后知后覺的發現,內娛風氣好像變了:我們允許說演員作品不行了。
以前劇好評差評之間就像有層壁,兩者存在不同的次元;
主流平臺幾乎都是粉絲包場,只有在一些閑聊帖,才能看能看到非議的聲音。
現在,甚至能看到因為劇不行而脫粉。
前陣子超越妹妹的《七時吉祥》、翻拍劇《花轎喜事》都呈現了不同姿勢的口碑撲街。
以偶像演員為主導的影視劇,爭議向來都會較大,只是這次連粉絲都看不下去了。
或許,國產劇真的迎來「整頓時代」了。
但這個進步,并沒想象中簡單。
細糠
市場化有時也會讓行業被迫進步。
隨著影視娛樂的高度發展,近年不管是工業、題材、還是演員都不乏優秀現象。
不可否認,我們正處于國產劇的“蜜月期”。
由于互聯網的因素,影視劇的載體也從電視臺,擴充到流媒體,甚至短視頻中。
市場為了收獲觀眾會“自行內卷”,而觀眾也因為市場變化“被迫提升審美”。
不可否認,至今還有靠流量紅利就賺輕松錢的「水劇」,但相比前幾年改編就是亂編的現象,市場在試水變得越來越謹慎了。
現在“國產之光”的標簽也越來越常見,敢拍、有人愿意投資拍的現象也變多了。
“吃多細糠”的觀眾,自然也對不誠意的影視劇大膽發聲。
其次,市場也證明了一個點“觀眾并不反感資源咖,反感的是爛片爛演技的資源咖”。
看看最近火的流量明星,起碼都需要一個“拿得出手的劇”作為引子;
只看臉就能火的時代紅利已經快結束了,對吧超越妹妹。
塌房
清醒,從偶像塌房開始
也因為娛樂業的的高速發展,讓明星身份膨脹了不止一點點。
過高自然也會迎來下降,違法、私生活形象反差、輕松日賺百萬等等負面形象的堆砌下,大眾對這群“公眾人物”的認可度逐漸下滑。
而這也導致很多“去濾鏡”重新審視,尤其是職業態度。
國產劇,甚至放大到整個娛樂圈,你的競爭對手是海量的;
有同文化的港臺、風格特色的日韓歐美,更別說一直饞這塊大蛋糕的東南亞市場呢
作為來去自由的消費者(觀眾),對于不合格的服務方(明星劇目)提出批評,甚至退貨(脫粉)都是合理行為。
其實,因為場外聲音引導客觀評價電視劇,這件事本身就有點魔幻;
但讓觀眾形成“以實物為準”的心理落差,本身也是過量營銷造成的,現在只是回歸平均值。
顯眼
鳥為食亡,槍打出頭鳥
其實開頭說電視劇有自己的圈層,對普通觀眾來說播什么沒人關心,關心往往來自意外。
觀眾在意的是你故意闖進我心里,還演砸了。
造成這樣的原因,也只能怪現在的影視劇太會宣傳:熱搜、短視頻、營銷號助攻等,總有辦法從你的世界路過。
雖然人家也是為了收視考慮,但這種拉高預期值,或者讓很多抱有期望的普通觀眾入場,那就不能怪“沒法控評了”。
再次以開頭提到的《七時吉祥》和《花轎喜事》來舉例,它們有個相似的點:前者有原IP小說,后者是翻拍劇。
而這就會導致觀有原著黨、粉絲、新觀眾等不同定位的觀眾的不同需求;
那么一旦出現劇情問題,自然會「瑜不掩瑕」。
外部觀眾可由不得粉絲控評,而爭論只會再次引起新一輪關注,使負面輿論加重。
我記得曾經互聯網有段時間,很流行截日劇的一大段“臺詞”,然后顯得很有人生意義,很名言警句的風格。
不知道近年國產劇是不是也學到了類似的套路;
開始在短視頻中展現某段情節,迎合時下情緒問題或反差對比,特別吸引人想看。
然后豆瓣一看評分4.5。再一看內容,銜接特別套路,劇情特別流水,甚至還不如只截取的那部分好看。
只懂營銷不懂拍劇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讓市場永遠對國產劇失去信心。
最后。不管怎樣,實力才是最漂亮的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