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逸剛來到東立醫院,就給周筱風來了個下馬威。
先是指責周筱風不負責任,讓患者不幸離世;再是質疑周筱風誤診,耽誤了患者救治時間。
周筱風面對如此大敵意的林逸,絲毫沒有心慌,而是用真相和證據來力證清白。
林逸在沒有做CT檢查的前提下,自作主張為一名患者做了開胸手術,違背了醫院的規定被停職處分。
因為科室人手不夠,周筱風只能帶著林逸去坐診幫忙。
一位患者因為胸疼來看病,周筱風只用了聽診器就判斷出了患者心臟有問題,而且只讓患者做了心超。
周筱風的操作讓林逸很驚訝,一個聽診器就能聽出心臟問題,也不用做別的檢查?
周筱風只用一句話回應林逸“把患者交給機器,那叫臨床醫學”。
也正是這個聽診器告訴林逸,為何周筱風會成為東立醫院眾多醫生中的佼佼者。
那么,接下來結合影視劇和大家聊一聊《問心》的故事。
“不會夾著尾巴做人”的林逸
林逸從上學開始就被周圍人稱為“天才型醫生”,再難得手術只要看兩遍就會牢記于心。
他年紀輕輕就當上了副主任醫師。
正是被“天才”兩個字包圍的林逸,腦海里潛意識有了驕傲自大的心理,他認為不管走到哪里,他都可以閃閃發光,用高超的技術就可以獲者自己想要尊重。
在林逸的信念里,做錯就要指出來,什么職業道德和百年傳承信念,在他這里都沒有用,他要做他想做的,說自己想說的,這樣才是合格的醫生。
當他第一次口無遮攔怒懟周筱風的時候,周筱風沒有選擇和他對峙,而是給予他最基本的尊重,用周筱風的話來說,他們應該是戰友,而不是敵人。
周筱風在成為組長后,并沒有翻舊賬,而是想要改變林逸,希望他能做一個成熟的醫生,而不是自以為是做一些沖動的行為。
說到底,林逸還是太年輕,沒有經歷過現實的捶打。
太想成為好醫生的林逸
林逸雖然傲慢自大,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是個好醫生。
林逸早期實習的時候,一名患者曾無效救治離世,這給他造成了心理陰影。
至此林逸發誓要盡全力救治患者,每個患者都要能從手術室活著走出去。
所以,林逸較真周筱風,覺得他不負責任,沒有切實的為患者著想。
林逸的做法,是可以被理解。他也是出于對患者的負責。
就比如,他為了給患者生還的機會,冒著被處分的危險給對方做了手術,他的目的只有一個,想讓對方活著。
林逸太想做一個好醫生,接受不生死分離的場景,這會讓他有內疚感,對自己的學術產生懷疑,所以他拼命的想要他手術刀下的每個人都活著。
但是林逸在某種程度上有些自私,他容易把自己思維強行加載別人身上,做不到換位思考,而且沒有團隊意識,在一場手術中,是需要很多醫生和護士配合的,在為患者的負責的同時,也要為身邊的“戰友”負責。
周筱風問林逸:如果你得知你團隊的伙伴因為你一起被責罰愧疚嗎?
林逸點頭。
周筱風:那么就記著這份愧疚走下去。
周筱風為何優秀?
周筱風的性格沉穩,遇事不慌不忙。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急不躁的一步一個腳印去努力。
別看周筱風是個心外科醫生,他其實也很擅長,只是在就業選擇他選擇了外科。
在周筱風認知中,作為醫生除了有精湛的醫術,也要飽讀詩書去了解更多的知識,所以,只要沒有手術和坐著,他都會在實驗室和圖書館,去學習更多知識,以防在日后面對不同的患者。
在外人眼中,周筱風參加的比賽都是升職和榮譽。
實際不是,他用精湛的技術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醫生的醫療水平,周筱風的格局遠我們想象要大。
周筱風優秀還體現在他的謙虛。
無論他和誰相處都是一副謙卑的樣子,不會與同事發生爭執,對患者盡心盡力。
面對學術上的問題,他不恥下問。他允許別人對自己質疑,他覺得這樣才進步改正存在的問題。
做人最難的是什么?貴在清醒。
反問,當醫生真是為了五斗米折腰嗎?答案:并不是。
要知道,現實中培養一個好醫生至少需要十年多的時間。
他們用各種實踐和經驗來為我們的生命保駕護航,不問得失,只問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