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17日,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發動了對伊拉克的海灣戰爭。
這本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但卻因為它的里程碑意義而震驚世界,載入史冊。
美軍的F-117隱形戰機首次亮相,就驚艷了世界。它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地摧毀防空網、通訊網絡,讓伊拉克先進的防空雷達系統如同擺設,1300多架次飛行,零擊落零擊傷地摧毀了1600多處戰略目標,讓各國心驚肉跳。
一架隱形戰機完美地演繹了有史以來首場高科技戰爭的場景,更是首例以空中力量為主體的完勝戰績,顛覆了傳統的作戰模式,改變了世界格局。
海灣戰爭打醒了全世界,也讓我國驚詫,原來我們和美國的空中力量對比如此懸殊,它更激發了一個初出茅廬的雷達人的夢想。
他發誓:
“讓‘千里眼’復明!讓隱身飛機現行!!讓美國飛機變成一堆廢鐵!!!”,伊拉克的悲劇絕不能在中國重演!
- 父親希望他“仗劍護旗”
吳劍旗1966年7月出生在江蘇無錫。父親是一名軍人,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有軍人的血性,仗劍護旗,保家衛國,因此,給他取名“劍旗”。
從小他就聰明伶俐,立志當一名科學家。四歲的時候,他隨父親來到了四川。由于對無線電知識有濃厚的興趣,沒事他就喜歡鼓搗這些東西,拆了裝裝了拆,很多玩具也都是自己親手制作的,這就使他具有了很強的動手和學習能力。
不但如此,他也很勤奮,在瀘州二中讀初高中時,成績一直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中途還跳了兩次級。
1983年他以當地前三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并且選擇了從小喜歡的無線電工程系。
入校后,他并未“躺平”,還是整日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研究學習。
大學畢業后,他覺得自己現在的能力還不夠,于是,就又考入了電子科技大學深造,繼續攻讀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并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了多篇關于雷達的論文。
1990年取得碩士學位后,他憑借著優異的表現,加入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38研究所,擔任雷達電訊總體部“助理工程師”,開始了為國奮斗的生涯。
吳劍旗所從事的就是我國的雷達研究工作,在那個年代科研人員的待遇并不算太高,甚至有人因為高薪誘惑去了國外,也有不少人勸說過吳劍旗,但是他并不理會這些。他說作為一名雷達人,既要敬畏這份職業,又要擔當起責任和使命。
- “讓‘千里眼’復明!”
命運轉折出現在他入職的第二年。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先后向伊拉克派遣士兵69萬余人,上萬輛坦克裝甲和數千駕飛機等武器裝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國的隱形戰斗機。
這些穿上了“隱身衣”的戰機在伊拉克的上空如入無人之境,殺人于無形,令部署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郊外的先進雷達系統成為擺設,美軍想炸哪就炸哪,想何時轟炸就何時轟炸.此舉重創了伊拉克軍隊。
這種F-117隱身戰機,在海灣戰爭期間先后出動1300多架次,摧毀了1600多處戰略目標,而代價就是零擊落零擊傷。
可以說,海灣戰爭不僅以少勝多,給全世界展示了現代化戰爭的打法,也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模式。
海灣戰爭中,美國用高科技的武器改變了戰爭的形式,整場戰爭下來,美軍的戰爭開支超過了611億美元,這筆開支中,用來研究隱身反雷達技術的資金占了大頭。
當時正在負責雷達研究的吳劍旗也被深深震撼,他更清楚隱形戰機的厲害之處,因為它的出現,代表著一個新的空戰時代的開始,也是對我國國防的一個巨大的威脅。
更要命的是,當時的蘇聯正在面臨著內部分裂的風險,如果解體,那么,短時間就沒有國家能與美國抗衡。而意識形態的偏見,定會讓中國成為美國的“頭號對手”。
事實也如此,美國的戰機是不是大搖大擺地游蕩在我國敏感的南海區域,如果有隱形戰機加入,豈不更加有恃無恐,橫行霸道。
