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成為紀念“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最隆重的活動,此次活動主題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絲綢之路在北方草原地區,形成了草原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一直延續到元明清時期,是亞歐商貿的重要通道,在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遼金元時期,北方草原由統一的民族政權所控制,“草原絲綢之路”也因此更為通暢。尤其是元代,驛站制度完善,并形成了貫穿全國,乃至歐亞的驛站交通體系,促進了“草原絲綢之路”進一步發展與繁榮。
多元文化的交融匯聚使元代社會變得異彩紛呈,成為一個讓人充滿想象的時代。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之際,為大家推薦中國工人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新書《元代社會日常生活》。
《元代社會日常生活》
作者: 翟禹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內容簡介:
《元代社會日常生活》包括元代的皇家生活、士人生活、平民生活、經濟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生活等幾章內容,每章又分若干專題進行條分縷析的論述。作者通過對元代的政治、皇室家族、經濟行為、社會生產生活、文化現象等多方位的考察論述,力圖還原元代社會的真實面貌,是讀者了解、認識和體味元代社會歷史文化一個較好的讀本。
在研究方法上,《元代社會日常生活》綜合運用了與元代社會日常生活有關系的元代正史、典章政書、士人文集、筆記小說、方志地志、戲曲宗教等歷史材料,書中有大量美術作品、文物遺跡、建筑遺址、出土文書、金石碑刻等豐富的圖像資料,圖文結合,試圖立體還原元代社會的大概樣貌,豐富讀者對元代歷史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作者簡介:
翟禹,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歷史學博士。先后畢業于內蒙古大學歷史系、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從事元史、蒙古史研究。
主要著作:
《話說元朝》
《少年簡讀中國史?宋元卷》
參與合著《中國蒙古族服飾》《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明長城卷》《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報告?趙北長城卷》《話說長城?內蒙古篇》《簡明內蒙古地方史》等著作,發表各類文章百余篇。
編輯推薦:
蒙古人幾乎將亞洲全部聯合起來,開辟了洲際的通路,便利了中國和波斯的接觸,以及基督教和遠東的接觸。中國的繪畫和波斯的繪畫彼此相識并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這個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總教主。……從蒙古人的傳播文化這一點說,差不多和羅馬人傳播文化一樣有益。對于世界的貢獻,只有好望角的發現和美洲的發現,才能夠在這一點上與之比擬……
——勒內·格魯塞(法國歷史學家、法蘭西學院院士、亞洲史研究泰斗)
目錄:
前言 001
皇家生活
哈剌和林城 006
上都城 016
大都城 046
中都城 055
成吉思汗、窩闊臺汗的畫像 061
元朝混亂的帝位繼承制度 071
武仁授受 074
南坡之變 081
士人生活
入仕元朝的契丹士人 093
耶律楚材的政治理想和施政策略 100
色目人群體 111
南宋帝后的最后時光 122
抗元名相文天祥 126
絕食明志的謝枋得 134
亂世才子趙孟 139
虞集的省親和交游生活 147
《劉垓神道碑》考釋 166
詩僧楚石梵琦的草原頌 175
平民生活
北方草原的社會日常生活 197
豐州城與白塔 215
阿爾寨石窟 221
陰山地區的災荒 230
大寧路的地震及其應對 250
元代蒙古人與漢人的社會關系 265
經濟社會生活
草原絲綢之路 281
暢通歐亞的驛站 321
北方游牧生活中的馬 331
多元的飲食文化 355
