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用吵架滿足情緒價值的地方。
◆ 熱搜需要的,不是流量,而是話題。
◆ 公關群體是隱秘的動力源之一。
◆ 吃瓜群眾存在,熱搜就會存在。
◆ 種草不行,拔草一流。
過去的半個月里,和未來的半個月,是中國電商圈公關一年最忙的時候。
我熟悉的很多電商公司的公關,不是在送對手去熱搜的路上,就是在被對手送上熱搜的路上,他們有時候興奮的手舞足蹈,有時候拍案而起,破口大罵。
但是,很牛X的一點是,他們從來只罵對手,不罵平臺,而且他們似乎特別清楚里面的門道,只要自己上熱搜了,立刻就知道是誰干的!小楊哥的公關,很清楚是誰送自己上的熱搜,李佳琦的公關也很清楚是誰在背后干他,淘寶、京東、拼多多等等更是深諳此道的老油條。
我一直很納悶,為什么公關們被人送上熱搜的第一反應,不是去投訴,或者去訴訟,或者用法律保護自己,公關們經常說的話,我馬上去找那個誰誰誰,看看能不能下了,或者想辦法沖下去,實在弄不掉了,就想著給對手還以顏色。
背后的原因很簡單,熱搜是一種痛并快樂著的藥。一旦吃上,就上癮。
公關必備技能
公關如戲。熱搜就是這場大戲上的高潮部分。
某頭部主播的公關經理私信告訴我,昨天還在熱烈慶祝對手上了負面熱搜,老板就差沒現場承諾升職加薪了。結果第二天自家就上了負面熱搜,一頓劈頭蓋臉的臭罵,一年到頭在那邊花了那么多錢,這點事還搞不定!
可以這么說,負責企業社交媒體公關的同學們,有90%的精力都在熱搜上,你跟老板說一萬次你很強,抵不上你策劃一次熱搜第一,某天團的同學曾經私下說,一度自己做熱搜都做得麻木了,凡爾賽也只能如此地步。
前段時間,私下聚會,有老一代早已經財富自由的百度公關前輩,也有現在活躍在頭部主播團隊的新一代公關小天才,老前輩與小天才交流了半天后,冒出一句,靠,你們怎么還在搞熱搜?
熱搜可以說,是伴隨著中國公關老中青三代人成長的練習場了,見證了無數公關戰,360和騰訊,騰訊和字節,小米與華為,比亞迪和長城,蒙牛和伊利,茅臺與五糧液,汪小菲與大S;無論是發家致富的娛樂圈,還是風靡一時的互聯網圈,亦或是友商是傻X的手機數碼圈,還是各種吃瓜驚掉下巴的金融圈,還是今天口誅筆伐的汽車圈,太多的互聯網記憶留在這片輿論場了,就連如今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字節老板張一鳴,曾經都在這片土地留下了巨大的“認知存款”。
最有意思的是,這里有自己的江湖,每一個細分領域里,都有大V是仇人,每天的任務就是互懟互罵,然后為各位看官提供一個可以情緒消費、以吵架為主題的現場直播。
某汽車廠商前段時間發布新車的時候,被對手在熱搜進行了對比狙擊,隨后的幾天,我認識的這位公關,幾乎就沒合眼過,一直持續跟對手進行互噴,直到對手認慫,并且內部發話,以后不準再跟XX公司摩擦!
可以這么說,這里如果沒有思想的交鋒,嘴角的碰撞,這里就不會有任何流量,所以平臺的任務,就是利用熱搜,不斷刺激人們為了流量,創造話題,挖掘話題,登上熱搜的名利場。
在熱搜的世界里,就像在賭場里,企業和大V永遠都是玩家,而莊家只有一個:平臺。
每個人都認為獲利了
但是,這個生意,為何玩了這么多年,一直沒有像同時代其他平臺一樣沒落呢?甚至說,這個游戲已經快要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古董級產品,核心的原因,還是因為,所有參與者均有利可圖,這才是游戲不散伙的本質。
媒體記者熱衷于蹲守在這里,獲取流量和名望;kol熱衷于在這里創造話題和制造流量,這些就是金錢收入;企業在熱搜中,企圖為自己創造自來水流量,提高聲望,為對手創造負面,添堵添惡心;大家為了維持這個生態圈不破滅,于是平臺的收入持續穩定。
整個社會,需要這么一個吵架的地方,這是個由熱搜構建的輿論場。對,就是輿論,這里本質就是輿論,而且可以被商業化左右。
作為公關KPI的指標,上熱搜成為了公關眼中,性價比最高的一種撬動自來水流量的傳播手段,于是“上熱搜”不僅僅是一門生意,更是一門學問,并且是成體系的生意學問。
在熱搜營銷圈子里,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送對手上熱搜的難度,要遠遠小于送客戶上熱搜的難度,正面大概率會被判定為廣告,尤其帶有企業名稱的熱搜,上熱搜前十,幾乎是難上加難。
如何上熱搜?這其實早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產業,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打法體系,國內有大量的公司可以執行這個任務。產業鏈和分工,非常成熟。
