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中,最會讀書的是韓信,最懂軍人任性的也是韓信。一般人只知道韓信很能打。
我愛讀《史記》,司馬遷寫韓信打仗,謀略、布局、細節、總結,樣樣俱到,精彩紛呈,讀得人拍案叫奇。
但我最佩服的是韓信的讀書能力,以及對自己兵的人性把握能力。
韓信之所以打仗百戰百勝,而且都在絕境之中打打勝仗,主要是書讀得好,讀懂了士兵。
會打仗一般有兩種方法。
一個是實戰學習,這叫經驗,戰場上滾過幾圈不會打也能打了,比如李云龍;一種是歷史學習,主要靠讀書,這極需天賦,比如毛主席。
韓信似乎二者皆用,而且用到極致。
《史記》中也有讀兵書讀得好的天才,但是打仗一塌糊涂,比如紙上談兵的趙括。從結果上看,他其實是不會讀書的。
那么,《史記》寫沒寫韓信讀兵書呢?
好像沒寫。但細節里面有。
比如,韓信最有名的“背水之戰”,就跟兵書作了強烈的對比。
背水之戰的結局,是韓信大勝,名震天下。
但其實戰爭最初,很多人不相信韓信能勝的,對方將領陳余首先不相信。更嚴重的是韓信的部下、士兵,幾乎都不相信。
但結果令人瞠目結舌。
戰后總結會議上,韓信的部下們就問韓信:“兵法說,右倍(通“背”)山陵,前左水澤,但這一仗,將軍反而命令我們背水列陣,還說打破趙國喝慶功酒。我們原本就不信,但結果如此,不信也不行呀。只是不知道將軍怎么勝的?我們到現在還是稀里糊涂。”
韓信部下諸將也是讀兵書的,“右倍山陵,前左水澤”,就是打仗時,右側、后背,盡量靠山陵,因為這樣有退的余地,即便不利,進山而去,或者依山利用高地而戰。
那么前面和左側,盡量對水、沼澤之地,因為打仗都是面對面,這樣就會把敵人逼進死地。當年劉邦帶著56萬打項羽,項羽3萬人馬連夜從山東趕回去,把劉邦打得稀里糊涂,最終就被趕到了水邊,項羽直沖,劉邦的兵全被趕到水里,淹死了無數。劉邦差點老命不保。
但韓信“背水一戰”,卻是自尋死路,完全跟這條法則背離。
韓信就笑了,說你們不會讀書呀。
兵法是說了這句話,但是兵法不只說了這一句話呀。
兵法里還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你們讀書沒看到嗎?你們讀書只讀一頁嗎?
兵法誰都會讀,買書讀就行了。但到底用哪一句,那得會讀書才行。
中國文化哲學常常相反,既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但又說浪子回頭金不換。
媽媽告訴你兔子不吃窩邊草,但爸爸說,近水樓臺先得月!
爺爺說,孩子呀,大氣點,宰相肚里能撐船;兄弟卻對你說,有仇不報非君子,不報還是男人嗎?
領導攛掇你,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俗話又說了,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
雖然打狗還得看主人,但我們也常常殺雞給猴看,雞完全是冤枉的,就是為了給猴看,猴有可能是主人。
又讓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讓你沉默是金。
嘴上禮輕情意重,心里禮多人不怪。
講究一口唾沫一個釘,但總是人嘴兩張皮,咋說咋有理。
嗐!
真讓人頭大。
兵書里就這樣呀。
既說不能去死地,那沼澤地、江河都是死地,千萬別被逼進去。
但他又說“置之死地而后生”。
這到底怎么辦?為將之難,可見一斑。
但是韓信聰明呀,他會選擇。
該用哪條,就用哪條。
選擇標準是什么呢?
形勢,也就是實際情況。
韓信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沒人用,連自己的兵都沒有。
別看韓信是劉邦的總司令,但其實手里沒兵,也別看他剛拿下代地、魏地。但也沒得到人。
因為他的老大劉邦總是打敗仗,彭城之戰,項羽三萬打得他56萬人仰馬翻,死傷無數。
劉邦不服氣呀,敗一次,收拾殘局,再戰,敗一次,逃命后又戰。這叫屢敗屢戰,也是個本事。
那么劉邦的兵從何而來?照這個敗家速度,多少人都不夠他霍霍呀?
