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業角度 破解世界變化」
這是「商業偵探佳」的第 99篇視頻
巴以危機,牽動了全世界的關注。中東這永無寧日的格局和殘酷的戰爭背后,除了政治、宗教、文化的原因之外,其實還有一只“經濟之手”的影子。
為什么要從經濟來找中東問題的答案?是什么答案?經濟又是如何影響中東局勢的?今天的「商業偵探佳」,就和大家來深度地梳理解讀這場沖突背后的邏輯。
歷史上的平和中東
要理解現在的中東經濟和混亂的局勢,你需要知道它形成的三個階段:
一個是1933年前。和現在的中東相比,歷史上的中東可謂是peace and love ,當然不是說完全沒有戰爭,但總要等個幾百年才會有個大交手。從14世紀一直到一戰,中東一直被奧斯曼帝國控制,當時就已經存在和現在類似的伊斯蘭教派系遜尼派和什葉派的矛盾,也有基督教和猶太教等其他信仰的人群,不過那個時候各地部落相安無事,不像今天動不動就劍拔弩張。
這種“平和”除了因為奧斯曼的統治宗教包容度高,也和當時中東的經濟形態有很大關系,那時中東主要就是發展農業,種種棉花啊,橄欖啊。除此之外中東還是重要的國際貿易樞紐,比如說一度盛行的絲綢之路,中東就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你要想做好國際貿易,那可不就需要一個沒有戰亂,安定和諧的區域環境么?不然誰敢從你這里經過做生意。
當然那個時候的中東沒有戰火紛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沒多少錢,也沒什么利益好爭的。
“黑金”改寫中東歷史
直到1933年,突然一切都不同了,發生了什么?那一年7月沙特的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同意美國標準石油公司來勘探石油,沒過2個月,勘探隊伍就落地沙特,這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1938年,勘探隊真的在沙特發現了石油。當然這不是人們第一次在中東找到石油,早在1908年,人們就曾在現在的伊朗地區發現了石油,但1933年作為一個劃分的時間點,因為不但在沙特發現了石油,而且量極大,在全世界石油儲備排名第二,天然氣儲備第五。
而且和石油儲備排名第一名的委內瑞拉相比,沙特原油的開發難度和成本低得多得多,所以沙特當門不讓成為全球最棒的原油開采地,沒有之一。
隨著這個發現,中東開始從農業貿易性經濟轉向石油經濟,同時中東的政治格局也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政治中心從當年的奧斯曼帝國,現在的土耳其轉移到曾經默默無聞的沙特。
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么呢?
被西方把持的中東石油經濟
這里就要說到形成中東經濟格局的下兩個階段,1933到1960,和1960之后。
先說1933年到1960年,以沙特為首有一批中東國家都相繼發現了石油,包括科威特,阿聯酋,卡塔爾等等。
不過和沙特一樣,這些石油都不是他們自己發現的,而且發現以后,按照他們當時的經濟和教育水平,也是完全沒有能力自己開發的,怎么辦?只能讓有技術有錢的西方原油企業來開發,這些公司主要就是所謂“Seven Sisters”七姐妹的七大石油巨頭,這7家企業有五家來自美國,另外一個英國企業,一個英荷合資企業。
那個時候油雖然是這些中東國家的,但是怎么開采,開采多少,賣多少錢都是這7大巨頭,或者說歐美說了算。這些產油國則是從農業和貿易型經濟轉向成了收租式的經濟模式,更具體點說,就是這些開采原油的西方企業會向這些產油國加納類似租金的費用,收的租成為了這些產油國的主要收入。
雖然這些國家本身的生產力,GDP,以及國內納稅并沒有因此增長。但他們的財富大大增加,可以大大提高基礎建設和城市化,同時因為歐美企業的到來,這些國家在外交和文化上也和中東以外的世界,尤其是歐美有了更多的接觸。
當然中東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原油,比如黎巴嫩,約旦等,但這個過程中,這些沒油的國家經濟又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呢?這個我們稍后再分析。
這個階段的中東,內部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穩定團結,但因為利益分配,有一個重要矛盾出現了,那就是產油國和七姐妹之間的矛盾。因為收租式的經濟模式給中東產油國帶來了直接的經濟刺激,但是大部分錢還是給“七姐妹”原油公司拿去了。而這種依賴自然資源的經濟還有步拉美后塵的風險,就是在油被榨干之后,經濟一落千丈。所以中東產油國整體經濟實力提高的同時,和“七姐妹”們的矛盾越來越激化。
到了1951年,伊朗首先站住來,國有化了自己的原油產業,并在1960年,因為共同的“敵人”,以沙特為首的五大產油國還建立了一直到現在都是能源行業最有話語權的機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就此中東的經濟格局再次被打破,中東經濟就此步入了下一個階段。
OPEC:
不只是把住石油