簡單的說,可以分為天生骨骼、策劃和落地,三個部分。
有些客戶,是很難上熱搜的,尤其是To B領域的企業,早些時候,一家做私有云服務的公司融到了一筆錢,問我能不能幫忙策劃一下,上個熱搜,方便快速進行下一筆融資,我直接現場就拒絕了,因為天生就不具備這個素質,相當于要把東施整容成西施,投入產出比太差。
然后就是策劃,這一塊是最值錢的部分,但也是最尷尬的部分,因為大部分中國的甲方,不愿意為知識付費,他們只愿意付執行的錢,所以市面上大部分的營銷公司,也只提供執行,不提供創意,甲方自己公關團隊去想創意。
其實,創意在我看來,是一件沒有創意的存在,因為無數的熱搜證明,真正的熱搜,一定是建立在強大的事實基礎之上的,往往挖掘和了解,比創意更值錢,小楊哥因為嘴巴不干凈,上了熱搜,如果這是對手策劃的,這需要創意嗎?這只需要足夠了解小楊哥,天天去看他的直播就行了。
所以,過分強調創意,還不如把時間花在調查和研究之上,說白了,就是記者干的活,找獨家,找到一個,上一個熱搜。
再說執行部分,現在的行業報價體系已經非常透明,基本上中國排名前十的To C公司每年在熱搜上的投入都是兩千萬以上級別的,就像一個無底洞,5到10萬一次,營銷執行公司,不保障效果,動作執行到位,藍V黃V給你資源調配到,動作做到位,節奏帶好,剩下來就看命。
就像一個外賣公司的公關曾經抱怨過,眼看著就要沖上熱搜第一了,中國足球不爭氣,又輸球了,瞬間搶走了所有流量,這就是運氣差的典型。
你實在沒本事,搞不上去,還有一條簡單的路,找官方合作,畢竟,在熱搜的世界里,沒有什么是花錢搞不定的事情。脫口秀大會上說的熱搜可以買到,似乎也只是點到而止。懂的,都懂。不懂的,不必懂。
要知道,下熱搜的價格,或許比上熱搜更貴。
我最近在瀏覽該公司網站的時候,發現了一份《社會化營銷案例庫》,看完這個東西,你就可以理解,為何熱搜里全是策劃和生意,這里為何充斥了用不完的光怪陸離之事之人了。
在該電子版的營銷案例庫中,你可以輕易看見,幾乎所有的流量,都可以被利用和攔截。營銷如戲,在熱搜的營銷游戲中,認真你就外行了。不過,大家都在演而已。
獨特的存在價值
炮哥在5年前做某企業公關一號位的時候,有一天,驚訝地發現,自己企業的官方賬號不能發言了。一開始,炮哥以為是說錯話被禁言了,差點嚇壞了。找到平臺方才知道,企業藍v是要花錢的,又到了充值年費的時候了。
炮哥沒辦法,只好灰溜溜地充值了5萬元(左右),并且一個勁給平臺說,不好意思,下次一定提前充值。這甲方當得絕對是孫子樣,想想微信如果跟每個企業官方號收費5萬元,那將會是多大一筆錢?
為何炮哥我當時如此謙卑呢?原因很簡單:短期內,很難有平臺可以替代該平臺的市場地位。無論是看似很像的小紅書,還是流量大得多的抖音,這些靠算法運營的UGC平臺,難以形成一個有效的輿論場。
前段時間,在廣州跟一個汽車行業的大V聊天,他認為小紅書商業化沒做好的核心問題,是自己的熱搜沒做好,如果做好,就會全面超越。
但是,我持有完全不同的態度,小紅書本質上,就不在輿論賽道,小紅書屬于流量平權的個人生活方式的分享社區,而熱搜則是流量集中在少數kol身上且具有強大新聞屬性的新聞輿論場,那如何解釋如今很多熱搜源頭來自小紅書?答案也很簡單,藝術源自生活,新聞來自日常。
從品牌價值上來看,小紅書對于品牌的價值是種草,而熱搜更大的價值則是拔草,我們很難看到一個品牌因為正面效應自然而然的走上熱搜,更多的時候都是因為負面新聞登上熱搜,因為熱搜的新聞屬性,就導致了這種以批判為主的天生屬性。
企業,在熱搜的世界里,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并不為過,但是平臺如何加強投訴受理機制,我個人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畢竟在熱搜里活躍的太多營銷號,為了流量,毫無底線,他們甚至在各種社交平臺上,尋找線索,試圖制造熱搜。
前段時間,我有個熟人,因為一起勞動糾紛,被對方錄制了視頻,發到了抖音上,但是雙方很快和解,而且刪除了視頻,但是還是迅速被一家營銷公司盯上,并且迅速送上了同城熱搜第一,視頻連當事人的面部馬賽克都沒打,在經歷了多次平臺投訴無果之后,最后還是找到了發布信息的營銷號公司,當事人雙方都提交了律師函,才予以解決。
平臺,難道不應該首先按照規則,下架視頻,保護當事人不被網暴嗎?但是,我們看到的結果,卻是平臺在保護“流量”。
除此之外,我個人覺得,熱搜的存在挺好的,為了如此無趣的世界,創造了無數情緒價值,哪怕熱搜背后,還有一雙雙無形的手,在調控我們的認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