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這本書,很多人都聽說過。那么,《論語》究竟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呢?簡單來說,《論語》是大圣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間的對話錄,就是圣人的聊天記錄。當然,圣人聊的,不是家長里短,不是明星八卦,他們師徒談學習、談理想,談修身、談治國,談君子們關心的一切話題。可以說,孔子思想學說的大部分精華,都集中在這部《論語》當中。
有心的同學也許會發現《論語》的“論”分明是討論的“論”,可為什么讀二聲不讀四聲呢?這要從《論語》的成書來歷說起。
《論語》雖然記載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論,但并不是孔子自己寫的。按照《漢書·藝文志》的解釋,《論語》是孔子去世后,由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們編輯而成,所謂“論語”,意思是“言語的論纂”,就是孔子的徒子徒孫們編輯整理的“圣人語錄”。現在通行的《論語》一共20篇,1萬1千多字,每篇取篇頭的前兩三個字作為篇名,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學而”“為政”“公冶長”等等。
孔子被稱為“圣之時者”,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因此又被尊為“大成至圣先師”,這也就是孔廟中的主殿被題為“大成殿”的原因。能得到“大成”封號的,中國歷史上只有孔子一人。《論語》作為記載圣人之言的典籍,自宋代以來備受重視,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考官常常從里面抽出一句話或者幾個字,作為命題作文的題目。
古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據說,宋朝宰相趙普一生東征西討,春風得意,作為一名成功人士,他在分享成功經驗時坦言,自己別的書都不看,所有學問都來自《論語》。戰爭年代,他以“半部論語定天下”;和平年代,他又以“半部論語治太平”。《論語》的功用大不大,看看趙宰相出任大宋國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的實例就夠了。
但是,如果你智力正常,又有獨立思考精神,通讀完《論語》后,你就會有疑惑:就憑孔子和他弟子們的這些只言片語,真的就能把國家治理好?
杜甫有一句詩,“小兒學問止《論語》”,意思是,《論語》是兒童啟蒙教材。真相總是讓人猝不及防。一般人認為的儒家“圣經”竟然只是入門級的讀物。當然,入門讀物并不代表《論語》不重要。實際上,《論語》言簡意賅,哲理深邃,許多語句已經成為深入人心的格言警句,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思而后行”、“欲速則不達”等等。
精讀《論語》,雖然不能“治天下”,但對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特別是對修身、治學、處世等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1. 忠恕之道,孔門的修行大法
我們身邊幾乎都有這樣的人:高中極其優秀,到了大學卻無所事事,他對學習的專業實在提不起興趣,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就開始逃課、通宵玩游戲,最后只好退學。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的教育太過于只是注重智力的開發,現在有的家長更是這樣,恨不得孩子啥事都別干,只要一心讀書就行,導致有的孩子雖然成績很好,但在道德、品行、人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缺失。
如果孔子看到現代家長的教育方式,肯定會嚇掉下巴。前面我們提到孔子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也就是在學習文化之前,還有好多準備工作。都有哪些呢?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你要先學會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兄長,做人要謹慎,講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德行的人。這樣做了,還有余力,才來學習數理化。在孔子看來,學習之前,必須先把品德修好,把做人的根本確立好。儒家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條件。
孔子的學說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仁。什么是仁呢?孔子給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解釋說:克己復禮為仁。也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言行能夠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他還詳細講了具體做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說,不符合規矩的事,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孔子還曾給一個悟性比較低的學生樊遲解釋過什么是仁,答案很簡潔,仁者愛人。怎么做呢?“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就是說,在家要恭敬規矩,辦事要認真謹慎,對人要忠實誠懇。
要求還是有點多,有沒有更簡單的原則呢?弟子子貢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答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認為,恕是可以終身奉行的修身原則。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恕,并不是寬恕,而是將心比心,用自己的心推想別人的心,基本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別強加給別人。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如何對待過錯,是修身的關鍵。孔子告誡弟子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
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所以孔子感慨道:“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他說沒有見過看到自己錯誤而發自內心責備自己的人。弟子曾子聽了老師這句話很受觸動,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省很多次。
孔子自己很善于自我反省,知錯就改。有人曾問孔子,魯國國君魯昭公知禮嗎?孔子顧及到魯昭公的身份和地位,回答說知禮。人家后來對他的弟子說:君子不應該偏袒別人啊。魯昭公違反“同姓不婚”的禮節,娶了同為姬姓的吳國女子,還為了遮丑稱呼她為“吳孟子”。他要是知禮,誰不知禮呢?弟子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沒有因為在弟子們面前出丑露怯而生氣,倒是很誠懇的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我真幸運,假若有錯誤,人家一定給指出來。
可見,孔子是很看重修身的。不過,修身重要,做事更重要。光是品德好,做個道德先生是不夠的,君子還得學會謀生處世。那么,孔圣人是如何處世的?
2. 積極做事,圣人的處世哲學
孔夫子不是滿口仁義的道學先生,他教給學生的也不是中看不中用的抽象理論。他并不提倡學生們做象牙塔里的書呆子,而更希望弟子們能在現實世界一展身手。他的弟子子夏說: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埋頭讀書和當官做事要相得益彰。《論語》里有不少這樣教導學生如何處世的人生經驗。
有人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處世,第一要學會識人。孔夫子教導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了解一個人,有三個要點:第一是看他做事的動機;第二是觀察他做事的手段;第三是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事。這三點都弄清楚了,人還有什么能夠隱瞞的了呢?
這三點,看著簡單,做起來其實并不容易。即使孔老夫子,也有走眼的時候,他曾經沉痛地說: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是孔子很出色的弟子,口才一級棒。一開始,孔子聽他講話很有見地,非常喜歡他,但后來發現這小子有點言行不一。
有一次,宰予白天睡大覺,孔子看了非常生氣,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久堆糞土的墻壁也無法粉刷。這個評語夠厲害的,字字扎心啊。這還不算,孔子接著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最初啊,我對人家,聽到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人家,聽到他的話,卻要考察他的行為。
可見,要知人,先得知言。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過,孔子給人的感覺似乎他不太愛說話,他教導學生“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但實際上,孔子不僅愛說話,還是個說話的高手,他所討厭的是“巧言令色”,花言巧語,是“言不及義”,滿嘴跑火車,東家長、西家短之類的。而且孔子講話很謹慎,講究“駟不及舌”,也就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那么,君子該如何說話呢?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該說不說,失去朋友;不該說亂說,徒費口舌。孔子還教過如何跟師長、領導等講話,“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還沒輪到你說,你就搶著說,這是冒進急躁;輪到你說了,你卻不說,這是刻意隱瞞;說話不看別人的臉色,這是瞎子。這是孔子在說話方面的處世哲學。
在交友方面,孔子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我們知道,人生在世,朋友是很重要的。如何交友呢?孔子說有三種益友、三種損友。
益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也就是正直的人、誠信的人、見多識廣的人,這三種人是益友。
損友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也就是內心邪惡不正的人、善于阿諛奉承的人、慣于花言巧語的人,這三種人是損友。
關于交友,孔子還有一個總的原則:無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當然,這不是讓大家勢利眼,而是要多和在品德、學問、能力等方面比自己強的人交往。
和朋友交往,分寸的把握很重要。孔子是這么說的:“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你老給領導反復提意見,就會招致羞辱;老給朋友反復提意見,關系就會疏遠。該怎么辦呢?“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也就是孔子說的中庸之道,要不偏不倚,折中調和,做一切事情,要把握好度,掌握好火候,既不能達不到要求,也不能做過了頭,所謂過猶不及。
特約撰稿人:劉恩凡,圖書編輯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