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2年第1期)
> 呼倫湖
第一作者簡介司樂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工程地質。
湖泊是地球表面的一種水體,由陸地上低洼處積水而成。它是由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質(泥沙、化學物質、各種水生物等)組成。湖泊到處可以安家,無論是東部還是西部,氣候濕潤還是干旱,也不論海拔高低,只要是地面有排水不良的洼地,都有可能滯水成湖。湖泊的盆地和水面有大有小,相差懸殊。內蒙古高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馬鬃山以東,長城以北,西南至合黎山與龍首山,北抵國境,是我國湖泊主要聚集的地區之一,湖泊資源相當豐富。那么,內蒙古的湖泊有何不同之處?
據資料統計,內蒙古高原有大小湖泊1000多個,總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約占全區總面積的5.1%。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湖泊有620多個,其中鹽湖370多個,面積1500多平方千米,占湖泊總面積的28.55%。咸水、微咸水湖約有200多個,面積約1000多平方千米,占湖泊總面積的 19.23%。淡水湖泊有40多個,面積約2800多平方千米,約占湖泊總面積的52.22%。
湖泊何以成
內蒙古高原內陸湖泊均為自然形成。由于地殼構造運動,有的地區隆起,有的地區則斷陷 、坳陷,形成凹地積水而成湖泊。這類湖稱為構造湖,如呼倫湖、岱海、黃旗海 、查干諾爾 、額吉淖爾等均屬此類。而由于河流改道,淤泥堵塞,在廢棄的河床上積水形成的湖泊,稱為水力沖積湖,如烏梁素海、哈素海就是黃河改道所形成的湖泊。在干旱地區或沙漠中,受強風侵蝕所形成的洼地積水成湖,稱為風蝕湖,如內蒙古自治區沙漠地區分布著的眾多小型湖泊即屬此類。
由于湖泊所處地理位置和成湖環境的不同,內蒙古湖泊以內陸閉塞湖為主,中小型湖泊占多數,呈區域性分布。呼倫湖、貝爾湖、烏梁素海是外流湖,有河流相通,河流是天然補給水源。其余湖泊絕大多數為內陸湖泊,主要靠大氣降水直接補給或有少量河川徑流補給,也有少數湖泊有地下泉水補給。
湖泊的演變規律一般為淡水湖—咸水湖—鹽湖。鹽湖按其水化學組成或湖內沉積礦床不同而分為食鹽湖、天然堿湖和芒硝湖。有的湖泊常有鹽、堿、硝伴生現象。內蒙古自治區古代鹽湖—石膏礦床也相當多。
那么,湖泊當今的現狀到底如何呢?
> 內蒙古高原湖泊分布示意圖
湖泊之現狀
其一,湖泊數量略有減少。資料顯示,1990—2018年,內蒙古湖泊數量持續呈現減少態勢。其中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1990年有384個,2010年為323個,與1990年相比,減少61個,2018年為301個,與1990年相比,減少83個。減幅分別為15.89%和21.61%。其中1~3平方千米的湖泊數量減少最多,共減少57個。湖泊總數量減少21.61%。
其二,湖泊水面面積減少30%。1990—2018年,內蒙古湖泊面積持續呈現明顯縮小態勢,近年來,萎縮態勢有所放緩,但長期看總體萎縮態勢仍十分明顯。將湖泊普查成果與《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河流湖泊特征值手冊》對比分析,黃河流域水面面積1平方千米及以上湖泊水面面積減少26.8%,10平方千米及以上湖泊水面面積減少39.2%,100平方千米及以上湖泊水面面積減少42.1% 。內流區諸河,如內蒙古高原內流區1平方千米及以上湖泊水面面積減少31.2% ,10平方千米及以上湖泊水面面積減少26.7%,100平方千米及以上湖泊水面面積減少41.6%。
其三,湖泊受自然環境影響極大,生態環境極度脆弱。內蒙古地處我國北疆,從西到東降雨量逐漸增大,而蒸發量逐漸減少。再從風力看,內蒙古地區年平均風速為 2~5米/秒,可謂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大、干旱、降雨量少,同時,干旱半干旱區的湖泊,受自然環境影響極大,水循環過程中的任何一環被改變,都將使湖泊的自然平衡受到嚴重影響。
導致這樣的結果緣由為何?
