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0年前的引灤入津,到近10年前的南水北調,供水能力越來越強,咱天津老百姓喝的水也越來越甘甜。但始終不變的,是為天津人民多輸水、輸好水的決心。”引灤入津工程通水40周年之際,天津水務集團生產技術部主管張震龍說道。
從源頭到水庫,從水庫到水廠,再從水廠流向千家萬戶。40年來,為了讓一汪汪清澈甘甜的水進入天津的千家萬戶,無數水務工作者在默默堅守一場關于水的“接力戰”。
水庫中建起一張巨大的“過濾網”
灤河水自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源頭流向潘大水庫,經引灤入津隧洞工程匯入河北省境內的黎河,再不久便進入了天津境內——有“天津的大水缸”之稱、位于薊州區的于橋水庫。
這里,可以說是灤河水進入天津的第一站。其實,早在引灤入津工程建設之前,于橋水庫便以農業灌溉和防洪等功用為天津百姓所熟知。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引灤入津工程的建設,于橋水庫轉變為調蓄水庫,供天津市區用水。不消說,在那些引灤水作為天津主要水源的漫長日子里,于橋水庫立下了汗馬功勞。
于橋水庫
如今的于橋水庫,常因候鳥遷徙季節偶有東方白鸛、天鵝等珍稀鳥類光臨的新聞而出現在大眾眼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歷史上的于橋水庫也曾有過水質較差、不適宜野生動物棲息的那樣一段時間。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水庫工作者做了諸多努力。
肖源鴻
天津薊州人肖源鴻現任引灤入津工程于橋管理中心副主任,1999年,他就來到于橋水庫工作。他還清楚地記得過去的情景:“我今年45歲,小時候就生長于這片區域,當時于橋水庫的水是可以直接飲用的。但是到1999年前后,水慢慢開始呈現綠色,那意味著水質開始有些不好了。”
造成于橋水庫水質一度變差的原因有很多。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于橋水庫周邊生活垃圾排放變多。此外,受潘家口、大黑汀水庫過度網箱養魚以及于橋水庫生態系統失衡等因素影響,于橋水庫水體氮磷含量持續升高,富營養化程度加劇。
為了有效遏制于橋水庫水體富營養化趨勢,保障引灤水質穩定,天津市于2015年起開始建設于橋水庫前置庫工程,并于2017年8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如今來看,這一工程為改善水庫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于橋水庫前置庫位于于橋水庫上游,總占地面積22平方公里。在引灤輸水時,我們利用河道作為沉淀區域,削減水體中的懸浮物,去除部分磷營養鹽。沉淀后的水體分別通過4座進水閘進入前置庫43個濕地單元內,通過植物吸收氮磷等,這就等于是為于橋水庫加上了一張巨大的‘過濾網’。”肖源鴻說道。
于橋水庫前置庫
9月11日,記者在于橋水庫前置庫看到,這里水面清澈,水中植物碧綠,四周風景如畫。前置庫的一個單元內,能看到多只鸕鶿棲息。
對眾多水務工作者來說,引灤40年如白駒過隙。除了前置庫工程的建設,在于橋水庫工作多年的肖源鴻也談及了自己眼中的其他變化:“早年間,我們都是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巡護庫區周邊,當時路面都是土路,很顛簸。如今,水庫周邊修建了水泥路,我們可以開車巡護,效率提高不少。此外,庫區周邊還加裝了許多監控攝像頭,工作人員能觀察到水庫內實時情景。隨著工作條件的進步,我們讓市民們喝到干凈水的能力更強了。”
早年間水庫工作人員巡護庫區的場景
引灤、引江雙水源
在這里匯集
從于橋水庫最西端向南行駛數十公里,就到了位于寶坻區境內的爾王莊水庫。圍繞灤河水的“接力戰”,在此迎來新的“交棒”。
“爾王莊水庫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天津市引灤工程爾王莊管理處。灤河水進入于橋水庫后,經34公里的州河暗渠、34.2公里的引灤明渠到達爾王莊供水樞紐。如今的爾王莊水庫集引灤蓄水、城市供水、水質自凈等多功能于一體,是引灤入津工程重要的調蓄水庫,也是天津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天津水務集團引灤爾王莊分公司副總經理趙玉嵐介紹道。
截至現今,爾王莊水庫已累計安全輸水239億立方米,輸水保證率達到100%。趙玉嵐表示, 40年來,爾王莊水庫為天津輸好水的目標始終不變,而水庫的管理能力則不斷提升。
“從安裝防護網、實行全封閉管理、水庫入口24小時值班值守,到每日專人巡視、細化巡視路線、特殊情況加密巡視頻次;從隨時打撈水面漂浮物、及時清理外運雜物,到與屬地派出所聯合打擊水事違法行為,為了保持‘達標率100%’的成績,為了保障下游飲用水安全,我們始終在考慮哪些細節能做得更好。”趙玉嵐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年的爾王莊水庫,還有了一個新的特殊身份——它是一座支持引灤、引江雙水源調度的水庫。所謂“引灤水”指引灤入津工程的灤河水,“引江水”則指南水北調工程的長江水。雖說是引灤、引江雙水源交匯,但兩個水源在爾王莊水庫卻又“涇渭分明”,互不交融,堪稱津城供水的“雙保險”。