這里我們再重點說說OPEC建立的大背景,除了爭奪能源權利之外,還有兩點大家必須注意的,一個是冷戰。美蘇爭霸的博弈中,產油國們更有膽量站出來和西方叫板,因為不和你做生意,還有別人可以做生意,你不給我撐腰,我就找你的敵人撐腰。從意識形態上,蘇聯反殖民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也和產油國的利益相符合,所以不但OPEC的5大創始國中,有像委內瑞拉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很多產油國國有化的模式也和蘇聯有共同點。
另一個大家要注意的大背景,就是以色列在聯合國支持下,在1948年建國。
這個歷史背景非常復雜,很大程度上,是二戰后,國際對猶太人大批被迫害的回應。而為什么選擇這個地方?其實最早也是英國承諾的,這里我們就不深究具體原因,還是看結果。
在全部是穆斯林國家的中東,建立一個猶太國家,你覺得這些阿拉伯國家是個什么感受。所以以色列一建國,就爆發了中東戰爭。那時中東國家們還是相當團結,他們用西方在中東最在乎的利益,以及以色列沒有的資源——原油為基礎,建立了OPEC聯盟,而OPEC也確實利用他們對油價的控制,在之后數次的巴以沖突中,去打擊支持以色列的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
接著我們就來分析一下1960年后,或者是OPEC崛起后的中東經濟第三階段。
從1960年建立開始,OPEC就不斷壯大,更多產油國加入其中。這個時候中東石油的控制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歐美企業變到了中東產油國手中,與之而來的不但石油帶來的利益集中在了產油國手中,產油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也陡然提高,當然惦記這些利益的人也多了起來。同時中東的矛盾,也越來愈多。
一開始只是以色列建國后,幾次和以色列之間的中東戰爭,之后卻演變成除了和以色列有矛盾,原本團結的穆斯林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和戰爭也越來越多,表面上每一次沖突都各有各的理由,不管是宗教矛盾還是政治不和,但是這些沖突背后最根本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
動蕩的中東:石油利益分配游戲
中東的這些矛盾其實是在完成石油利益在產油國之外的再次分配。在我們看來產油國之外的利益方,首先就是非產油國們,他們不可能像產油國那樣靠天吃飯,除了發展其他經濟活動,出口勞工給產油國打工,那就是要靠產油國們的援助撒錢,而最好的獲得援助的方式,就是讓自己成為沖突中需要被拉攏的力量,所以他們需要沖突的存在。
除此之外,還有之前就在中東賺了大量石油利益的美國,所以美國不僅需要石油供應,更不想丟了所有石油的利益。怎么辦?這里大家還可以去復習一下之前我們也分析過的那篇文章,專門就說到70年代美國重回中東,雖然不再和之前一樣,從石油生意當中直接賺錢,但是開始間接通過軍火獲得中東的石油利益,所以區域沖突就成了美國軍火商的錢袋子,為了保證沖突的存在,也因為中東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快美國就把中東,變成了冷戰時和蘇聯,現在和俄羅斯的代理人戰場。
俄羅斯同時也意識到了中東軍火生意背后的巨大利益,所以美國和俄羅斯不斷資助和培養自己的代理人,在中東地區一次次挑起戰爭和沖突,包括以色列,美國原來和它的關系最早也沒那么近,現在也成為美國中東利益的重要棋子。
大佬們搞事情,自然當地各派圍繞利益站隊,所以周邊各利益牽連方都默默有共識,只要中東紛爭不斷,大家就都能從石油利益中分到一杯羹。
產油國為了保護自己對石油的控制和政治地位,也不得不加入其中,整個中東就此淪為全球軍火產業的最大消費者之一?,F在以沙特為首,每年有大量的GDP會花在軍火和國防上,沙特在這個比例常年在10%以上,美國呢,一般才在3%多,這也已經是很高了。
看到這里有沒有突然理解,平靜的中東為什么會變成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恩怨場了。
而對于中東,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光是石油利益被瓜分,也在于如何在資源枯竭之前做好轉型。至少現在石油的利益還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資源和時間也相對充足。現在科威特、沙特等GDP中原油相關產業的貢獻比例已經下降到了50%以下。同時通過投資等手段,這些資源型國家也開始不斷加持中東之外的資源。可能只有真正解決了這些問題,中東經濟才能有長期可持續的發展,也只有在真正擺脫了能源依賴之后,他們才能有真正的和平和穩定吧…...大家怎么看沖突背后種種的原因?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
文中非原創視頻截圖且未標明出處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所有
「商業偵探佳」系列視頻
系三橙傳媒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點擊閱讀原文,回顧視頻「起底TikTok抵住美國打壓的背后金手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