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書讓你一看就停不下來,《死亡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40個令人驚艷的“異世界”小故事,腦洞大開,妙趣橫生。
英國知名演員斯蒂芬·弗雷說:“《死亡的故事》是我讀到的最引人入勝的書之一,所有人都值得一讀。讀完如果你沒有為之著迷,我就吃四十只老鼠,說到做到。”
作者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是權威的腦科學家,他曾擔任美劇《西部世界》、《罪案第六感》的科學顧問,執導的電視節目《大腦的故事》曾獲艾美獎提名。
科學家寫科幻算不算降維打擊呢?何況他文筆過硬,想象力極其驚艷。《死亡的故事》充滿巧思又發人深省,版權已銷售到33個國家和地區,還改編成歌劇和電影。
出于對腦科學的熱愛,以及想讓更多人認識人類的大腦,我成了一名腦科學家兼作家。我在這套書里寫下了當下科學界已經了解的新發現,也探討了科學研究尚未解決的問題。
對于科學和文學能相互融合,共同探索大腦奧秘與人性,我深感驚嘆。我也很高興能將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以文字的方式呈獻給讀者。
別擔心,《死亡的故事》一點都不陰森恐怖,反而趣味橫生,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間。死亡對應是生命,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對“異世界”的各種想象,是對隱秘人性的挖掘。
來吧,讓大衛·伊格曼帶你飛,暢游“異世界”吧。
▲ 大衛·伊格曼(David Eagleman),腦科學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學
總和
死后你會感覺人生經歷分裂成了一個個小片段,算一下“總和”吧:你一次性承受生命中所有的痛苦,劇痛27個小時;你用7個月享受魚水之歡;你沉睡30年、如廁5個月、用18個月來排隊……
死后,你會重溫所有的人生經歷。但這一次,所有往事將重新洗牌,以新的順序上演,性質相同的經歷集中到一起。
孤獨
死后你會發現這里只由你生前認識的人組成。不出兩周,你就感到孤獨了。
消失的人群讓你感到孤獨。你開始抱怨可能遇到的所有人。但沒人聽你傾訴或向你表達同情,因為這都是你生前所做的選擇。
宇宙打工人
做人很辛苦?不不不,死后更辛苦:死后我們變回原來的樣子,在九個維度上高一萬千米,為了避免宇宙坍塌而焦慮不已、辛勤工作。
經過三個世紀的辛勤工作,終于能放個假了,我們都選擇了同樣的目的地,決定將自己投放成為低維生物。我們將自己投放到渺小脆弱的三維身體中,也就是我們口中的人類身體中。于是,我們降生在地球這個度假勝地。這次度假的目的是為了體驗渺小的生活。
在地球上,我們只關心自己周遭的一切。觀看喜劇電影,喝酒,聽音樂;建立了各種關系,爭吵,決裂,周而復始。寄生于人類身體中時,我們并不關心宇宙坍塌,相反,只關心眼神的交匯、肉體的碰撞,只關心愛人親昵的口吻、各種聲色犬馬,只關心盆栽的朝向、畫筆筆觸下的陰影及發型。
哈哈,做個地球人是度假呢,當身體衰竭后,我們才不得不離開肉身,繼續設計和制造蟲洞,繼續“打工”。
乏味的天堂
既然是自由市場經濟,那么我們來決定死后的生活:以一個合理公道的價格將意識下載到電腦里,在虛擬世界里長存不朽。
商家認為是可行的,你也翹首期盼著完美的死后生活。
盡管對自己選擇的死后生活躍躍欲試,但到了最后,你會發現神的確存在,他克服了眾多的艱難險阻,耗費了大量的物力、財力,為我們建造出一個死后的世界。因此,當你在柔軟的云端上醒來時,會發現自己身著白色的羅馬長袍,周圍簇擁著彈豎琴的天使。
問題是,這并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啊。
為了在死后擁有極速跑車、超凡的個人魅力和酒池肉林,你已經支付了一大筆費用。相比之下,天堂物質貧乏、了無生趣,令你絕望不已。