文化藝術及其他
男性冠帽與發式 367
女性頭飾姑姑冠 379
醫學名家朱震亨 392
忽思慧與《飲膳正要》 395
北方游牧生活中羊的形象 400
北方游牧生活中的黃金器具 414
后 記 428
主要參考書目 430
附樣章:
蒙元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
蒙元時期,蒙古騎兵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率領下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地域遼闊的龐大帝國。忽必烈時期又將中原漢地納入大一統帝國之內,傳統的幾條絲綢之路全部被納入整個帝國的管理體系,使得東西文化交流非常活躍,絲綢之路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
蒙古統治者從多年的征戰中認識到,要想使這個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保持正常運轉,交通運輸的便捷和信息傳遞的快速暢通是必不可少的。成吉思汗時期,“乃為地方行旅謀安,轉諸大道中置衛士”,以保護往來商賈貿易暢通和財物的安全。公元 1203 年,有阿三等穆斯林商人,自汪古部處攜有羯羊一千、白駝一個,來額爾古納河蒙古部易貂鼠、青鼠(皮)。公元 1217 年,來自中亞花剌子模城“有摩訶末臣民三人,皆穆斯林,運載絹布入蒙古境”,貿易后,待其將返回時“成吉思汗令其諸王、諸那顏、諸將等各出私貨,遣信仆一兩輩,隨以往,購易花剌子模珍產”。他組織的商隊“有約四百五十人,皆穆斯林也”,前往中亞地區為其進行交易。
蒙元帝國在歐亞草原上設立了大量的驛站,“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林、納憐等一百一十九站”,其目的是“蓋以通達邊情,布宣號令”,但在客觀上卻對古已有之的草原絲綢之路起到加強聯系、促進溝通的重要作用。四通八達的驛站極大地促進了東西陸路交通的發展,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有元一代,各路驛站始終處于政府的有效管轄之下,政府對驛站和驛道時時維護,并提供充足的財力、人力保障,使往來的行人安全得到保證。正如《元史·兵志》“站赤”條所說:“于是往來之使,止則有館舍,頓則有供帳,饑則有飲食。”從中亞、歐洲來到中國的漫長路途上,使者和商人日夜通行都能夠保證安全,這在許多中外游記文獻中均有記述。
蒙元時代草原絲綢之路路線主要有如下幾條:以大都(今北京市)為起點,向北至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從上都分出三條道路,一條向東北至遼陽行省各地;一條向西經過豐州、東勝州,沿黃河河套折向南至甘肅河西走廊;一條從上都或經亦集乃路折向北進入漠北戈壁,或自豐州地區向北過汪古部地界進入漠北戈壁,這兩條路均直達嶺北行省哈剌和林城,從哈剌和林城繼續向西經過天山以北,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
蒙元帝國的上都和大都,成為各國使者、商隊往來會聚之地,極為繁華。公元 1245 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Innocent Ⅳ)派遣以方濟各會修士約翰·普蘭諾·加賓尼(John of Plano Carpini)為首的使團,出使蒙古汗廷。加賓尼一行人于 1246 年進入欽察草原,首先來到了欽察汗國拔都的營帳,之后穿過欽察草原,從里海、咸海北面的也的里河(今伏爾加河)、押亦河(烏拉爾河)流域通過中亞,穿過錫爾河北部、巴爾喀什湖南部、察合臺汗國轄地,向東翻越阿爾泰山,到達大蒙古國當時的都城哈剌和林。此外,1253 年自東羅馬帝國出發的方濟各會士盧布魯克和不久之后欲到東方覲見蒙古大汗的小亞美尼亞國王海屯均沿著草原絲綢之路的北線來到了蒙古草原中心的哈剌和林城。
蒙元時期的草原絲綢之路交通路線可以通過當時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的來華路線得到很好的證明。公元 1271 年,馬可·波羅及其父親、叔父一行三人從意大利威尼斯出發,進入中亞以后,轉經絲綢之路的南道進入河西走廊,考察了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遺址),又折回,轉經河套進入天德(今呼和浩特)并繼續向東行進,于1275 年到達上都覲見了元世祖忽必烈。公元 1295 年,馬可·波羅返回威尼斯,后著《馬可·波羅行紀》,此書詳細記載了馬可·波羅入華的情況,尤其是對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記述。
