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沿海的許多大城市,許多是在19世紀末在中國被強行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形成的。
如脫胎于多國租界的上海、天津;德國強租的青島、日俄輪番統治的大連、英國割占的香港等。
作為如今東北經濟龍頭的大連市,最早也是在俄、日兩國的殖民統治中發展起來的。
但相較于中國近代的其他租借地或租界城市,大連的命運可謂多舛,在日、俄地緣博弈的大背景下,大連的控制權在日俄之間幾度易手。
▲大連的位置十分重要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日本占領大連和遼東半島。后來俄德法三國干涉日本還遼,日本撤軍遼東。
1898年,俄國強租大連(旅大地區)。
至1905年,旅大地區又被日本奪占。此后日本盤踞統治旅大40年,這期間蘇聯與日本圍繞地緣利益,在中國東北幾番拉鋸。
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投降,旅大地區控制權再度被蘇聯獲得。
俄(蘇)、日兩國在大連攫取駐軍權、行政權、司法權等權力,進行市政建設的同時,也瘋狂的進行經濟掠奪和文化侵略。
▲曾經的旅大租借地
直到1955年,蘇聯才正式撤軍,大連(地級)的全部主權才正式回到中國手中,中國將其稱之為“旅大市”。
▲20世紀70年代末的城市人口分級
1981年,又將“旅大市”改名為“大連市”,這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大城市的唯一一次更名案例。
為何短短半個世紀,大連的控制權四度易手?曾經的旅大市,為什么又改名大連市?
▲大連浪速町(今天津路)
一、龍旗墜地(清朝→俄國)
近代以前,陸權思想幾乎是每個中國封建王朝的固定思維,海洋權益長期得不到重視。
清朝建立后長期實行海禁,中國沿海地區除了廣州外,缺乏建大型海港城市。19世紀中葉后,歐美列強從海上而來,通過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國門。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開放五口通商
英法等國在華南、長江流域擴張勢力。但英法暫時無力觸及中國最北端,只能看著俄羅斯帝國對中國東北和西北悄然亮出北極熊的利爪。
1860年至1864年,俄國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威嚇清廷割讓東北及西北近150萬平方公里領土。
其中東北地區的割占領土頗具地緣價值,這里土地肥沃,俄國勢力一路南下來到日本海西岸。俄國在此建立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清朝稱海參崴)成為俄國在遠東最重要的政治軍事支點。
▲俄國割占大片中國領土
俄國的擴張不僅嚴重侵犯了中國利益,也深深威脅到大海對岸的日本。俄國繼續向庫頁島、北海道、千島群島等地滲透,在當時的日本看來,上述地區都是自己的勢力范圍。
自1854年被美國脅迫開國后,日本為避免淪為殖民地而苦命掙扎,但統治日本超過兩百年的江戶幕府早已腐朽,無法帶領日本自強。
▲日本武士
1867年,日本維新派和下層武士通過武力推推翻了江戶幕府,國家權力由天皇貴族及新興資產階級(包括部分武士)掌握。
為求自保,日本于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試圖通過學習西方文化技術來改變落后面貌。至1890年代,日本在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商業、輕工業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日本海陸兩軍的近代化速度不斷加快。
