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境電商巨頭 SHEIN 又一次傳出了赴美上市的消息。據《金融投資報》報道,SHEIN 這一次尋求 900 億美元的估值,一些意向投資人也收到了路演邀請。
然而,即將沖擊上市的 SHEIN 身份成謎,一方面國內難見其境外上市報審獲批的痕跡,另一方面其公司總部與創始人均傳已前往新加坡。
換言之,在依托中國制造業與供應鏈紅利取得迅速發展后,SHEIN 卻給市場留下諸多疑團,業內消息稱,SHEIN 已向部分投資人發出路演邀請,按正常節奏,路演到上市敲鐘之間差不多三四周的時間,但在中國證監會的官網,暫未查到 Shein 境外發行上市的備案公示及其他審查信息。
創始人和公司 " 潤 " 至新加坡
意在繞過國內監管
SHEIN 還算中國企業嗎?
至少在其自己看來,其正 " 努力 " 地擺脫中國標簽。"SHEIN 總部位于新加坡,為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 150 多個國家的客戶提供服務。" 其在官網中這樣介紹。
SHEIN 并非一開始便是家新加坡公司,而是在一步步的運作下將主體轉移到了國外。
天眼查顯示,2021 年 4 月南京領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申請注銷,這家公司曾是 SHEIN 的運營實體,除此之外,SHEIN 創始人許仰天曾在國內任職過的 10 家企業中有 9 家已經注銷,其中僅存的北京希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僅有 5 萬元,法定代表人也并非許仰天,他只作為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鰲頭財經發現,作為 SHEIN 集團主公司的廣州希音國際進出口有限公司也早從 2019 年開始,通過股權變更成為了位于新加坡的 ROADGET BUSINESS PTE. LTD 的全資子公司。
除了將公司移到海外,SHEIN 創始人許仰天也被傳成為了新加坡的永久居民,上個月發布的胡潤百富榜的名單中,許仰天的居住地已被標注為新加坡。
根據新加坡政策,申請新加坡國籍的前提是成為永久居民兩年后。如今,許仰天之國籍是否還留在中國尚無法知曉。
根據中國相關法規,內地企業前往中國香港或美國等交易所上市,須向中國證監會備案。境外首次公開發行或者上市的,應當在境外提交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后 3 個工作日內向中國證監會備案。備案材料完備、符合規定的,中國證監會自收到備案材料之日起 20 個工作日內辦結備案,并通過網站公示備案信息。
但在中國證監會的官網,暫未查到 SHEIN 境外發行上市的備案公示及其他審查信息。
急于上市或面臨投資回報壓力
是為了要繞過國內監管嗎?
不管其動機如何,SHEIN 背后是有著明顯的資本變現壓力的。
" 美國上市進程相對較快,希音在此時赴美 IPO 或者是為了盡快實現早期投資人的回報。" 行業分析人士向鰲頭財經表示。
SHEIN 的估值經歷過不小的起伏。去年 4 月份,SHEIN 完成了一輪 10 億美元的融資后估值來到了 1000 億美元。今年 5 月,又完成了一輪 20 億元的融資,但估值降至 660 億美元,縮水超過了三分之一。
據鰲頭財經統計,SHEIN 從 2015 年至今已經經歷了 9 輪融資,資方超過 10 家,其中不乏紅杉中國、泛大西洋投資、穆巴達拉等知名資方,其背后的投資回報壓力可想而知。
細看 SHEIN 的幾次估值變化,此次謀求 900 億美元的估值處于一個較高區間。橫向比較之下,同為快時尚品牌的 H&M 市值在 229 億美元,Zara 母公司 Inditex 的市值則在 1087 億歐元。
" 無論是作為快時尚品牌還是作為跨界電商,SHEIN 此次 900 億美元已經遠遠高于同等企業了。" 前述分析人士表示。
此言非虛,去年 SHEIN 實現了 227 億美元的銷售額,據 CNBC 今年 7 月份報道稱,SHEIN 在今年上半年的盈利能力創下了歷史新高。
快時尚的背后是抄襲與壟斷
若 SHEIN 以 900 億美元的高估值成功上市,其業務能否支撐得起?
SHEIN 發展迅速的關鍵在于兩點,一是持續的創新能力,二是依托于中國供應鏈模式下的 " 小單快返 " 柔性供應對海外市場實現了降維打擊,然而在這兩點上 SHEIN 飽受詬病甚至遭到起訴。
首當其沖的是抄襲問題。今年 4 月份,SHEIN 被 Zara 指控抄襲,除了 Zara 之外,SHEIN 還遭到了 Levi Strauss、Ralph Lauren 等多個品牌的抄襲指控。據外媒報道,#sheinstolemydesign 標簽在 TikTok 上的瀏覽量一度沖到了 640 萬。
而據 BBC 報道,英國美甲師 Yan Tee 聲稱,她的美甲設計被快時尚品牌 SHEIN 盜用。Yan 發現,SHEIN 不僅抄襲了她的美甲設計,還未經許可使用了她在 Instagram 上的照片進行宣傳;去年 11 月,SHEIN 又因銷售與全家原創冰淇淋 "Taberu Ranch Milk" 極為相似的印章而引發爭議。
除了創新能力屢屢受到抄襲指控,SHEIN 還涉嫌強迫商家進行 " 二選一 "。
在過去,衣服生產采取一次生產上萬甚至更多的大單生產模式,這一模式帶來的則是訂單的不穩定性,SHEIN 采取的則是小單快返模式,即先從百件小單起訂,一旦銷售勢能好立刻返單擴大規模生產,若市場反響平平則隨即終止生產,最終減少生產過剩。
這一柔性生產模式大大降低了庫存,供應商們也因此樂于與 SHEIN 合作,然而 SHEIN 卻利用其在供應端構建的優勢強迫供應商進行 " 二選一 "。
今年 7 月份,跨界電商品牌 Temu 向美國波士頓聯邦法院發起訴訟,起訴競爭對手 SHEIN 違反美國反壟斷法。
Temu 在起訴書中稱,SHEIN 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強迫服裝廠商簽訂獨家協議,這種行為導致 Temu 商品價格上漲,消費者可選擇的產品減少,阻礙了其在美國超快時尚市場的擴張。
具體而言,SHEIN 被指控利用市場力量強迫服裝廠商與其簽訂獨家協議,阻止服裝廠商與 Temu 合作。Temu 給出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 5 月約有 8338 家制造商簽署這一協議,而這 8338 家制造商,占有能力供應超快時尚的商家總數的 70% 至 80%。(記者丨寧曉敏 見習生丨 汗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