一邊收拾殘兵敗將,一邊讓蕭何從關中征兵送來,蕭何本人把自己家族的人和錢都貢獻給劉邦了。
另一條路就是找能打勝仗的將軍要俘虜兵,而且是強行要。
韓信成為劉邦的總司令后,三戰三勝,頗魏王豹,滅安邑,定河東。
剛站穩腳跟,劉邦打了敗仗歸來,把韓信好不容易聚集的一點兵全帶走了,讓韓信去打趙王歇,并平定代地。
韓信也不在乎。
他先打代地,大勝,為自己弄了點兵力,主要是俘虜兵,因為韓信把對方大將直接生擒了。
劉邦都不等韓信踹口氣,又跑來把韓信的精兵都帶走了,因為他又敗了,沒兵用。而且讓韓信趕緊到潁陽去一起對抗項羽。
韓信跟張耳兩個人,只剩下幾萬老弱殘兵。而且這個“幾萬”是號稱,按照對手得出的情報,韓信只有幾千兵——當然,這是對手壓低韓信氣焰,兩三萬還是有的。
這打個什么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
但韓信膽子大,井陘(xing)一戰,全靠特種作戰和計策,就勝了。
大勝之后沒幾天,韓信和張耳還在睡覺,劉邦又敗了,直接跑進韓信的大帳里,把兵權奪走了。韓信著急忙慌穿衣服出來,劉邦已經安排人出發,又把韓信剛收的兵帶走了。讓韓信去打山東。
韓信有多為難?可想而知。
所以,韓信背水一戰之前,面臨的基本就是死地,無兵可用。兩三萬老弱病殘,對戰趙國十多萬精兵。
這仗沒法打。
但韓信能打。
趙將陳余的方法是,
占領高地,堅壁清野,韓信是遠征,我坐在城墻上看都把你看死了,有本事你攻城。這本來是最好的方法,但主將陳余是個書呆子,還輕視韓信,他說韓信這毛頭小子,敢來我們就打他。
韓信的方法是,
第一,半夜派出兩千騎兵,一人扛一桿紅旗,翻山越嶺走小路,埋伏在山草之中,看著趙軍動靜就行。只要趙軍出來,就沖進對方陣地,插上紅旗。
但趙兵不出來呀。
第二,韓信又派出一萬人,在趙軍陣地前的河邊排好陣勢,背靠水列陣。
趙軍在高地上望見,哈哈大笑,這是傻子司令嘛,找死呀,渴了嗎?
黎明時分,韓信親自出陣,帶著一些老弱之兵,敲鑼打鼓向前沖,要攻城。
趙兵一看,這種弱雞有啥打的?還不是一擊而潰?而且韓信背后是井陘口,就是這地形像一口井橫著一樣,很狹窄的,兩個人并排走都難,被趕進去,擠不死也得自己踏死自己。何況,中間一截,兩頭一堵,不餓死都得困死。
于是趙兵出壁攻擊。
韓信是假裝死命抵抗。
明擺著打不過,但還是要抵抗。
明擺著要敗了。
韓信、張耳兩個司令先跑,旗、鼓,甚至兵器都不要了,逃命要緊。
那時候的軍功以奪旗鼓、斬首級的數量為準。所以秦兵征戰,腰下掛的都是人頭,自己人都打起來搶人頭。項羽死時,還是全尸,因為他是自殺的。大伙兒一擁而上,奪項羽的人頭,結果把項羽撕成五塊,一人拿了一塊,這幾個人都封侯了。搶一條腿都能封侯,可見獎勵之大。
這誘惑很大。
所以趙兵一邊撿戰利品,一邊追,嘴里高喊活捉韓信、張耳。
這已經是負重追敵了,何況戰斗時也不方便呀。
韓信跑到河邊,那一萬人的陣門一開,把韓信放進去,韓信在后面重整旗鼓,催促全軍前進。
所有人奮勇向前。
因為沒有退路,再退淹死了,也不能投降呀,背后有督軍,前方要你命。
那就只能拼命。
這一戰殺得難分難解。
韓信埋伏的那兩千騎兵一看機會來了,沖出草叢,馬蹄四翻,迅如閃電,沖進了趙兵大本營。一頓亂砍,把趙國的旗子全砍倒,插上自己的紅旗。
趙軍跟韓信在水邊大戰良久,旗鼓相當,趙兵就想退吧,反正戰利品很多,對方又像瘋了一樣,拼命呀。
下令:退回陣地。
一轉頭,完蛋了。我們的陣地咋都成韓信的了呢?
