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瓜山事件,讓南瓜山哨所成為焦點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以色列作家馬蒂?弗里德曼的作品《南瓜花》。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是戰爭史,是個人回憶錄,也是政論。2016年,美國亞馬遜將其評選為年度十大好書之一。
這本書講述20世紀90年代,一群以色列年輕人駐扎“南瓜山”軍事哨所的故事。他們按照國家需要服兵役、駐守“南瓜山”、與極端穆斯林組織“真主黨”開展游擊戰,最終走向悲劇的命運。
了解這本書,我們不僅會為這群深陷悲劇的年輕人唏噓感慨,還能更深刻地了解中東地區的復雜局勢。
首先,我們要知道,南瓜山是什么地方,南瓜山哨所又是怎么回事。
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也就是黎巴嫩戰爭爆發了。
以色列出動陸海空軍部隊,對黎巴嫩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短短幾天之內,占領了黎巴嫩的南半部。以色列的行動,導致黎巴嫩境內暴力反抗的升級。于是,在四年后,以色列的軍隊只好撤退到黎巴嫩邊境的狹長地帶,并將這一帶設為所謂的安全區,也就是保證以色列國內安全的緩沖帶。
在這個緩沖地帶,也就是黎巴嫩和以色列短兵相接處,有一座南瓜山,山上有一座籃球場大小的哨所,幾十個以色列士兵駐守在這里,時刻提防著極端穆斯林組織“真主黨”游擊隊的突襲。
本來,南瓜山哨崗只是一個管理松散、不為人所知的地方。
但是,“南瓜山事件”發生了。
1994年10月,一支真主黨游擊隊趁守備松散的時機,沖進了南瓜山哨所。當玩忽職守的以色列士兵沖到戰壕時,真主黨的旗幟已經插在了筑堤上。
可怕的是,那些偷襲的真主黨游擊隊竟還攜帶了攝影師,將偷襲的過程拍成了視頻。鏡頭中,真主黨游擊隊全副武裝,將炸彈扔進了南瓜山哨所,最后,他們以勝利者的姿勢將真主黨的旗幟插上哨所。
真相如何并不重要。但是媒體的影響力是爆炸性的。
在鏡頭的對焦和渲染下,這不再是一次小小的失敗。它意味著以色列軍隊紀律松懈、軍事腐敗!它意味著以色列年輕人意志力薄弱!它還意味著,真主黨以勝利者的姿態,將以色列屈辱地踩在了腳底下!
2.阿維是個新兵,也許以后他會成為作家
南瓜山事件以后,南瓜山哨所成了整個國家關注的焦點。正是在這種情勢下,阿維作為一名新兵,被派遣到了南瓜山哨所。
應征入伍的時候,阿維只有18歲。
1994年,阿維抵達南瓜山哨所。哨所里的生活和想象中并不一樣。對于士兵來說,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是家常便飯。每一個士兵也并不英勇無畏,大家并不高尚,也不莊重,每一天都是蓬頭垢面、滿身泥污,然后筋疲力盡。
每一天都是疲憊,除了疲憊,還是疲憊。洗碗,擦槍,輪流站崗,等待炮轟的結束,累到不脫鞋子就爬進睡袋里睡覺,然后心灰意懶地等待第二天的到來。到了第二天,依然是疲憊,什么都不會改變。
除此之外,南瓜山哨所的生活還伴隨著突如其來的受傷和死亡。
阿維無法適應這一切,也無法對一切視而不見。在南瓜山的叢林里,以色列士兵們習慣向任何有風吹草動的地方開槍、扔炸彈。有的時候,那里是幾個真主黨游擊隊的成員;有的時候,那里什么都沒有;有的時候,那里可能是你沒有認出來的戰友。但是,士兵們沒得選,因為他們一瞬間的猶豫,就可能導致自己死亡。
這一切對于哨所而言,都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在哨所里,人們永遠不會發現士兵斗志昂揚的狀態。彌漫在這里的,是無窮無盡的鄉愁。大家都想要盡快回家,盡快回到普通人的生活,盡快將南瓜山哨所的一切都拋到腦后。
無聊、死亡的恐懼,并不是阿維生活的全部。阿維的行李里有好幾本書,他是個熱愛文學的青年,或許,在將來他會成為一個作家。
然而南瓜山上的一切,讓阿維痛苦萬分。他感到,所有東西都在瓦解和墮落。在殘酷的戰場上,生活的道義和原則早就不復存在了。繼續生活下去的意義到底在哪里?
3.槍和玫瑰,以及灰飛煙滅的生命
在南瓜山哨所的漫長歲月里,阿維一直不間斷地給朋友斯瑪達寫信。
在信中,阿維用極其生動的文筆描繪著他在南瓜山哨所看到的一切:日出和朝霞,被迷霧所圍繞的群山,遠處的村莊;山的一邊是黎巴嫩的村莊,里面的建筑是典型的阿拉伯式房屋,另一半則是以色列的城鎮,分布著歐式建筑,高大的教堂與紅色的塔樓清晰可見。阿維還會寫他對家人朋友的思念,以及對還沒有發生過的愛情故事的憧憬。
阿維這代年輕人,喜歡槍和玫瑰樂隊,喜歡閱讀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和阿加莎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但是,他們從未想過,會在南瓜山與世隔絕的哨所里,與死亡短兵相接。
阿維寫信告訴斯瑪達,等兵役結束,他就要出去旅行。他的目的地首先是歐洲,先去斯堪的納維亞;然后去愛爾蘭,在愛爾蘭的小酒館里叼著煙斗和人聊文學;最后他要去阿拉斯加,坐在粗糙的木桌上,喝一杯威士忌。
然而,阿維生動的觀察和想象,并沒有一直持續下去。阿維的信里很快充滿了痛苦。
“斯瑪達,你還記得以前我們聊到人生態度的時候,我們提到的順其自然嗎?我的天,這怎么可能做到呢?我很努力地想讓自己做到,可是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我現在不過21歲,就已經目睹了這么多的暴力、血腥和慘劇。我看到周圍人的夢想,轉瞬之間就破滅。因為他們的生命就這樣灰飛煙滅了。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應該怎么堅持下去。”
這樣的情況,直到1997年的夏天才有所好轉。因為還有三個月,阿維就可以退役了。還有三個月,就可以離開這個鬼地方了!
