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活著或許不講究,但身后的事情卻很講究。近些年這種講究似乎淡了一些,但其實習俗刻在骨子里,否則清明為何給你放一天假呢?
家鄉依舊堅持土葬,黃土高原的土,鼓著無數的包,任蒿草瘋長,北風凜冽。
本來大家都一樣的,一抔黃土,清明寒食除夕,一年三祭。但內外講究,終究是不一樣的。
我小時候,便知道人死之后的事情很重要,也參與了很多人自生之死直到入土的過程。家有老人的,一般會早準備壽衣壽材。
壽衣,是人去之后要穿戴的,入殮之前,還要凈身(不是當太監的那個凈身,字面意思的凈身),剃須潔面等。帽、衣、裳、履,一樣不能少,整整齊齊,體體面面地入槨。
壽材,是人在別世的房屋。本來是叫棺槨的。也就是棺材本為兩重,外層為棺,內層為槨。
這兩樣都可有無限的講究,依財力而行。財力足,壽衣,五道領,七道領,甚至九道領都不嫌多,材料也就講究。
所謂“三、五、七道領”,即春夏秋冬四季的衣服都得有,包括身下墊的褥子,身上蓋的單子,都算是一道領,講究者則七道領、九道領。
古代應該更加講究,唐憲宗元和年間,一個老百姓耕地,耕了一半,地陷了,發現一座古墓,從棺材中“得裈 [kūn]五十腰”。
裈 ,即滿襠的褲子;一腰,即現在說的一件或一條褲子。
五十件褲子,其講究可見一斑。
棺槨我沒見過有“槨”的,但見過講究材質的,木材選擇有松、柏的,已經算很講究了。外面的配飾、配件等,也依財力而講究。
以前我們村有人去世,全村人幫忙,抬棺材至墳地,陰陽師指揮,吹鼓手奏樂,孝子賢孫跪地嚎啕大哭,棺材入窆(biǎn,墓坑中尚有墓穴,叫窆),填土完畢。
這場面當然也很考究,場面越大,花費越大。在當地自然是受人贊譽的,因為他們認為這才是“孝子”。
即便當時草草收場,后來家境轉好,也有很多人遷墳——這對于相信者來說頗為重要,《白鹿原》里白嘉軒費盡力氣置換土地而遷祖墳,從此家境轉順,是此類人心理的真實寫照。
同時伴隨刻碑、栽種松柏等舉動。
同時,墳墓常須照料。迷信者但凡做不好的夢,或者家中遇事,去墳地找問題是常規操作,包括修土利水、填埋鼠洞等。
人死燈滅,不復存在!
但卻又不是不存在的。至少在活人心里,不會不存在。而且這存在多數是虛無縹緲的念頭,但同樣困擾人生。
這大概是中國人為何注重墓穴中的規矩習俗的原因。
因為不重視,怪事多多。
這不僅僅是現在的人這樣想,古人也是這樣想。
大概唐時,有人就講很奇怪的墓地故事。
有一游子,在河北之地見到一個村長的妻子去世了,尚未入殮。但怪事發生了,當日黃昏時,村長的兒女忽然聽到若有若無的樂聲慢慢從遠而來,樂聲入庭院時,那女人的身子突然動了。
樂聲入房后,如繞梁間,而后尸身隨樂聲起舞。
樂聲又出房而遠去,尸身倒轉,飄飄忽忽隨樂聲而去。
一家人嚇壞了,當時已經月黑風高,不敢追逐。一更時候,村長回家了,聽聞此事,也不慌不忙。他折了一根像手臂那么粗的桑樹枝,喝了一大杯酒,又一口酒,噴在桑木之上,裝起了膽子,嘴里大罵,出門四處找尋。
一直尋到村子外面,有墓林在此。村長也不怕,提著桑木棒,直入墓林五六里。忽然聽見樂聲就在柏樹之上。
他慢慢靠近,才發現柏樹下有火熒熒而亮,妻子尸身正在起舞。
這村長,掄起桑木幫就照著妻子尸身一擊,啪的一聲,尸身倒地,樂聲也停了。
村長背著妻子之聲回家了。
這事當然不可信,但在唐代流傳很廣。
人未入窆就出事,如果入窆之后再出來,那還不更嚇人?
