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進入了互聯網社會,特別是進入移動互聯網,每天都拿著手機,網絡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虛擬社區作為一個全新的社交空間正在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虛擬社區是由一群共同興趣、目標或文化背景相似的人構成的在線社群,他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交流、合作和互動。這種社區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使得人們能夠跨越國界和文化差異,進行跨文化交流。
1
什么是虛擬社區
網絡傳播所營造的網絡空間,為人類社會創造了一個不受任何個人或組織控制的虛擬共同體——虛擬社區(virtual community),虛擬社區是一種基于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虛擬實在技術等建立的網絡化、虛擬化的多維信息空間,更是一個新型的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交流、交換和共享信息的“公共領域”,反映了網絡交往呈現的“類社區”現象。
李普曼提出的“兩個環境”理論:人類生活在兩個環境里,一個是現實環境(real environment),一個是虛擬環境(Pseudo-environment),前者是獨立于人的意識體驗之外的客觀世界,后者則是人類意識體驗到的主觀世界。
網絡傳播構建的虛擬社區中,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和身處其他國家、其他地區網絡之中的任何一個人聯系交往,網絡交往因此而具有了全球性和普遍性,為人類不同國別、民族、地域的文化交往以及全球知識、文化的共享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也為人類的行為、思維乃至社會結構注入了新的內容和形式。
虛擬社區是一種社會存在方式,通過網絡空間的聚合而成為相對完整的社會系統。在這個虛擬的社會系統中,由社區成員持續互動形成的關系網絡,提供了社會化、相互支持、信息交流、團體歸屬感及社會認同等功能。
“去權威性”,即傳統意義上的權威不再存在,所有社區成員均在平等交流中獲得自身存在的根據。在這個意義上,虛擬社區固然是現實社會中的社會關系與社會交往的延伸,但絕不是現實社會的“翻版”。
2
虛擬社區促進跨文化發展交流
1) 消除地理障礙,促進跨文化交流
虛擬社區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消除地理障礙的平臺,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輕松交流。通過在線聊天、討論版塊、社交媒體等工具,人們可以直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互動。這種交流有助于拓寬人們的視野,了解不同文化的觀念、價值觀和傳統。通過與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互動,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并消除誤解和偏見。
虛擬社區中的交往需要遵循如下三項基本原則。
第一,道德原則 在虛擬社區中,交往超越了物理空間的限制,人們會面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傳統的道德規范顯然無法與之適應
第二,平等原則 網絡空間給人類長期追求的平等理想提供了一種可能:交往中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但不能強迫任何人接受;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與人交流和溝通,但不能強迫別人與自己保持交往。
第三,安全原則 在網絡空間中,不同種族、性別和文化之間的沖突依舊存在,并不會因虛擬社區的建立而消失
原來信息的交流因為地理的障礙,需要靠著報紙,電視,媒體等,這樣有很大的操作空間,而現在手機的普及,大家都有了攝像頭,短視頻出現,人人都是媒體,這樣可以如果你對某個地方感興趣,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從底層到電視的宣傳,這樣可以得到立體寫印象。
2) 促進文化多樣性的認知
虛擬社區鼓勵人們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從而促進文化多樣性的認知。在虛擬社區中,人們可以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傳統和價值觀,也能夠了解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慣。這種交流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幫助人們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障礙。
在社區里面,用戶可以創建個人資料,介紹自己的文化背景、傳統和習俗。用戶可以發布關于自己文化的文章、照片和視頻,與其他用戶分享自己的文化經驗。
用戶可以提出問題、分享觀點和經驗,與其他用戶進行互動。例如,一個用戶可以發起一個關于不同節日慶祝方式的話題,讓其他用戶分享他們國家或地區的獨特習俗。這樣,用戶可以通過參與討論和互動,增加對其他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跨越地理和文化的限制,與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交流和互動。這種平臺為促進文化多樣性的認知提供了一個開放、包容和互動的空間,讓人們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
3) 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
虛擬社區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合作的平臺。通過在線協作工具,人們可以共同參與項目、討論問題,并分享知識和經驗。這種合作有助于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全球范圍內的創新和發展。例如,在開源軟件社區中,來自不同國家的程序員可以協作開發軟件,這種合作跨越了國界,推動了技術的進步。
在虛擬社區中,不同文化之間可能會發生碰撞和交織。人們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共同創造和分享跨文化的內容和創意。這種文化碰撞和融合有助于創造新的文化形式和表達方式,推動文化的發展和演變。
網絡虛擬社區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提供了合作和項目開展的機會。人們可以通過虛擬社區建立聯系,共同參與跨文化的合作項目,例如藝術作品、科研項目、社會活動等。這樣的合作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推動了全球范圍內的合作和創新。
3
挑戰和機遇,虛擬社區中的跨文化交流也帶來了一些挑戰。
1)選擇的自由必然伴隨選擇的焦慮,也不可避免地會對進行網絡傳播的個體的理性尺度提出挑戰。不容忽視的是,沉浸在虛擬社區中的交往,會使人與人之間的現實關系疏遠,甚至使人產生非社會化的傾向,導致人的交往能力的下降。
“我們日益陷入一種孤立的狀態之中,對世界在情感上作出反應的能力越來越弱……我們不再是技術的主人,而成了技術的奴隸。”
尤為突出的是,由于進入網絡空間的個體無需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對現實世界抱有某種疏遠感、淡漠感甚至不信任感,因此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如網絡安全及計算機犯罪、假新聞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侵犯個人隱私、信息詐騙和智能犯罪,等等,也因此使技術賦予的自由迅速地蛻變為任性妄為
網絡空間的“言論自由”會產生四個方面的焦慮,色情文化的匿名傳播和擴散;沒有質量控制所導致的信息誤導,甚至由于“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Gresham Law)的作用淹沒真實信息;網絡與受眾之間無需中介的直接接近,擴大了不負責任的言論所導致的潛在損害;各種極端主義者的網絡盤踞,帶來各種反社會的行為。
2)語言障礙、文化誤解和溝通問題可能會阻礙有效的交流。但正是這些挑戰促使人們學習如何更好地溝通和理解其他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時,虛擬社區也為人們提供了學習其他語言和文化的機會,促進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3)信息繭房效應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奧巴馬總統的法律顧問凱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中提出的著名的“繭房效應”。
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訊領域,而忽視其他不感興趣或者不在意的東西,久而久之,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對外界的情況失去客觀而全面的認知。
4
綜上所述,虛擬社區在促進跨文化交流和影響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消除地理障礙、促進文化多樣性認知、推動國際合作和交流,虛擬社區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其他文化。然而,這也需要我們認識到跨文化交流所面臨的挑戰,并不斷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在這個數字化時代,虛擬社區將繼續成為促進全球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工具。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分享點贊支持阿布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