人心惶惶,以為韓信有援兵,偷偷把趙國給滅了,趙王生死難知呀。
于是趙軍大亂,四散逃走。趙將連喊帶砍,無法禁止,兵敗如山倒。
韓信鼓軍而前,那兩千騎兵又沖出來,前后夾擊。趙軍大敗。趙軍司令陳余也跑,跑到水邊被砍了。
那么,韓信怎么知道把人放到水邊,置于死地,就可以死戰呢?
因為韓信會讀兵法。
《孫子兵法》雖然也說,兩軍對陣,要““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欲戰者,無附于水而迎客”,也就是說不能處于死地,不能背水列陣。(見《孫子兵法·行軍篇》)
但《孫子兵法》還說,有五種人必打敗仗。
第一種人,必死之人。就是不怕死,有戰死之心的人,必敗。
這不合邏輯呀,為什么士兵勇敢不怕死,反倒必敗呢?
因為不怕死的啥都不怕,連犧牲了都不怕,這就輕易赴死,不該把命搭上的時候他也把命搭上。那這不是白白地損失戰力么?
也就是說,不怕死的兵,容易死,明知道箭來了,該匍匐躲一下,他不,因為他不怕死,那不就是送死么。這叫“可殺也”。
第二種人,必生之人。就是怕死的人,老想著保命,不敢沖,不往前,隨時準備逃跑保命。這種人,也必敗。(見《孫子兵法·九變篇》)
這個原因不用解釋了,這種人容易當俘虜,因為很容易放棄抵抗,這叫“可俘也”。
其他三種就不講了。
單看韓信的兵,是哪一種?
必生之人,怕死人之人!
因為韓信自己沒兵,到處收的俘虜兵,能打的被劉邦帶走了,剩下的沒啥戰斗力。用韓信的話說,那就是隨便到街上拉了幾個人來打仗(驅市人而戰之),隨手抓的壯丁一樣。能不怕死么?
這種人,他本來就是劉邦韓信的敵人,現在俘虜了,投降了。韓信又沒時間進行思想教育。估計當時也沒有那么個班子,你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我軍都有對于俘虜兵思想改造的專門班子。
但韓信沒那么充裕的時間和資源。
那怎么辦?
利用人性。
勇敢不怕死的人,那你就拉著點。你不緊韁繩,他就野得不知道哪里去了。你看《亮劍》里,李云龍是三天兩頭挨批挨罵。用旅長的話說,這小子,不敢松韁繩呀,不停地罵,還闖禍,你還敢捧著他?
其實生活中也是如此,老師教學生,領導帶人,尤其重要。
孔子有兩個弟子。
一個叫冉求的人,問孔子,我聽說一個事兒(或道理),覺得不錯,立即就干?(聞斯行諸?)
孔子說,干,立即干,還等什么呢?
子路也去問孔子,問題一樣。
結果孔子白了他一眼,說,急什么急,你爸你哥都在呢,你不跟他們商量商量,就急匆匆地干?你看你那樣子。
這把另一個弟子子華聽懵了,就撓著頭問孔子,老師呀,為啥兩個人的問題一樣,你的回答卻相反呢?
孔子說,冉求這個人,性格優柔,處事不快,干啥都愛打退堂鼓,那就得鼓勵他,讓他行動起來,鍛煉執行能力。
子路這人,你還不了解,那性子急的,想都不想他都敢干,啥事都是干就完了,從不思考,所以要拉著點。
孔子不愧是先師,是個好老師。懂得因材施教,也懂人性。
韓信就是這樣的。
韓信的兵,竟然都是怕死的。
那就把你放到死地,你敢退?死。
唯一的生路,往前沖殺,說不定還能拚出條活路來。
背后是湍流急水,進去必死。前面呢,不過是個人,大家都是人,打一架,輸贏未知呢。
所以,韓信說他自己帶兵多多益善,劉邦帶兵,最多十萬。那人家是有底氣的,不然劉邦為啥總敗,韓信為何總勝?
而且韓信總是能根據實際情況作戰,垓下之戰滅項羽時,他兵多將廣,你看他就不搞這一套,搞另一套。
韓信的書讀得好呀。至于趙括,那純粹一條一條照搬兵書,他不知道該用哪一條,他連對方司令都沒搞清楚是誰,就死了。
那么,你讀書能跟上韓信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