▲明治時期的日本陸軍
隨著國力增強,作為島國的日本制定“大陸計劃”,意圖向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及中國東北、臺灣擴張。
日本的戰略與意圖吞并中國東北的俄國迎頭相撞。但當時俄國戰略中心在歐洲,日本也顧忌實力仍強于自己的清帝國。
此時的清帝國正在進行洋務運動,裝備先進戰艦的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重要成果。吸取了此前列強從海上入侵的教訓,清廷為拱衛京師,將北洋水師的基地分別設置在渤海灣南北兩端的旅順和威海。
▲渤海
清朝時東北被滿族權貴看做關外老家,長時間限制漢人移民進入。隨著邊疆危機加深,清廷放寬限制,以山東、河北農民為代表的貧苦移民掀起了闖關東大潮。
山東移民中,相當一部分來自膠東半島,自此向北通過海路在遼東半島登陸,是闖關東的最近道路,而旅順就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這也造成如今的大連方言與膠東方言極為相似,與東北話口音差異較大。
▲闖關東
旅順口東側的老虎尾半島與鄰近陸地包圍起一片廣闊水域,狹窄的出入口正好能抵擋風浪,形成一個天然良港。
1879年,清廷在旅順投入重金聘請德籍專家漢納根修建港口、船塢、炮臺,清廷官員袁寶齡稱其為“北洋第一險隘”。
▲旅順口
日本為趕超北洋水師,節省財政擴充海軍。1894年,日本借口鎮壓東學黨起義而出兵朝鮮。作為朝鮮宗主國的清朝迅速反應,日軍則偷襲了中國的運兵船,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擊敗北洋水師,陸軍則跨過鴨綠江,長驅直入侵入遼東。11月21日,日軍僅用一天時間就攻克了號稱險固的旅順,北洋水師的核心軍港落入日本手中。
▲日軍制造了慘絕人寰的旅順屠殺
日本意圖割占臺灣及遼東半島,這觸及到俄國在遠東的利益。為制約日本的擴張,俄國聯合德、法兩國以武力威脅壓迫日本吐出遼東。
法國出手是因為與俄國有軍事條約,而德國為俄國站臺是為了將北極熊的目光引向東方,減少德國地緣壓力的同時還能討好沙皇政府。
▲1895年的歐洲
新興的日本無力對抗歐洲三大列強的軍事壓力。為了尋求妥協方案,日本向三國游說“可以吐回遼東半島,但是要占領旅順、大連等港口,并加上一些賠款”,可見在日本眼里旅順地位之重要。
然而,三國的態度十分強硬,沒有絲毫退讓的余地。因此日本及不情愿地離開了遼東。
1896年,清朝為了自保選擇聯俄抗日,俄國趁機攫取了在東北修建中東鐵路的特權,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進一步膨脹。
▲中東鐵路
甲午戰爭清廷的戰敗嚴重損害了中國國威,列強們掀起一股瓜分中國的浪潮。渤海灣鄰近中國的政治中心,兩端的遼東、膠東半島位置重要。從北方而來的俄國與新興的德國,為增強在中國北方的影響力,在渤海地區展開地緣爭奪。
1897年11月,德國借口兩名傳教士在巨野被殺,突然派兵登陸膠州灣。并于次年3月逼迫清廷租借膠州灣,租期99年。
膠澳租借地(今青島)是列強在華第一個近代租借地,相較于面積較小的租界,租借地讓中國主權利益幾乎淪喪殆盡。
▲膠澳租借地(1914年被日本占領)
俄國曾計劃將膠州灣當做其太平洋艦隊的越冬地,德國占領膠澳后,俄國援引膠事,要求租借遼東金州半島及以南地區。此地原屬清朝盛京將軍轄區奉天府金州廳(今大連金州區)管轄。
在俄國的軍事威脅下,清廷被迫在1898年3月27日簽訂《旅大租地條約》。
旅大租借地東西南三面臨海,北端界線從普蘭店向東經防風山到達貔子窩。當時租借地總面積3100余平方公里,人口約30萬,租期25年。
▲旅大租借地
德俄之后,英國在1898年強租新界(99年)、威海衛(25年),法國在1899年強租廣州灣(99年)。
俄國租借旅大的同時,于1897年開工建設中東鐵路。俄國在鐵路沿線私自占地,形成鐵路附屬地。
