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六世之余烈
自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開始,秦國歷經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人的不懈努力,直至秦王政時期,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結局雖然功業偉大,但過程卻并非始終順風順水,而是與六國反復角逐。統一的主導權也并非始終牢牢握在秦國的手中,除了相對弱小的韓國與燕國,魏國,楚國,齊國,趙國都一度崛起,但最終都因為自己內部問題太多,最終在秦國的打擊下紛紛走向衰敗。
在賈誼的《過秦論》中,將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功業歸納為“奮六世之余烈”,認為這是幾代人持續努力的結局。這樣的總結是恰如其分的,事實上這也是秦國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除了秦國,列國之中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秦國這樣,連續幾代君王都很賢明,甚至到了亡國之際還昏君輩出,國家自然也就無法持續強盛。
戰國初年的魏國,魏文侯通過改革讓國力蒸蒸日上,但魏惠王很快就敗光了家底,魏國在數次軍事上的慘敗后走向了衰落。背靠大海的齊國也一度勵精圖治,但卻因為盲目吞并宋國消耗了自身的國力,在五國聯軍的打擊下遭遇滅頂之災。南方的楚國本是最有機遇完成統一的大國,但是因為內政外交等多方面的問題,最終未能把握機遇。趙國在戰國中后期雖然軍事實力強大,甚至幾乎以一國之力與秦國對抗了數十年,但終究輸在了經濟基礎上。
開創盛世很難,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毀滅一個盛世卻很容易,只需要一個昏君折騰數年就可以。秦國是幸運的,他連續擁有了幾代明君,大大加快了統一的進程,秦朝卻是悲催的,或許他們已經在統一戰爭中用盡了所有的好運。在秦始皇去世后,胡亥和趙高這對亡國組合很快就斷送了幾代君王打下的江山。趙高幾乎以一己之力,簡簡單單的四步操作,就把大秦的天下搞亂,讓全體嬴姓人遭遇滅頂之災。
第一步:毀宗室
相傳在秦始皇死后,趙高與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詐殺了嬴政的指定接班人扶蘇,將胡亥扶上了帝位。這段歷史究竟是后世對胡亥的污蔑,還是確有其事已經很難說清,但胡亥繼位之后的一些操作似乎在證明他得位不正,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迫害宗室子弟。
趙高對胡亥說:“先帝的大臣,大都是戰功累累的功勛,而我趙高只是個卑微的閹人,如今得到陛下的恩寵,他們肯定不開心,最多表面上順從于我,心里卻很不服氣?,F在您外出巡視,不如趁著這個機會查究各級官員,有罪的就處死,鏟除異己,樹立威信。希望陛下不要猶豫不決,趁著群臣還來不及造反。”二世聽到這些,表示十分贊同,于是乎展開了對宗室的大清洗,通過這一步操作,贏姓宗室遭到滅頂之災,胡亥可以說是自斷臂膀,以至于后來各地揭竿而起之時,胡亥身邊再沒有親信可以幫助自己。
第二步:摧毀原有中央官僚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后,各地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六國舊貴族也趁機紛紛起事。一時間,秦國的版圖似乎又回到了昭襄王時代,但此時的中央已不再是從前那個君臣一心,勵精圖治的時代了。趙高將全部的敗報壓住,對上隱瞞真相,對下推卸責任。丞相馮去疾與李斯,以及將軍馮劫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們向胡亥進諫說:“關東地區到處都是盜賊造反,政府出兵平亂,雖然殺死了很多盜賊,但是依舊無法平息。之所以會這樣,主要還是因為人民頭上的稅賦太重,希望可以暫停阿房宮的興建,減少邊境的戍邊與運輸任務”。
秦二世雖然昏庸,但是對大臣進行靈魂審問的本事貌似很強,他對李斯等人說:“我從韓子那聽說,堯舜的房子不怎么修葺,吃飯用土碗,喝水用瓦盆,即使是供給看守城門的吃食和用品,也不會這么簡單。大禹率眾治水,親自外出勞作,小腿上的毛都掉光了,即使是奴仆,也沒有這么辛苦。凡是尊貴而掌握了天下的人,應該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主要著重宣明法治,下面的臣民不敢胡作非為,以此來統治天下。我尊為萬乘之君,但卻沒有萬乘之實,我要造一千架馬車,設置一萬乘的隨從,來符合我的萬乘之君的名號。先帝當年對內一統六國,對外掃清邊境的夷狄,使得四海升平,天下安定。如今我繼位才兩年,各地就盜賊并起,你們這些臣子不但解決不了盜賊,還要廢除先帝留下的工程,這是對上無以報答先帝,對下不對我盡忠職守,還有什么臉面繼續占著現在的職位?”