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隱患。
當時我國連基礎的雷達技術都和西方國家有著不小的差距,反隱身領域更是一片空白。
所有的一切都表明,留給中國的時間不多了。而想要排除高懸頭頂的利劍,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有“火眼金睛”和“千里眼”之稱的雷達探測系統復明,讓暗影殺手無所遁形。
就這樣,吳劍旗開始帶著自己的團隊投入工作,誓言要研究出能夠擊碎美軍長矛的盾牌,為我國航空領域增加一道“屏障”。
為了能夠盡快研究出應對隱形戰機的辦法,當時年僅 26 歲的他,另辟蹊徑,大膽地提出利用米波雷達來應對。
微波和米波都是電磁波,而米波的波長,比微波的要長得多。當時國內外大部分的研究方向是在微波雷達上,因為微波雷達在戰場上的應用更廣泛。由于米波雷達自帶的發射機就是一個輻射源,很容易被發現,當時又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隨著微波雷達的發展,米波雷達很快便被人們忘卻。
作為世界范圍內都難以突破的課題,對于當時技術相對落后的中國更是難上加難。如果選錯了方向,不僅風險很大,還有可能白費功夫。
但吳劍旗卻不這么覺得,他說:
“照著國外的研究路線發展,風險肯定會小得多。但是如果我們的思路和國外一樣,就沒有機會趕在他們前面。要解決我國反隱身的問題,必須要創新,要有攻堅克難的勇氣,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超越。”
經過嚴謹的試驗后,他發現米波雷達還是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在偵測隱型飛機方面,有著更優秀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在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后,1992年他就開始申報并研究米波雷達這一前無古人的課題。
然而,不出意料的是,他的課題遭到了權威人士的一直質疑和反對,差點胎死腹中。
但吳劍旗卻是個不僅有想法,而且還是個不輕易放棄想法的人。
他說:
“即使沒有現成經驗借鑒,既然我們想要超越,那就應該去勇敢地試一試。”
在他的反復“游說”下,課題最終立項,他也成為了項目主要負責人。
為了節約成本,他將研究的重點轉向了“稀布陣綜合脈沖孔徑雷達試驗系統”。
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種技術在世界上都找不到先例,他只能從零開始研究。從最初的原理到后來的建模,再到后期的性能分析,吳劍旗的每一步都是困難重重的一步,但他毫無怨言。
有一次,雷達的測高工作連續進行了6個多月都沒能得出準確數據,這時,有的同事開始打起了退堂鼓,但吳劍旗沒有,他不斷地鼓勵大家,并和隊員們一點一點地排除障礙,終于取得了成功。
雷達技術的試驗,大部分都需要在野外進行,而當時廣播又非常普及,為了避免干擾,他們只得把測試安排在非常偏遠崎嶇的地方。
這些地方,不僅環境惡劣,而且物資匱乏。試驗期間少則幾個星期,多則幾個月,有時逢年過節也回不了家,但吳劍旗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他總是率先垂范,用運動鼓舞和感動大家。
- “一定要讓美國飛機變成一堆廢鐵”
1999年3月27日晚,美軍的一駕F-117戰機在南斯拉夫上空執行完轟炸任務后,準備返回卻被發現并遭到了導彈的攔截,隱形飛機也墜毀在了地面。
很快消息傳到了世界各地,也傳到了吳劍旗的耳朵。
經過調查,他發現這雷達就是一部米波雷達,因此,吳劍旗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正在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的時候,一件大事的發生讓他心生憤恨。
北京時間1999年5月8日凌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駕駛著B2隱形轟炸機,對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進行了轟炸,他們投下了5枚導彈,我們的大使館變成了一片廢墟,還有三名中國記者不幸遇難二十余人受傷。
對此,美國敷衍塞責地聲稱這是一次“無意”的“誤炸”。
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挑釁!這一事件轟動了全世界。
所有的中國的人都群情激憤,更是在國內外多地爆發了大規模的反美示威活動,中國政府也發表聲明,強烈抗議美方的粗暴野蠻行徑。
聽著美國隱形轟炸機揚長而去的轟鳴聲、以及同胞們撕心裂肺的哭喊,吳劍旗不禁握緊了拳頭,手心出了一層薄薄的汗...