那個夏天,阿維去特拉維夫度過了自己短暫的假期。他在外面找了一個房子,為退伍后的生活做準備。然后,阿維懷著一點心滿意足的情感,回到了部隊,打算撐過最后幾個月的士兵時光。
然而悲劇發生了。阿維不是死于炸彈,也不是死于突襲,而是死于直升飛機事故。
4.失去孩子的母親們,聯合起來爭取和平
南瓜山上的傷亡,一直都是存在的。盡管不是很多,也許是隔一個星期一兩個,也許是隔十幾天三五個。對于大多數以色列的居民來說,個別的傷亡盡管是沉痛的,但是對于保衛國家來說,或許也是必須的。但是這一次,直升機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足足有73個。
全社會都震驚了。大家開始意識到,死亡不再是過往腦海中已經習以為常的“其他家庭的不幸”,事實上,所有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沒人能從戰爭的魔掌里逃脫。
最先采取行動的,是幾個母親,她們都有兒子參軍。
一個周五,這些母親在一個十字路口舉標牌抗議,她們呼吁以色列從黎巴嫩退兵,她們認為以色列人在黎巴嫩的犧牲是不必要的,她們要讓自己的孩子們從危險的戰場上回來。
大多數過路的司機,都覺得這幾個女人簡直是瘋了!當時的絕大多數人,都認為以色列在黎巴嫩邊境占領一個安全區的行為是正確的。正是因為安全區的存在,才得以保障以色列北部邊境的安全。
這群瘋女人,居然想讓以色列撤軍,她們和賣國賊有什么區別?
因此,最初發起抗議活動的母親們,不僅不能引起其他人對事件的關注,還要面對整個社會的不理解,甚至是咒罵。
那一年,黎巴嫩邊境的情況越來越糟糕。除了兩架直升機墜毀造成的73人傷亡。邊境的沖突也造成了一百多人的傷亡,還有整整一個班的突擊隊員受到了真主黨的伏擊,全軍覆沒。
“母親”的隊伍越來越壯大,越來越多的母親加入了這個隊伍。她們在耶路撒冷的總統府門前,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抗議活動。她們打出標語,“我們正在死去,而你們沉默不語”。
漸漸地,人們開始認可這些母親的意見。越來越多的媒體人,開始采訪并報道她們。過往的人們也不再以輕蔑的態度對她們惡語相加。情況似乎逐漸往好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聽到了她們的聲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和她們產生共鳴。
這場社會運動,確實影響到了政府的政治決策。以色列軍隊從黎巴嫩邊境撤軍的提案,也開始提上了日程。
5.我們所捍衛的一切,是微不足道的
2000年的春天,以色列政府最終決定從黎巴嫩撤軍。
無數士兵生涯終于結束了。或許要到很久以后,他們才開始適應離開軍隊的生活,不需要背負武器,不需要時刻警備,只需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了。他們會有和軍隊完全沒有關系的職業,他們會成家,會有自己的孩子。南瓜山哨所的一切,都將會過去。
可是,以色列從黎巴嫩撤軍,和平真的就這樣來到了嗎?正如到了2000年,新的世紀就算真的到來了嗎?
答案是,沒有。
那一年,戰爭確實是結束了。然而恐怖襲擊,卻填補了戰爭的空白。極端穆斯林造成的自殺式爆炸事件,在很多城市頻繁發生。一個十幾歲的女孩,走進人群里,按下一個按鈕,引爆了她自己身上的炸彈,包括她本人在內的六個人被炸死;一個炸彈攜帶者進入特拉維夫的夜總會,引爆炸彈后炸死了包括自己在內的二十一個人;還有一個炸彈攜帶者甚至走進了大學的自助食堂,九個大學生在這次事故中遇難。這樣的事情在以色列舉不勝舉,整個國家都陷入了恐慌。
軍事和武力無法帶來和平。可是,即使以色列從黎巴嫩撤軍,和平依舊沒有到來。你永遠不會知道,隨時可能降臨的恐怖襲擊到底什么時候才會終結。
這個國家在新的世紀將會走向何方?現代的中東地區又將會有怎樣的命運?
這個答案,沒有人知道,但是在最后,作者寫道:倘若你有幸能從戰爭中幸存,并在戰爭結束后回到你曾守衛過或者占領過的山頭,倘若你愿意傾聽這些殘垣斷壁里殘存的聲音,你就會明白,你曾經用生命捍衛的一切,都是這么的微不足道。你就會明白,將你玩弄在股掌之間的命運,其實是你遠遠不能理解的東西。
特約撰稿人:Elinor,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文學碩士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