公元 1318 年,意大利圣方濟各會修士鄂多立克離開歐洲向東行,花費了十余年游歷了東方諸國,回去以后將自己的經歷與見聞口述,由一位叫作威廉的教士筆錄下來,書名為《鄂多立克東游錄》。他首先從威尼斯乘船過黑海海峽游歷西亞、南亞諸國,輾轉于1328 年來到中國南海廣州登陸,然后他一路北上到達大都,三年后啟程歸國。其歸國行程從大都出發,向西北經過上都地區進入東勝州,沿著黃河一線折向西南,從中興府(今銀川)進入河西走廊,經新疆、青藏高原地區,最后通過中亞、波斯回到意大利,可見其回程部分路線走的是草原絲綢之路。
當時不僅有從歐洲來華的外國旅行家,中國這邊也有不少西行之人,較為著名并留下文字記載的主要有耶律楚材、丘處機、烏古孫仲端、常德、列班·掃馬等。
耶律楚材是蒙元時代非常著名的契丹族政治家、文士。公元1218 年,成吉思汗將其請至漠北行宮,處之左右以備顧問。公元1219 年,成吉思汗西征,耶律楚材奉命跟從,后又隨之東歸。此次西行,耶律楚材在中亞留居長達六年,行程六萬里。自 1218 年 3 月始,耶律楚材的行程路線大致如下:自永安出發,過居庸關,經武川,出云中(今大同),向北行進到達天山北面的成吉思汗營地。第二年(1219 年)隨軍西進越過阿爾泰山,過瀚海,經輪臺、和州(即古高昌),更西行經阿里馬、虎思斡耳朵、塔剌思、訛答剌、撒馬爾罕,到達花剌子模國首府今布哈拉。耶律楚材返回中原后寫成《西游錄》,記錄了西行沿途的路線、地理風物等情況。
金元之際道教的丘處機曾受成吉思汗的邀請,自中原遠赴西域,為成吉思汗講經說法。《長春真人西游記》上卷寫丘處機一行西行至撒馬爾罕,再上興都庫什山西北坡之成吉思汗行宮覲見,然后又回至撒馬爾罕,等候正式講道。下卷則記丘處機一行東歸的行程,并對沿途居民生活習俗多有記述。丘處機一行的往返路線,基本是沿著草原絲綢之路。其西行路線如下:從今山東蓬萊出發,至北京,出居庸關,北上至克魯倫河畔折向西行,至今蒙古國的哈拉烏斯及哈拉湖南岸,再向西南過阿爾泰山,越過準噶爾盆地,至賽里木湖東岸,再南下經過中亞,到達興都庫什山西北坡之八魯灣。東歸時,經新疆霍城縣,向東至昌吉,經吉木薩爾北上,過烏倫古河,至鎮海城。此后,再向東至陰山豐州城,過大同,到達河北宣化。《長春真人西游記》翔實地記錄了從山東登州直至阿富汗興都庫什山的沿途見聞,對于途經的山川道里記載很是詳細。
成吉思汗西征時,木華黎率軍繼續進攻金朝。金興定四年(1220 年),金宣宗派安延珍與烏古孫仲端出使蒙古求和。二人來到木華黎處,安延珍留駐,烏古孫仲端繼續西行至中亞謁見成吉思汗,結果求和未成,烏古孫仲端于第二年(1221 年)返回中原汴京。烏古孫仲端回來以后,將遠赴中亞的見聞口述給太學生劉祁,撰成《北使記》。
常德,字仁卿,生平無詳載。他曾于 1259 年奉蒙哥汗之命從漠北哈剌和林城出發,遠赴西亞覲見旭烈兀。次年(1260 年)冬返回哈剌和林城復命,往返共花費 14 個月。他此次西行的沿途見聞由河北真定人劉郁記錄成書,即《西使記》。常德所走路線大致是從哈剌和林城向西越過杭愛山、阿爾泰山,再經新疆境內進入中亞地區,然后再至西亞,同樣是沿著草原絲綢之路而行。
大都人列班·掃馬是景教徒(聶思脫里教)在大都附近山中隱居時,有一位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同為景教徒的馬忽思前來找他,邀約一同赴耶路撒冷朝圣。公元 1278 年,兩人從大都出發,沿大都至上都的主干驛道西行至東勝州,沿黃河河套一帶折向西南經過中興府(今銀川)進入河西走廊,再向西進入西域、中亞地區,輾轉伊利汗國最后來到耶路撒冷。
蒙元時期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開展的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實物證據非常豐富,例如:在亦集乃路故址額濟納旗黑城南墻外側,保存有元代禮拜寺遺址;在包頭明水墓地中,出土有納石失辮線錦袍和繡有獅身人面像的刺繡圖案;在赤峰地區發現元代伊斯蘭教墓頂石和景教徒瓷質墓碑;在包頭燕家梁遺址、赤峰翁牛特旗等地發現的元代青花瓷器,所使用的青花顏料為西方產品。蒙古時代的四大汗國中的欽察汗國、伊利汗國均位于中西亞和東歐,在那里進行的考古發掘也能夠證明當時存在著非常頻繁的物質文化交流。例如,從俄羅斯考古學家在欽察汗國境內的考古發掘來看,在新、老薩萊城曾有大量中國商品,如綢緞服裝、經過裝飾加工的青銅器、古錢幣、青花瓷器、磁州窯系褐瓷器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