他在電視前直接說出了那句豪言:
“我要讓美國的飛機變成一堆廢鐵”。
吳劍旗和他的團隊深切地明白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于是,他們更加不分晝夜地進行著手頭研究工作。
2001年4月1日,一個讓所有中國人都值得銘記的日子,81192為了捍衛國家領空,用自己的生命和落后的飛機逼退美軍,也讓吳劍旗再次感到了自己責任的重大,再次加快了研究新型雷達的腳步,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的領空安全,讓美軍無法再肆意妄為。
為了能夠盡快的攻克這項難題,吳劍旗很少會選擇休息,每天不是在試驗場就是在實驗室。
2005年,有一次吳劍旗和四名同事一起去西北戈壁無人區執行任務,中途遭遇了車禍,吳劍旗被汽車壓住了一條腿,差點摔斷,而另一位同事則因傷勢過重不幸逝世。
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名科研人員雖然他們沒有持槍上戰場,但他們的付出一點不比其他人少。
苦心人天不負,2005年吳劍旗和他的科研團隊研制出了一款三坐標雷達,獲得了國家科技創新一等獎。
2012年吳劍旗完成了反隱身米波雷達的一級設計定型,它標志著我國獨立自主地研發出了世界唯一反隱身飛機的先進米波雷達,一舉奠定了在反“隱身”戰機雷達領域的“霸主地位”。
該米波雷達能360度無死角精準發覺入侵者的隱身飛機,讓美國引以為傲的隱身戰機在我們面前只能“裸奔”……
然而,就在吳劍旗他們不斷地進行這方面研究的時候,美國也沒閑著,他們也研制出了隱身力更強,還有超音速巡航和超高機動性能的第二代隱形戰機F-22。
當時,所有人都很沮喪,計劃趕不上變化,好不容易項目有了眉目,突然又要推倒重來,實在太難了。
以后,他們又遇到了回轉支撐和芯片兩個攔路虎以及資金短缺的問題。
開弓沒有回頭箭。資金短缺,吳劍旗就自掏腰包,設備沒有就自主研發。
最終,他們研發出了能完全防御隱身飛機的先進米波雷達,分別是適合固定部署的雷達和適合機動部署的雷達。
2013年美機F-22未經允許就悍然飛入我國領空。
然而,讓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在美軍戰機進入我國領空的一瞬間,就已經被吳劍旗團隊研發的米波雷達給鎖定,讓美軍所謂的隱形戰機在我們的“照妖鏡”下變得無所遁形。
自此之后,美國飛機再也不敢隨便飛入中國領空,南斯拉夫的恥辱再也不會再次發生,81192的故事以后也不會再重演。
2015年正值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之際,吳劍旗團隊研發的米波雷達 出現在了天安門廣場,已然成為了我國的國之重器;2016年珠海航展,我國首次展出了一款具有“超能力”的米波超級雷達——SLC-18空間雷達。
這款雷達,可以不停歇地全天運行,在大范圍空域中監視那些低軌道運行的衛星,并對其進行分析,幫助決策者制定應對方案。
由此,它被世界有名的軍事雜志收錄,并稱中國是反隱身雷達的領軍者。
2017年,在軍隊裝備評比中,米波雷達再次榮獲我國唯一反隱身雷達的殊榮。被國人譽為當之無愧的“反隱身斗士”。
此后,吳劍旗和團隊又對米波雷達進行了改進,首創了米波四坐標雷達,他還發表了不少相關著作,例如《綜合脈沖孔徑雷達》《先進米波雷達》等等,引發業內震驚。
因為它的存在,不管是美軍的F-22還是F-35,在這雙火眼金睛之下都將無所遁形。
不得不說,吳劍旗做到了自己的誓言。
2015年11月,他擔任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首席科學家;2021年11月,擔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杭州研究院首席科學家;2021年11月18日,吳劍旗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名至實歸,科學無止境。2015年吳劍旗又奔赴電子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至今日的吳劍旗依舊和他的同事們一起默默無聞地堅守在自己的科研崗位,用自己的智慧和愛國熱情守護著這個國家和她的人民。
中國雷達研究由“跟跑”到“領跑”的轉變,背后都是這些“國寶級”科學家們在負重前行。
吳劍旗或許沒能完成父親對他“仗劍護旗”的期望,但是他完成了另一個崇高的使命,那就是“持盾衛國”,他為中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國之重器,民族脊梁,讓我們為吳劍旗點贊,為我們偉大的祖國點贊,這樣的國寶級科學家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追隨的明星偶像!
追星就要追“民族之星”,愛才就要愛“棟梁之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