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然
“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
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巔藐視卑微的懦夫。”
——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校訓
由海清領銜主演的現實催淚電影《我本是高山》近日在各大電影院點映,該電影是根據張桂梅真實事跡改編,這是一個堅毅的女人帶領一百多個女孩成功逆天改命的故事。相信在影片播出后,會有更多的人們了解到主人公張桂梅和她那激勵人心的感人事跡。
電影《我本是高山》劇照,人物原型:張桂梅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 ”這句話出自云南麗江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一位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的鄉村教師。她身軀瘦小,臉龐滄桑,但目光堅毅而執著。40多年來,她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主戰場,用持之以恒的無私奉獻,幫助鄉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屬于自己的夢想,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1957年6月,張桂梅出生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滿族農民家庭。她的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病逝了,從小她就展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欲望,渴望通過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1974年,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后成為中甸林業局辦公室工作人員。1988年她考上了麗江教育學院(今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就讀于中文系,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一位英俊的白族小伙子。畢業后她隨丈夫調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一中任教。1996丈夫因癌癥去世,這場家庭變故讓張桂梅離開了讓她觸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大理,來到了麗江山區,原本只想忘卻愛人過世的悲傷,她卻看到了山區貧困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
無私奉獻,行善助學
1997年,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且肌瘤已經有5個月胎兒那么大,需立即住院治療。可張桂梅的全部積蓄在丈夫生病時已經花完,根本無法負擔自己的醫藥費。于是在華坪縣父老鄉親們的幫助下,幫她湊齊了醫藥費,痊愈之后,張桂梅思考了生命的意義,決心要在有生之年盡自己所能來報答鄉親們。
于是張桂梅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教學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注意到每個班級中男生的數量明顯多于女生。而且,有些女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漸漸失去了聯系,有的選擇外出打工,有的甚至因家人為了換取彩禮而早早嫁人。張桂梅認為,如果這些女孩子能夠有一個有文化、有責任感的母親,她們便不會輟學。而如果她們輟學,她們的后代很可能也會重復她們的命運。因此,她立即決定創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旨在讓這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女孩子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并徹底打破貧困在低素質母親與低素質孩子之間的惡性循環。張桂梅深刻認識到,要改變這些落后地區民眾的思想觀念,摒棄惡俗陋習,必須讓他們的子女接受教育,讓他們走出大山,見識山外的世界。
2002年,張桂梅萌生了在華坪創辦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在延續多年的堅持和努力之下,最終如愿以償。2008年,在省、市、縣三級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子高級中學——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終于建了起來,教學樓的墻上貼滿了每一筆捐款的來源。
辦學的道路是充滿挑戰的,學校建成初期只有一棟孤單的教學樓,其余的基礎設施一概沒有。沒有圍墻、沒有宿舍、沒有食堂,也沒有廁所,更沒有保安。每天晚上,張桂梅和女教師們睡在由教室改成的宿舍里,陪伴學生們過夜。男教師在樓梯間用磚頭和木板搭建起簡單的床鋪,輪流值守。盡管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張桂梅卻堅定地相信教育之路的艱難是必然的。她相信這些難關只是暫時的,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最終都能克服。她不斷地鼓勵在校師生,同時進行學生家訪。無論前路多么艱難,她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勇擔重任,愛生如子
張桂梅校長的家訪路也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程。她獨自穿越蜿蜒的山路,曾因過度勞累而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甚至兩次肋骨骨折。然而,她卻從不言棄。后來,縣里派車幫助她進行家訪,但幾乎每個學生的家里都還有一段需要步行的小路。曾經,張校長步履輕松通過那些艱難的路段,但隨著病情的加重,她需要別人的攙扶才能走過。跟隨張桂梅進行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深有感觸地說:“張校長為了貧困山區的孩子們,付出了太多。”張桂梅校長曾經只用了6天的時間就走訪了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和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訪問了39個農村學生的家庭。
自2008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張桂梅校長已經走遍了麗江各地的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了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總行程達到了11萬余公里。張桂梅校長把1804個貧困山區的女孩送出了大山,送進了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達到了100%,今年高考又取得了最好的成績,共有159人參加高考,17人取得600分以上,70人超過一本線,本科上線率達94.3%,其中:理科最高分為651分,文科最高分為619分。然而,張桂梅校長并不滿足于此。盡管身體狀況堪憂,她仍舊拖著病體去家訪,去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她堅信教育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也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因此,她不辭辛勞地工作著,用她的堅持和熱情,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點燃了希望之光。
在她的任教期間,張桂梅全身心投入教學,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還關心他們的生活起居。她為貧困學生和學校的簡陋條件出資出力,發揮了老師和母親雙重角色,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學生們的成長。為了幫助學生走出大山,她創辦了全國第一家免費女子高中,并帶頭免費為學生們補課。由于過度勞累,她的身體狀況逐漸惡化,但她仍然堅持站在講臺上,即使腹部長了肌瘤,也忍痛不退。她的努力和堅持最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生們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師資力量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2001年她還擔任了華坪縣“兒童之家”的園長,無私地照顧著54名孤兒,將他們視如己出。她始終秉持著勤儉節約、無私忘我的精神,為了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不惜付出一切。在她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得以成長,而她自己卻過著簡樸的生活,省下來的錢都用在了教育和慈善事業中。
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夢想,用知識改變山區女孩的命運,用教育阻斷貧困代代相傳。她前前后后為山區的孩子們、為慈善和教育事業投入了100多萬元,其中包括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給她治病的錢,她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教育,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德國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丹心熱血,大愛無疆
銀絲如雪,在日月的照耀下熠熠生輝,這是張桂梅的標志,也是她辛勤付出的見證。她的丹心熱血,如同沃土一般,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新花,使之在教育的陽光下茁壯成長。作為時代的“燃燈者”,她的故事讓無數網民熱淚盈眶,感動不已。
圣者渡人,張桂梅便是這樣的一位圣者。面對人生的風雨坎坷,她始終堅守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教師崗位上,用她的愛心和信仰,改變了許多窮困人家孩子的命運。從她那寸寸青絲到白發蒼蒼,從未改變的是對山區學子的關心和愛護,以及對教育事業的堅定信仰。張桂梅恰似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命運置她于高崖,她贈人間以芬芳!
她用無私的奉獻,幫助一個個孩子改變了人生的軌跡,進而幫助一個個家庭走出了困境。張桂梅的事跡讓人熱淚盈眶,不僅因為她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無私奉獻,還因為她激發了人們對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群體的敬意和感懷。致敬張桂梅,也是致敬每一位灌溉桃李的教師。我們相信,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許多像張桂梅一樣的老師,他們默默無聞地付出,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他們看似普通平凡,卻無比崇高。他們持之以恒的堅守和奉獻,溫暖了每一位學子的心靈,為社會培養了無數的優秀人才。社會不該,也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
張桂梅所獲榮譽: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杰、中國十大教育年度人[2]、全國百名優秀母親、全國十佳知識女性、云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云南省首屆興滇人才獎、云嶺先鋒獎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