重來一次
你肯定有很多愿望想實現,那么死后可以滿足你一次:你可以實現一次改變,然后重活一次。
你想到了一個聰明的決定:消滅自然死亡。技術人員告訴你,上次輪回中,你已經嘗試過這個選擇,必定失敗,你不相信。
于是,在新的輪回里,你在醫學上獲得巨大成就,成功對抗死亡,所有人從此永生不死,你受到萬人敬仰。
但到了最后,正如技術人員所警告的那樣,你的成功開始悄然失色。人們逐漸發現,死亡的終結亦是動力的消亡。過多的生命最終淪為人民大眾的鴉片。他們不再渴望有所作為,而是把更多時間花在貪睡上,爭分奪秒的快節奏生活蕩然無存了。
為了挽回曾經充滿活力的生活,人們開始為自己設定自殺時間。
可是很快,人們找理由拖延自殺,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也開始涌現。于是人們立法規定,不允許變更預設的死亡日期。
最終,人們逐漸認識到,對活下去的動力來說,有限的生命與不可預料的死亡時間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人們開始為死亡時間設置一個時間區間。
于是,在這個區間內,朋友會為你舉行驚喜派對:殺掉你。很快這也成為消滅仇敵的新辦法。
最終有一天,你被暴徒殺死了,你又回到了技術人員的等候室,繼續你實現不了的選擇。
轉個物種
死后,你遇到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能夠選擇在來世成為某個物種。
你渴望簡單,于是選擇在來世成為一匹馬。
你意識到,下一次頂著馬頭回到這里時,你將無法選擇轉世為人。因為你將根本理解不了人類是什么。你選擇從智慧的天梯往下走,而這個選擇不可逆轉。就在喪失人類最后的機能之前,你痛苦地思索著:是什么樣的著迷于尋找簡單生活的偉大外星生物,在最后一個輪回中選擇轉世成為人類?
機器
我們是造物主創造的機器,只是機器比它們更聰明也更復雜了,造物主已經不理解這些機器了。于是,我們死后發現造物主是一種渺小又愚笨的生物。
它們沒有料想到,我們并沒有找到它們想要的答案,我們首要的任務是為自己尋找答案。它們也沒有料想到,我們自己找不出答案,于是創造了異常先進的機器來解答自己的謎題。你試圖向它們解釋這一切,但你的努力全是徒勞。這不僅是因為它們無法理解你,還因為你意識到,我們對自己創造的機器同樣知之甚少。
趕緊遺忘我
《尋夢環游記》說,被人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這本書也有類似的說法。
死亡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身體停止了運轉;第二種是尸體葬入墳墓;第三種發生在之后的某個時刻,當你的名字最后一次被人提起時。
你坐在一個地方,那里有很多歷史人物,像個巨大的候機室。播音員每念出一個名字,就意味著在人間再也沒有人會想起他了,他可以去下一站了。
有人聽到名字悲傷不已,有人卻祈禱快點聽到自己的名字。
我們活在那些記得我們的人的腦海里,因此,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只能成為他們希望我們成為的模樣。這就是這間屋子的詛咒。
死亡開關
程序員發明了“死亡開關”:為了確保公司正常運營,電腦每周會向你發出密碼提示,確認你還活著。如果一段時間過去了,你卻一直沒有輸入密碼,那么電腦就推斷你已經死亡,并自動將密碼發送給第二號負責人。
人們拓展了死亡開關的應用,向親友進行電子化道別。如今,利用死亡開關來假裝自己活著已經成為一門藝術。
通過編寫程序,死亡開關能夠時不時地發出傳真、進行銀行轉賬,或是在網上購買最新出版的小說。最復雜巧妙的死亡開關還會回憶死者與他人共同經歷的冒險故事、回味有意思的惡作劇、交換圈子內部的玩笑、吹噓死者早年的英勇事跡、追憶死者一生的種種經歷。
于是,全天候工作的電腦替死者發出了各種社交信函,我們很難分清到底誰真正死了。
絕大多數人已經死去,我們是為數不多的生者。當我們死去時,我們的死亡開關也會觸發,到那時,世界將一無所有,只剩下精巧復雜的社交網絡,但沒人閱讀其中的任何信息了。
神為何與世隔絕?