“自1983年引灤通水至今,爾王莊輸水樞紐經歷了引灤單水源供水到引灤、引江雙水源聯合調度兩個發展階段。”天津水務集團生產技術部主管張震龍介紹道,“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旦引江水發生突發狀況,我們可以立即向城市起供引灤水。”
爾王莊水庫
張震龍回憶到,2014年起,雙水源供水的格局開始逐步建立,從今天回顧來看,雖說引灤水是備用水源,但近十年來,它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
“近年來冬季的一些時候,我們會短暫啟用引灤水補給城市用水。遇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上游發生突發狀況時,考慮到最不利的情況,我們也會預備好切換引灤水的預案。”張震龍說道,“此外,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我們對水庫底部做了一次清淤,在那3個月時間里啟用了引灤水,這也是自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我們最大規模地采用引灤水。”
張震龍表示,正是因為擁有雙水源調度的優勢,水務部門才能從容地進行清淤這樣的工作,才能在遇到突發情況時有充足的條件來準備預案:“可以說,引灤、引江這二者是立體覆蓋、交叉互補。40年過去了,引灤入津工程至今還在默默惠及天津人民。”
津濱水廠:
讓“放心水”流向千家萬戶
從爾王莊水庫繼續向西,穿過天津市區,經過眾多輸水暗渠和管線,水就到了天津的多座水廠。這些水廠可說是城市用水流向市民前的“最后一關”——經水廠處理后,合格的城市用水便開始流向千家萬戶。
當前,天津主城區主要依靠芥園、凌莊、新開河、津濱等4座水廠供水。其中,相比于前3座水廠于上世紀修建,2011年正式投入運營的津濱水廠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年輕成員”。
津濱水廠位于天津市東麗區,通過爾王莊水庫與津濱水廠管線工程相連,可使用引灤、引江雙水源。雖然“年輕”,這座水廠的供水能力卻不小——運營初期,峰值供水規模達50萬立方米/日,至2022年底完成津濱水廠二期擴建工程后,峰值供水規模提升至75萬立方米/日。
如今身為津濱水廠黨支部書記兼副經理的岳瑩2007年就在此工作,從水廠一期建設到二期擴建完工,她談起了這座水廠的相關情況。
岳瑩
“如今的津濱水廠,供水范圍包括東麗區、津南區、寧河區部分區域,以及濱海新區的大港地區、空港經濟區、臨港經濟區,其中涉及未來科技城、天津機場、國家會展中心等天津重大建設項目。”岳瑩介紹道。
岳瑩介紹道,為進一步擴大津濱水廠供水規模,2021年,津濱水廠二期擴建工程實施,主要建設任務為擴大供水產能和提升制水工藝,該擴建工程被列入天津市2022年20項民心工程,其重要性可見一斑。2022年底,津濱水廠二期工程全面完工。在擴大供水產能方面,如今的津濱水廠已覆蓋人口170萬人。
“為了保障市民用水安全,津濱水廠從設計起就集合了很多專家的智慧,主工藝很先進,自動化程度也高,各個環節都是由中控室統一調度。如今,這里實現了24小時在線自控,實時監控水質,保障了水質的清澈。”
津濱水廠
在津濱水廠工作多年,岳瑩覺得很有成就感:“這些年,從最初依靠人工來進行水質化驗檢測,到后來通過水廠自控管理系統對制水各環節指標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并自動分析處理,水廠的科技感越來越強。目前,我們實現了制水全過程無人值守,當指標出現異常時,可及時預警并進行工藝調整。這些舉措提高了水廠運行的安全性,讓放心水更好地流向千家萬戶。”
津濱水廠內的監控系統
正值引灤入津工程通水40周年,津濱水廠副經理齊云強談及了當下水廠可使用引灤、引江雙水源的優勢。“我廠已經具備雙水源切換和互補的功能,當任何一條輸水線路出現問題時,可以立即啟用另一條輸水線路,來滿足水廠的安全運行,更好地滿足市民的生活用水需要。”齊云強說道。
記者手記
“要讓水從源頭到水龍頭都達標。”這是記者沿著引灤入津工程自上游至下游的整個歷程中,聽到多位水務工作者說過的一句話。
短短片語,折射出的是每一個環節中濃濃的責任感,是定要最大程度地保護水質、讓萬千天津百姓喝到放心水的決心。
40年前,天津老百姓一度只能喝苦咸水,甚至有人戲稱“天津一大怪,自來水可以腌咸菜”;如今,老一輩天津人記憶中那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提桶攜水人群早已不見,天津人民已擁有引灤、引江雙水源調度來支持城市供水。這一切變化的背后,是一批批水務工作者經年累月的前赴后繼。
酌水知源,酌古知今。四十載光陰,灤河水滋潤津沽大地,帶來安居樂業,守護一方安瀾。
(津云新聞記者 侯沐偉 張赫洋 攝影 吳濤 戴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