在俄國的文化影響和規劃建設下,附屬地內原本籍籍無名的哈爾濱發展成中國東北北部的重要都市。此后一段時間內,新興的哈爾濱與旅大租借地遙相呼應,形成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南北支點。
▲30年代的哈爾濱中央大街
在俄國規劃中旅順是軍事中心,旅順以北的大連灣南岸(今大連市區)新建商業中心城市。這里沿岸水深較深且橫向跨度大,利于修筑大型港口。
俄國規劃師薩哈羅夫將大連灣旁的新城市命名為達里尼,俄語意為遙遠的城市。一直有說法大連地名為達里尼音譯,其實大連灣的漢語地名早在1880年前就已存在,并非俄國人創置。
▲選定新城址
1899年5月,俄國高級建筑師斯克里莫夫斯基來到大連,推翻原有的矩形街區設計,改用放射性路網,這充分融合了周圍地形,奠定了大連老城區路網架構。
同年,橫跨東北的中東鐵路開始修建哈爾濱到大連的支線,這增強了俄國人對旅大租借地的控制力,也給新生的大連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而此時,曾被迫吐出遼東半島的日本正漸漸向俄國亮出鋒利的獠牙。
▲1900年的大連街市
二、“東洋”往事(俄國→日本)
俄國將旅大租借地劃分為旅順、達里尼(大連)、金州和貔子窩四市,另有旅順、金州、貔子窩、亮甲店、大連灣及島嶼共五個行政區。
▲俄治時期的大連地區
關東總督府駐旅順,這里是租借地的政治中心。達里尼直屬俄財政部,其余三市歸“關東省”總督府管轄。在行政區下設聯合村、屯。
▲達里尼市政廳
俄國依靠地形,將達里尼分為行政區、港口區、歐人區(包括商業區、居住區和高檔住宅區)、華人區四大區域。
行政區約0.5平方公里,是大連最早建成的街市。歐人區體量龐大,占據了城市最優地段。華人區與其他三區被西青泥洼水系隔開,且面積僅100余公頃,規劃凌亂,居住條件較差。
▲俄國對大連的規劃
俄國對旅順更多是軍事工程建設,旅順周遭的山谷中修建了大量炮臺和堡壘,將軍港層層保護起來。
1900年,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為由入侵中國。俄國更是出兵17萬完全占領了中國東北。旅大租借地內的金州本是一座古城,當地保有中國官員以宣示中國主權,結果他們被俄軍盡皆虜去。
▲俄軍入侵中國東北
雖然俄國在其他列強的壓力下同意從中國東北撤軍,但對領土有刻骨執念的俄國人始終在撤軍行動上拖拖拉拉,這讓試圖奪取中國東北的日本倍感不快。
隨著日俄關于俄軍撤離東北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宣布與俄國斷交。2天后,日本不宣而戰,日俄戰爭爆發。
此時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完工,且俄國將戰略重心放在歐洲,日本將作戰部隊擴建為4個軍,意圖以兵力優勢快速取勝。
▲日俄戰爭
控制朝鮮半島后,日軍第1、2、4軍轉向北,進攻沈陽等地俄軍。第3軍由乃木希典率領南下旅大租借地,準備攻取這個俄國在遠東最大的軍事中心,消滅駐港的俄國艦隊,為日軍奪取制海權掃清障礙。
1904年5月初,日軍進入旅大租借地并輕易攻占大連,兵鋒直指旅順。10年前,日軍曾在一天內攻占清軍駐守的旅順,因而日軍不免有輕敵的心態。但俄軍并非清軍,旅順周邊陸續完善了大量炮臺和堡壘以及布置有電網和機關槍的前沿陣地。
▲旅順會戰
日軍在俄軍的防線前付出巨大傷亡,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也斃命于此。為了攻下旅順要塞,日軍只得不斷增兵。激烈的戰事從1904年8月持續到次年1月。
日軍在付出5.9萬人傷亡的巨大代價后攻陷旅順。旅順要塞內的俄軍有1.5萬人陣亡,另有2.3萬人被俘。
▲俄軍戰壕前堆積的日軍尸體
此時日軍其他部隊先后在奉天、沙河等地擊潰俄軍。俄羅斯太平洋艦隊駐旅順的分艦隊被消滅,從波羅的海艦隊抽調組建的第二太平洋也被日本海軍消滅于對馬海峽,無力再戰的日俄兩國決定議和。