湖泊衰退的原因主要為氣候因素與人類活動因素兩方面,包括枯水期周期長,水庫等水利工程建設規模高,水資源量偏枯且用水量逐年增大,煤田開采等工業耗水超限度,灌溉耗水加大等因素。
湖泊水源補給量減少,完全是人為活動引起的。上游不合理的節流蓄水、高耗水的農田灌溉、植被的亂砍濫伐、草場的過度開發,都造成了土地含水、保水能力減小,瞬間徑流量增大,湖泊水源補給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干涸。居延海的消亡,就是典型的實例。
另外,原始的農業灌溉和粗放式的牧業經濟,加之不科學的施用化肥,不僅限制了湖泊的補給水源,同時也給湖泊帶入了大量的營養鹽,導致湖泊富營養化日趨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湖泊也與自然萬物一樣,不斷運動、變化。湖泊自形成以后,都經歷了一定的發展過程,由小變大、由大變小、由淡變咸,乃至干涸,直至逐漸消亡。這是湖泊演變的必然結果。影響湖泊演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表現形式亦比較復雜,歸納起來不外乎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綜觀其要,湖泊盛衰與氣候關系十分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講,湖泊是氣候的產物,氣候可以造就湖泊,也可以毀滅湖泊。最直觀的就是大氣降水和大風對湖泊的影響。當天氣久晴不雨時,湖面就縮小,由深變淺以至干凅;當降水量大而集中時,湖面就擴大,由淺變深,甚至決口,泛濫成災,這在干旱與半干旱地區表現尤為突出。干旱少雨大風天氣多,風力侵蝕地面表土,引起沙化,暴風使沙粒移動埋沒鹽湖,這在內蒙古西部既普遍又常見。
人類的經濟活動,對湖泊的演變有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湖濱灘地圍墾,過度放牧嚴重破壞湖周植被,其他的堵截補水流域、用水不合理等都直接影響著湖泊生態環境失去平衡,加速湖泊演變老化,甚至于使其消亡。
湖泊與人類、自然的關系
湖泊有廣泛的資源,它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湖泊能儲存水量,調節供水,為工、農、牧業和生活用水提供水源,并能繁衍水生經濟動、植物,有的湖泊風光秀麗,已成為引人入勝的旅游景地。鹽湖中還有眾多的礦產資源,鹽、堿、硝是生產化工產品的主要原料,對發展鹽化工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可以說湖泊是一個聚寶盆。
大自然造就了湖泊,湖泊有其形成、發展、衰竭的過程和規律。我們要認識它,利用它,為人類造福。內蒙古自治區各級黨政部門十分重視湖泊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有關部門和專業工作者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基本掌握了內蒙古湖泊的資源情況。各地區已在充分利用湖泊資源,發展農牧業、漁業生產;積極利用鹽、堿、硝湖,生產食鹽,發展鹽化工。目前,正在開展湖泊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系統工程研究,向綜合開發利用方向發展,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這對內蒙古的經濟建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生態保護對策
既然湖泊的環境已經遭到破壞,那么該如何進行保護呢?湖泊保護與修復必須遵從湖泊水平衡特點和演化規律,分類分區施策。
其一,大型、重要湖泊在已有人工調控措施基礎上,因湖施策,一湖一策,強化水平衡診斷,編制大型湖泊保護修復規劃,通過構建水平衡調節機制,重點保證連續干旱年份水平衡體系安全,實現湖泊保護與修復目標。對生態意義特別重要的湖泊,可以探討調入域外水源,優化水平衡體系的條件和工程措施。
其二,小型湖泊主要依靠自然修復。近期部分湖泊面積擴大,說明在降水增加、開采減少等條件下自然修復是可行的。
其三,構造型湖泊需要加強地質研究,查明構造控水機制和區域、外域地下水系統對當地湖泊可能的影響關系,構建科學的水平衡體系,相應研究遏制湖泊萎縮的綜合措施。
其四,開展湖泊生態修復關鍵技術攻關。探索積極的人工干預技術,在水平衡各環節促進有利湖泊生態維持的變化,比如湖泊邊緣濕地生態維持技術、湖面蒸發抑制技術、地下水對湖泊補給增強技術,等等。
按照“把祖國北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亮麗”的要求,尊重自然規律,將“以水定需”作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準則,劃定水資源使用紅線。
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河湖水生態監測體系,開展河湖生態健康評估;在河湖長制的政策下,加大對河道及濱湖區采砂取土、濕地墾荒和堆放垃圾等的執法力度,還河湖于天然狀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岱海
作者: 司樂天 張 冰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