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鄲市邱縣,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鄲市東北部,這個縣面積為455平方公里,網絡上有個《全國面積最小縣排名》,邱縣位列倒數40多位。那么這個縣最初的面積就這么小嗎?究竟為何面積會這么小?
邱縣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東北角
雍正《重修邱縣志》序中記載:
邱于東省為西陲,彈丸邑……
而此志《沿革》中也記載:
邱,彈丸邑也。
兩處皆用“彈丸”一詞來形容邱縣面積之小,彈丸指狹小的地方,來源于《戰國策?趙策三》:“此彈丸之地,猶不予也。”,因此也就留下了“彈丸之地”的成語。
邱縣面積小是有原因的,它在漢朝時設置之初是鄰縣的“別鄉”,而形成今天格局的邱縣,則是由另一個鄰縣一個鎮置縣,兩次設置行政區域,卻只是由其他縣的鄉、鎮析置而來,面積當然不大了。
西漢最初設置時為侯國,“侯”雖然是漢朝王爵之下最高的爵位,但是“侯國”面積往往并不算大
今天的邱縣在西漢最初設立時為“平恩侯國”。
據《漢書?外戚恩澤表》記載:
平恩戴侯許廣漢,以皇太子外祖父昌成君侯,五千六百戶。(宣帝)地節三年四月戊申封,七年,無后。(元帝)初元元年,共侯嘉以廣漢弟子中常侍紹封……王莽敗,絕”。
《漢書?外戚恩澤表》中關于許廣漢的記載
許廣漢,山東昌邑人,是漢宣帝劉詢的皇后許平君的父親。許廣漢年輕時是昌邑王侍從官,漢武帝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2月,他隨昌邑王劉賀去長安朝見漢武帝,當漢武帝出游時因誤取別人的馬鞍,被判定為盜竊罪執行了“宮刑”,于是就在掖庭當了宦者,后來就有了機會撫養了年幼的漢武帝曾孫,也就是后來的漢宣帝劉詢,并且還把他的女兒許平君嫁給劉詢為妻,被封昌成君,后改封平恩侯,死后謚號為“戴”,所以稱平恩戴侯。
許廣漢受封平恩侯的時間是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許廣漢去世,按照漢制,侯國除一般為縣,平恩侯國成為了平恩縣。漢元帝繼位后,許廣漢的弟弟許延壽的次子許嘉受封為平恩侯,平恩縣又成為了平恩侯國,隨后許嘉的后代陸續繼承為平恩侯,直到王莽篡漢,平恩侯國絕,又為平恩縣。
西漢地圖上的魏郡館陶縣、平恩縣
那么“侯國”既然是“國”,為何這個“國”在后世卻被稱為“彈丸”呢?
原來在漢朝,“侯國”的地位僅僅與縣相當,是列侯的食邑。列侯食邑大小以戶口為準,依功勞或皇帝意志來確定,大小差距懸殊,大的侯國三四萬戶,小的侯國卻僅有數百戶。在設置侯國時,有的是以一個整縣的區域封贈,但大多數侯國卻僅僅是某縣的鄉聚之地,置為侯國后才升格為縣。
雍正《重修邱縣志》序的記載中除了說“邱于東省為西陲彈丸邑”之外,還有一句“漢館陶別鄉。”這個記載同樣也出現在了東漢法學家、學者應劭的《地理風俗記》中“(平恩)縣,故館陶之別鄉也”。也就是說,平恩侯國是由館陶縣的一個鄉而置,這個鄉當時有“五千六百戶”。
西漢時,平恩縣或者平恩侯國,與館陶縣同屬魏郡,當時的魏郡有“十八縣,戶二十一萬二千八百四十九”,平均下來一個縣有11800戶,所以平恩侯“五千六百戶”食邑,其規模也就是相當于一個稍大一些的鄉而已。
1933年《山東分縣新圖》中的館陶縣與邱縣
有些侯國的設置純粹是為了政治的需要,與一般縣域的形成、發展過程不同。由于大多數侯國地域狹小,并不能形成一個經濟中心,再加上設置侯國本來是權宜之計,所以一般不考慮地理位置、資源條件、歷史基礎等因素,導致許多侯國存在時間很短,“侯”去世后又沒有繼承人,如果不能置縣,往往會被廢棄成為原先的“鄉”。
從這方面看,雖然平恩侯國面積不算很大,但是最后仍能設置成為平恩縣,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在后來的朝代里,平恩縣屢經撤并,又屢經復置,直到金朝平恩縣又被省并入曲周縣。據《金史?地理志》記載:
曲周,鎮二,平恩、白家灘。
元初,平恩鎮由曲周劃給二百余里之外的堂邑縣,隨后又以鎮重新置縣,即為邱縣
金末元初,金朝用來抵抗蒙元進攻而封賞了一批大的地主豪強武裝為“世侯”,即所謂的“漢世侯”,但是這些漢世侯最終投降了蒙元,蒙元開始承諾這些漢世侯原來在金朝時的地盤不變。但后來有些漢世侯發生叛亂,使得元朝統治者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對漢世侯的管轄區域進行重新調整,逐步裁撤漢世侯。
同時,蒙元貴族的一些封地也與漢世侯的轄區重合,一個貴族往往擁有多塊封地,并且這些封地并不相連,為了整理行政區劃,便于行政管理,忽必烈采取分設、新立、改置行政區劃等方式,盡可能使擁有較多封戶的貴族獨占一路一州,或在該路占主導地位,盡可能減少同路州內各貴族封地犬牙交錯的情況。
邱縣正是在裁撤漢世侯和重新調整行政區劃以適應蒙元貴族封地這個背景下設置的。
元朝的東昌路與“飛地”邱縣,東昌路是由博州路更改而來
至元四年“析(東平世侯嚴實占據的)東平之博州五城,別為一路”。博州路設置之初有聊城、堂邑、莘縣、博平、茌平五屬縣。
曲周縣雖然屬廣平路管轄,但是其下轄的平恩鎮卻和博州路堂邑縣同是一個貴族的封地,按照忽必烈調整貴族封地的原則,堂邑縣應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僅是曲周縣一鎮的平恩鎮就被并入堂邑縣。由于兩地之間隔著冠州和濮州的屬縣,平恩鎮就成為博州路堂邑縣在廣平路的一塊“飛地”,兩地相距二百余里。
至元二十六年,山東宣慰司上奏朝廷說,由于平恩鎮距離堂邑縣十分遙遠,收稅、征發差役、官司訴訟極為不便,且當時平恩“有戶二千七百”,所以宜升格成縣,“差稅詞訴”等工作可以由新縣自行處置。
朝廷批準其奏請,將原平恩鎮設立為縣,以縣內“平丘山”為名,即為“丘縣”。
清末民初的邱縣
元初的丘縣僅有二千七百戶,僅是西漢初設平恩侯國時的一半,可見其面積比起西漢來還要小,其原因就是由鎮而設縣,而周邊卻是其他路、縣的地盤,無法再為它劃撥一些區域,擴大一些面積,所以只能委屈的成為一個“袖珍”版的縣。
從邱縣歷史來看,無論是設置“平恩侯國”,還是設置“邱縣”,其行政區劃來源均是別的縣的一個鄉,即館陶別鄉和曲周縣平恩鎮,所以無論是平恩縣還是邱縣,從設置之初就是“彈丸之地”的基礎,以至于后來也無法改變。
1933年《河北分縣詳圖》中的邱縣與屬于曲周縣的香城固地區
或許比起清朝的邱縣來說,今天的邱縣得到了原屬曲周香城固地區,面積還增長了不少。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