根據條約,俄國讓出旅大租借地及中國東北南部的勢力范圍,同時割讓庫頁島南部給日本。
▲日本獲得“南滿”
日本將租借地內原有的俄式路名全部改為日式。達里尼的名字改為中文舊名大連,亞瑟港被改回旅順。日本非法侵占租借地以北的土地,將租借地面積擴大到3462平方公里。
日占時期租借地行政區劃多次調整,大致以旅順、大連、金州、普蘭店、貔子窩五個俄租時期確立的城市為核心,將整個租借地劃分為3個民政署和2個民政支署。
大連(經濟)旅順(軍事)仍是租借地內最核心的兩個城市。
▲日占旅大租借地全圖
旅大遏守渤海門戶,被外國掌控則威脅到京津地區安全。在日本的布局中,旅大租借地不僅是對中國東北實行經濟掠奪的中心,更是日本實行大陸政策,吞并中國東北的橋頭堡。
日本稱租借地為“關東州”,這里的日本駐軍稱關東軍,即日后侵吞中國東北的日軍部隊。
▲旅順的關東軍司令部(1932年遷往長春)
日本完善了俄國對大連的城市規劃,進一步細化了城市功能區劃分和路網系統,大量日本人涌入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旅大租借地總人口38萬,其中日本人1.6萬。到1915年,租借地人口增加到63萬,日人約8萬。占比從4.3%提升到12%。
▲20世紀初的大連
日本人占據了大連原來俄國人的“歐人區”,歐人區范圍向外擴張,隔離歐人區與華人區的西青泥洼水系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港區繼續擴建,大連在1910年超越營口,成為東北第一大港。
日本修建了惠比須町(今黃河路)、西崗街(今長江路)等道路連接華人區。大連工業、滿洲電氣、滿洲制麻等企業均位于此處。
新區地勢平坦,日本人放棄了俄國的放射狀路網,改用平直矩形路網。在華人區以西,日本人在沙河口建設了工業區。
▲大連城市擴張
1912年清朝滅亡后,袁世凱建立北洋政府并就任大總統。按照條約,日本應在1923年歸還旅大租借地。日本人看出了袁世凱稱帝的野心,以提供支持為由,脅迫袁世凱簽署“二十一條”。
將對旅大和南滿鐵路的租借期延長至99年(至1997年收回)是“二十一條”的內容之一,在全國的反對聲浪中,袁政府未敢簽署二十一條。
1915年,在二十一條修改后形成的《民四條約》中,北洋政府同意延長旅大的租期至1997年。
▲袁世凱稱帝
三、關東博弈
1917年,沙俄在一戰引發的國內革命中滅亡。至1922年,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俄國的殘軀上誕生。
蘇聯繼承了沙俄在中國東北的中東鐵路控制權,依然保持著對東北北部的影響。為收回蘇聯在華特權,1929年,奉軍首腦張學良命令逮捕蘇聯外交官并強行收回中東鐵路。
▲蘇聯仍控制中東鐵路(北段)
東北軍的行動引起了蘇聯的強烈反應,裝備坦克的蘇軍部隊在空軍、黑龍江江防部隊的支援下大舉入侵東北北部,東北軍戰敗并被迫接收蘇聯繼續控制中東路并占領黑瞎子島等地。
蘇聯燃起的戰火剛剛熄滅,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全境。蘇聯認為列強會集體干預日本的行為,對國際形勢的誤判以及避免與日本開戰的思想,促使蘇聯放棄介入九一八事變。
▲日本入侵中國東北
日本扶植了以溥儀為首的偽滿洲國傀儡政府,東北淪為日本殖民地。在日軍的嚴酷搜捕下,蘇聯在中國東北的情報網遭受沉重打擊。
迫于國際形勢,蘇聯需要集中力量應對德國的軍事威脅,只能暫時放松對中國東北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蘇聯選擇承認所謂的偽滿洲國,認可了日本的擴張行徑。蘇聯甚至在1935年同意偽滿洲國(實際上是日本)贖買中東鐵路北段,但蘇聯通過支持抗聯打擊日軍,依然注視著中國東北。
▲蘇聯支持抗聯活動
日本與偽滿洲國確立所謂的“特殊關系”,旅大租借地名義上成為偽滿洲國領土,實際上仍被日本嚴密控制。