胡亥的這段長篇闊論雖是強詞奪理,但是卻是讓李斯難以回答的,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我就順著你法家的思路來說。上古堯舜禹湯的那一套雖然賢明,但并不是法家提倡的一套。法家并非要求君王帶頭吃苦受累,而是強調用嚴刑峻法維護社會的安定。如今四海之內到處都是盜賊造反,作為丞相,你李斯自然罪責難逃。馮去疾、馮劫與李斯無言以對,全部抓入大牢。馮去疾與馮劫不堪受辱,自殺而死。李斯在監獄中遭受各種刑罰,最終還是難逃一死。李斯死后,趙高自領丞相一職,秦始皇留下來的三公已經全部換人,官僚系統形同虛設。
第三步:搞亂軍隊
如果說破壞宗室和摧毀原有的官僚體系最多只會讓胡亥成為孤家寡人,這些舉措畢竟還傷不了大秦的根基,對于大秦最重要的還是那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只要英勇的秦軍沒有倒下,六國義軍想要滅亡秦國就是癡人說夢。事實上在陳勝吳廣發動起義之后,秦軍的戰斗力還是非常強悍的,很快便摧毀了起義軍。但面對著六國舊貴族的全面復辟,秦軍主力只能以守為主,靜觀時局的變化。如果胡亥能夠調整施政方針,選派得力干將前往前線征討,縱然不能在短時間內再次完成統一,也不至于丟失全部江山。然而他親愛的趙高老師不徹底滅亡秦朝,就是誓不罷休,很快就對軍隊下手了。
因為沒有及時消滅各地的叛軍,胡亥多次派人訓斥章邯。章邯十分恐懼,派司馬欣前往咸陽請示軍機。趙高并不信任章邯與司馬欣等人,他早就想撤掉兩人,換上自己的心腹。只是擔心臨陣換將遭遇更大的損失,所以沒有見司馬欣。司馬欣感到害怕,就逃走了。他勸說章邯,如果擊敗了叛軍,自己很可能還是會被殺,要是戰敗的話就更是死路一條。既然橫豎都是一死,不如投降起義軍。章邯于是率軍向項羽投降,自此在函谷關以東,大秦基本上已沒有一兵一卒。
第四步:歷史上第一位非正常死亡的皇帝
宗室被毀,朝臣被誅,軍隊投降,秦朝滅亡的喪鐘已經敲響,趙高深知大勢已去,秦國已經不可能再恢復到始皇帝時代的盛況了,但他似乎還幻想著守住函谷關,改立秦王繼續作威作福。但不管怎么樣,為了試探朝臣的立場,名場面指鹿為馬上演了。這故事無需多說,趙高通過指鹿為馬的鬧劇全面排除了朝廷內部的反對勢力,沒有人敢反對自己,所有人都害怕自己。一切準備妥當之后,弒君篡位就是水到渠成了。
雖然秦二世已經完全失去了對局勢的控制,但是若要公然殺掉皇帝,依舊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他把這艱難的任務安排給自己的女婿咸陽令閻樂。后者帶領士兵包圍了秦二世的住處,秦二世死的的確很窩囊,他請求見一下趙高,遭到了閻樂的拒絕,二世又請求做一個郡守,依舊遭到拒絕,二世跪求成為普通的百姓,仍然沒有被饒恕。秦二世最終被殺,是自殺還是他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非正常死亡的皇帝。伴隨著這位昏君的死亡,大秦帝國也很快走完了最后的輝煌。
在項羽率軍進入咸陽之后,不但一把火燒掉了秦朝的宮殿,還將所剩無幾的秦國宗室屠戮殆盡。天下大勢似乎印證了一句傳說中的預言,那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劉邦也好,項羽也罷,他們都是正兒八經的楚人,正是楚人滅亡了秦朝。然而在秦朝滅亡之后,楚漢之爭再次展開,項羽繼承的似乎是楚國的家底,而劉邦繼承的則是秦國的家底,又一場秦楚之戰再次展開了。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小夫?。?/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