總說神造萬物,不妨調侃一下神吧。
神創造出外形各異的各色原子,就像無意間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與其說他是造物主,不如說他是一個交了好運的分子工匠。他只是起了個頭,把各種物質統統混合在一起,創造便應運而生。對于這些精妙的生物學結果,他和我們一樣感到震驚。
以前我們見識淺薄,對神頂禮膜拜,但現在越來越聰明了,神于是陷入了微妙的境地。
古書上曾描述過神是如何將所有神跡降于埃及,但現在的他憂心忡忡,因為他已經沒有任何可以降于人世的神跡了。
更讓他擔心的是,如果他嘗試那樣做,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端倪。他現在的處境就好比一位只為小孩表演的業余魔術師,如今卻要表演給不好糊弄的成人看。
他只能與他創造的心愛物種保持距離,避免識破業余身份。然而,營銷團隊、圣人和殉道者為他撰寫了悠久而冗長的編年史,他更加無地自容,只好與世隔絕了。
夸克
我們不是神造,是來源于一個夸克,宇宙也起源于此。
在長達億萬年的時間里,什么也沒有發生。這顆孤獨的粒子靜靜地飄浮著。終于,它開始移動。和其他所有的基本粒子一樣,它意識到自己可以朝著時間的任何方向穿行,于是它開始往前飛。當它回頭張望時,它發現自己已經在時空的畫布上留下了一道痕跡。
這個夸克在時間里橫沖直撞,就像藝術家一樣揮灑著畫筆,它在時空畫布畫出了豐富的故事。
如果你認為我們是由更為宏大的整體聯系在一起的,那你就錯了,實際上,我們是由渺小的粒子聯系在一起的。你身體里的每一個原子都是同一個夸克在同一時間里存在于不同的空間罷了。
由于人類爆發式增長,夸克的能量儲備快沒了,它決定讓世界在沉睡中結束。
最后,夸克耗竭了,在無窮無盡的空曠中,它慢慢地停擺。
到了這一步,它終于可以從容不迫地喘口氣了。它將等上億萬年,直到拾起耐力和信心,卷土重來。
所以,這世界上并沒有所謂的死后生活,有的只是漫長的中場休息。我們的所有一切都存在于這顆粒子的記憶之中,就像一顆受精卵,等待著破殼而出。
量子物理
開腦洞怎少得了量子物理呢?
在死后世界里,一切事物能同時以所有可能的狀態存在,即便是互相排斥的狀態也可行。而在人間,你做了一種選擇就再也無法同時做出其他選擇了。一旦成為某人的伴侶,你就不能再同時成為其他人的伴侶;如果選擇走進這一扇門,你就無法同時走進其他門里。因此,死后世界的這種設定讓你感到極為震驚。
在死后世界,你可以同時享有所有的可能性,同時過上不同的生活。同一時間里,你在吃東西,也沒在吃東西;你在打保齡球,也沒在打球;你在騎馬,身邊也根本沒有馬。
天使問你過得怎么樣,你說太混亂了。于是,天使用簡單的情景幫你做準備:單獨和愛人待在室內吧。
你在跟愛人講話,同時又在思考其他事情;她專心地聽你說話,同時又心不在焉;你有點嫌棄她,但又深愛著她;她愛慕著你,同時又考慮著她有沒有錯過其他人選。
“謝謝你,”你對天使說,“這才是我習以為常的生活。”
虛擬人生
書里的40個小故事,我最喜歡《虛擬人生》:在死后,你會遇到各種自己,也就是你差點成為的人。
你差點成為更優秀的自己,他們的選擇更聰明,工作更努力,人生更精彩。
我們無法將這成功解釋為他們擁有勝人一籌的基因,其實他們只是把手里的牌打得更漂亮罷了。在平行人生里,他們做出了更好的決策,避免犯下道德缺失的錯誤,沒有對愛情輕言放棄。他們比你更用心地糾正自己的過錯,也更為頻繁地表達自己的歉意。
最后,你無法繼續在這些“優等你”的身邊出沒了。縱觀自己的一生,你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感受過如此巨大的競爭壓力。
于是,你試圖混入“更差的你”的圈子,但不能減輕你的痛苦,因為你對他們產生不了同情,為他們的懶惰感到不屑。
那些“優等你”總是出現在你面前,你不斷搜羅自己不愿意變得更好的原因。
所以,你要在死后世界里接受的懲罰早已明確無誤、自然而然地確定好了,你越是荒廢自己的潛力,就會遇到更多個這樣的自己,讓自己煩心。
活下來只是概率
40個小故事就像充滿哲理的40部微電影,死后的世界是虛擬現實、魔幻現實,是量子糾纏,是時空穿梭,是物種穿越,是散發著異彩的各種可能性。
這本書很精彩,就像譯者在后記說的,“我認為對一本講述死后世界的書,它更重要的意義是給予活著的人‘如何去活’的啟示”。
如果每個人都能牢牢記住活下來是一種概率,生命隨時隨地都可能銷隕,那么我們度過的每分每秒都將更有意義,不再滿是苦痛、了無生趣,也不會得過且過。遺憾的是,我們沒法做到這一點。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