日本在東北掠奪的大量資源財富匯集到大連再轉入日本,1934年大連港貨物吞吐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貿易港。
▲大連商港
至1935年,旅大租借地總人口達到114萬(大連約40萬),其中日人16.4萬,以日資為主的外資工業在大連快速擴張。
到30年代末大連建立起了糧食加工、冶金、紡織、造船、機車為主的工業體系。租借地內的旅順、金州、普蘭店等城鎮也有較快發展。
▲1937年建成的關東州廳大樓(今大連市政府大樓)
日本占領東北后,不斷擴大關東軍兵力規模。試圖北進奪取西伯利亞。實現工業化的蘇聯在遠東和外蒙古部署重兵,蘇日關系日趨緊張。
1938-1939年,日蘇相繼在中蘇邊境的張鼓峰、內蒙與外蒙交界的諾門罕爆發武裝沖突。前者持續12天,以維持現狀告終。后者持續四個多月,兩國總計投入十余萬部隊、數百輛坦克與上千架飛機。
蘇聯取得諾門罕戰役的勝利,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基本被打殘,日本北進計劃被迫擱置。這也促使日本在1941年選擇南下開辟太平洋戰場,而蘇聯在同年6月遭受德國入侵后,展開了艱苦卓絕的衛國戰爭。
▲諾門罕戰場的日軍
四、卷土重來
由于大連的快速發展,1939年,日本正式將關東州的首府從旅順遷到大連。旅順的政治中心地位被大連取代。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大批日軍精銳部隊從中國東北抽調到太平洋戰場。
為加強對占領地的思想控制,日本在占領區內強行推行日語教育。日本對旅大租借地的文化入侵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不僅街市風格全盤日化,更在旅順和大連建立日本神道教的關東神宮和大連神社。
▲大連神社
在朝鮮、中國臺灣等地,日本推行“皇民化政策”,意圖同化當地人。但精神同化無法替代真槍實彈,在同盟國的反擊戰,1943年后日軍開始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
1945年2月,美英蘇召開的雅爾塔會議,蘇聯同意在擊敗德國后出兵中國東北,加速日本法西斯的滅亡。但蘇聯要求獲得包括外蒙、旅大等在內的遠東利益。
▲雅爾塔會議
1945年5月,作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納粹德國被盟軍消滅。當年8月9日,超過150萬蘇軍攻入中國東北、朝鮮等地(八月風暴行動)。日本糾集起超過80萬關東軍阻擊蘇軍。
日軍在兵力和裝備上都不占優勢,蘇軍的機械化部隊迅速突破了日軍防線。
▲八月風暴行動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讀《終戰詔書》,但關東軍的多支部隊以未收到命令為由負隅頑抗。
至8月20日,蘇軍已占領哈爾濱、長春、沈陽。8月22日,蘇軍空降旅大,日本關東州廳長官今吉敏雄、大連市長別宮秀夫等被捕。蘇聯海軍在旅順口升旗旗幟,北極熊時隔40年后再度控制了旅大地區。
▲蘇軍在旅順
駐扎在東北多地的蘇軍在二戰后逐步撤軍,但蘇軍并未撤出戰略價值極高的旅大地區。
蘇聯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沙俄的地緣戰略,意圖南下獲得暖水出???。相較于蘇聯遠東定期封凍的軍港,旅大的自然條件堪稱優越。
占據旅大還能將蘇聯的戰略影響向南延伸,這也滿足了蘇聯日益膨脹的大國野心。斯大林將控制旅大看做是洗刷了日俄戰爭的恥辱。此后在解放戰爭過程中,旅大始終在蘇聯控制下。
▲斯大林
新中國成立后,旅大地區成立人民政府。1950年2月,中蘇簽訂《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規定1951年初蘇方將旅大完全移交給中方。