唐代大概有三個流傳比較廣的墓穴怪事。
第一個故事。
發生在唐代宗的永泰年間。
當時有個姓王的書生,住在揚州的孝感寺之北。我們可以叫他孝感寺隔壁的老王。
大夏天的,也不知道為何,他喝多了,躺在床上呼呼大睡。手垂下來在窗外。
他妻子很賢惠,怕夜風傷了他,夜風著涼很傷身體的。
這妻子就去抬丈夫的手,準備給他放到里面去。但她抬了幾下,這手仿佛綠巨人的手臂,重得抬不動。
忽然之間,一只巨大的像金剛的手掌從床下面伸了出來,一把抓住隔壁老王的手臂,使勁往床下面拽。
老王的妻子拽不過,就喊幫忙,一個奴婢進來幫忙,兩個人也拉不住。
慢慢地,老王的身子都快被拉進地里面去了。妻子與奴婢只能拚命一人拽住老王一條腿。
崩吧一聲,地仿佛裂開了一個縫隙,老王不見了。
老王妻子和奴婢手里一人抓著老王的一條褲腿,兩人驚慌失措之下,連這條褲子也被扯到地下去了。
老王妻子定了定神,把家里的人都喊來了,把床挪開,挖地找老王。
大概挖了兩張多深,發現土里堆著一具骸骨,是個古墓,但埋葬的很不講究。但根據骸骨又看不出是否是人。
再回首,發現老王還在床上呼呼大睡。
第二個故事。
是唐代的一個游方醫生講的。
他說福州有個弘濟上人(和尚),平常齋戒,生活清苦。有一天,他在海邊沙灘上見到一個顱骨。
上人念了一聲“阿彌陀佛”,覺得可憐,就放在自己的衣籃里帶回去,準備超度一番。
但自此之后的幾日間,上人總是睡不好。
他在睡夢中總覺得有東西在啃吃自己的耳朵,他一把就拍掉那東西。大概上人以為是蚊子吧。但一巴掌拍落拿東西的聲音卻很嚇人,像是一個大肉球墜地。
上人瞬間就驚醒了。但屋內黑燈瞎火的,他也沒摸到任何東西。
上人懷疑是顱骨在作怪。
打坐念經,坐等天明。
天亮了,上人四處找尋,果然發現顱骨在床下。
上人將顱骨破為六片,分散撒到屋頂的瓦溝里。
當夜,大約凌晨之時,有六個如雞蛋一般大的火球,依次從瓦縫里透了下來,藍森森地照著屋內。
上人就責備這火球,說:“爾不能求生于人世,憑借一具朽骨折騰啥呢?”
于是火熄,再無怪異。
這故事我覺得可信,大概上人把這顱骨確實打碎了,骨中磷燃著了。但細節略加傳奇了。
第三個故事。
唐武宗時,有一伙盜墓賊,去挖掘蜀先主劉備的陵墓。
在墓穴里,盜賊們徹底嚇壞了。
因為那墓穴像是一個陽間的世界,燈火通明,兩個人在燈下下棋,旁邊兩列帶刀侍衛,共有十多人。
眾盜賊驚懼異常,齊刷刷地跪地拜謝,大叫饒命。
對棋的其中一人回頭對盜賊說:“你喝酒么?”
一擺手,其中一侍衛遞了一杯酒過來。
眾盜墓賊哪敢抗拒?
只能一人喝了一杯。
那人賜了盜墓賊幾條玉腰帶,說,就這點東西給你們了,快走吧,別再來了。
眾盜墓賊倉惶而出,嘴巴都干裂似乎粘到了一起,話都說不出來了。
出了墓穴,看那玉腰帶,竟然是幾條大蛇,嚇得眾人心都差點跳了出來。
扔了蛇,再去看墓穴,竟然完好如初,似乎從來沒被他們挖掘過。
總之,墓中故事離奇百怪,難怪人們對于墓地的感情復雜,關注亦多。
這些故事見于古代的筆記小說,可信度不是非常高,但是傳奇度卻很吸引人。傳奇的故事,總是流傳最廣,這就像瞎扯的謠言故事,往往受眾最多。
那么,它對于人心的影響就越大越廣。
其實不僅是唐代,也不僅是筆記小說,正經的書也常記載墓中怪事。
《水經》,本來是講水系水利的,卻記載了一件墓中怪事。
越王勾踐準備建都城于瑯琊,那就得拆遷。
當時有一個墓地,是需要遷移的,那就是允常冢。結果剛剛開挖,冢中大風忽起,飛沙走石,打傷了不少人。人根本不能靠近。
拆遷工作只能停止。
這應該不是鬼怪之事,而是機關。而且是古老的機關,內用方石,外用沙演,門戶交錯,撲朔迷離,且設有隱蔽的箭弩、火、沙等。
隋代的盜墓賊挖掘白茅之墓,剛挖開,棺內一聲大吼,猶如雷鳴,野雞四散而飛,大火忽起,烈焰騰騰,盜墓賊都被燒死了。
這就是墓中機關“伏火”。飛沙走石有什么奇怪的了。
只不過越人當時蠻夷之輩,不通此術,給嚇住了。
至于老祖宗對于墓中人的各種儀式和制度,那復雜程度不比“禮樂”制度差。但即便如此,墓中怪事,歷朝歷代也多不勝數。
看來,亡者的世界到底是怎樣一個世界,我們始終沒弄明白,大概也弄不明白了。
這種故事有很多,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喊一聲,我多寫幾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