蘇軍根據協定解除旅大地區的軍事管制,旅順口的軍事事務由中蘇雙方組成的聯合委員會管理。
俄日兩國殖民統治時期,相距40余公里的旅順和大連是兩座平級城市,前者發揮軍事功能,后者主導經濟發展。
▲曾經的縣級大連市政府(原日本關東州大連市役所)
受此模式影響,1950年12月中國在原租借地范圍內成立直轄市,依然是旅順大連各取一字,稱為“旅大市”。直轄市內設大連、旅順兩個縣級市,直轄市的市政府駐大連。
在新中國海軍初建,海防力量薄弱的背景下,暫時允許蘇聯留駐旅大,能對中國北方沿海發揮一定屏障作用。
▲旅順黃金山上的蘇聯高級軍官
中國收回旅大的進程被朝鮮戰爭打斷,1952年9月16日中蘇兩國發表會談換文,聲明蘇軍撤退期限可以延長,借此對鄰近的駐韓美軍形成軍事壓力。
▲大連鄰近朝鮮半島
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署后,中蘇兩國重啟旅大交還工作。1954年8月,旅大市降級為省轄市并劃入遼寧。
▲旅大市后來被并入遼寧省
為集中統一調度經濟、教育等資源。旅大市內部,各項城市職能向大連市(縣級)匯集,旅順市(縣級)僅保留軍事功能原有的大連-旅順雙中心模式逐步弱化。
同年9月底,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訪華期間宣布蘇軍將于1955年5月31日前撤出旅順。
1955年2月,中國正式啟動旅大接收程序從3月起,駐旅大蘇軍分批次回國,至5月26日,完成撤軍工作。
▲歡送蘇軍
1955年旅大市人口約130萬,經濟總量19億元,居全國第6位。同年沈陽經濟總量23.5億元,居全國第4位。
▲旅順和大連的關系
旅大回歸后,逐步弱化了原有的旅順-大連平級雙中心模式。
▲旅大市地圖
1960年,旅順市(縣級)撤銷,改為旅大市旅順口區。1968年后,瓦房店、莊河等縣并入旅大市,形成今地級大連市版圖雛形。
▲今日地級大連市
20世紀60-80年代,大連市區經濟總量和人口不斷增長,歷史更為悠久的旅順卻因地處偏遠且無大型商港,與大連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二者平級發展的狀況被打破。
▲更名前的旅大市
旅大市的命名也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由于旅順和大連市區相隔40公里,并且有山脈阻隔,更多民間人士還是愿意用“去大連”、“去旅順”的表達方式,而非“去旅大”。
▲旅大更名大連
隨著旅順存在感的日益降低以及大連的快速發展,至1981年,旅大市改名“大連市”。雙中心模式被徹底打破,旅順成為大連下轄的一個區。這也是新中國建立后,唯一一次大城市更名。
▲80年代的大連街頭(橫濱正金銀行舊址)
改革開放后,作為東北經濟重鎮的大連先后成為中國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15個副省級市之一、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進入21世紀,大連GDP實現了對沈陽的徹底超越,穩坐東北第一。
▲東北地區的城市GDP排名
因東北經濟轉型不力,21世紀后的大連GDP逐漸跌出了第一梯隊,但百余年的發展積累讓大連具備了完備的發展硬件。
▲1909年就已開通的大連有軌電車
截至2022年,地級大連市總人口約750萬,其中約400萬居住在大連主城區。市郊的旅順口區人口約40萬。
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讓大連老市區保有相當數量的俄式、日式建筑。而旅順依舊保有軍港作用,如今的大連依然是東北地區的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道路上,大連或將迎來新的鳳凰展翅。
▲大連天際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