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丹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丹東是祖國戰略后方的最前沿。英雄的精神已融入丹東人的血脈,戰旗的鮮紅是丹東永不褪卻的底色。
最近,第十批25位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遺骸回歸祖國,祖國人民永遠懷念那些最可愛的人。山河已無恙,英雄歸故里,揮淚迎忠骨,水門慰英靈!一幕幕激動人心的畫面令人熱淚盈眶,也讓我們對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雄們肅然起敬!
李東明老師是我在鳳城攝影協會認識的一位好朋友,前不久聽說他正在采訪健在的志愿軍老戰士,于是約定整理好一定拿給我,發在多個平臺上,把英雄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英雄的精神繼續傳揚。接下來,請聽我轉述李東明老師關于這位志愿軍老戰士的故事:
在我工作生活的小城,有一位93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陳景堂,一位身體健康,慈眉善目的老人。我認識陳景堂老人是在2023年的9月24日。那天,我與好友丁振華一起為老英雄游覽鴨綠江斷橋和抗美援朝紀念館拍照。
斷橋上,看到這位老戰士,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們爭相與老人合影,留下敬慕的目光。一位年輕的退伍軍人和兒子向老人敬禮。一群孩童恭敬的問候老人,老英雄也鄭重的向孩子們回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人們自發的陪伴在老人左右,走在歲月滄桑的橋上,就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畫卷,留在鴨綠江上,留在這座英雄城市的記憶里。彈痕累累的鐵橋做背景,五星紅旗和游人簇擁著老戰士,我雙手顫抖著,眼眶濕潤著,拍下了這一幅幅激動人心的畫面。
戰火洗禮過的鴨綠江,與英勇的中國軍人、偉大的中國人民一道,共同筑成了銅墻鐵壁,讓山河永無恙!
陳景堂老人出生在鳳城草河鄉下堡村一組的陳家堡子。1947年9月10日在鳳城縣大堡鄉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當兵那年,因為年紀小,部隊不收,后來一位山東口音的參謀長特批他到部隊當通訊員。參軍后,他先后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過黃河,渡長江,歷經槍林彈雨戰火硝煙,至今左肩上還有彈片留下的傷痕,時不時的隱隱作痛。
陳景堂老人告訴我,參軍后他第一次經歷慘烈的戰斗是打天津,戰斗持續了幾天幾夜,打得昏天黑地。營長命令他找回一支失聯的連隊,他冒著生命危險,在槍林彈雨中奔波了十幾公里完成了任務。至今說起這次經歷,他依然唏噓不已,那年,他還只有十八歲。
1950年10月11日,他隨42軍126師377團3營從朝鮮江界市過江,參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一過江就與美軍的坦克部隊交火,雙方損失都很慘重。 每次戰斗,營部的通信員幾乎都在炮彈坑和密集的彈雨中執行任務。他個子高,不時成為敵人槍彈的目標,好在他機靈、膽子大,每次都能順利完成任務,還屢立戰功。一談到那些戰爭,老人就會沉默良久,他在懷念那些老戰友,那些好兄弟。他說,與他一起參軍的十幾個同鄉同學,很多人都沒有回來。
在老人家里,我們看到一幅老照片,被他細心的珍藏著。那時的他英姿颯爽。那是在安陽戰役期間,五月割麥子季節留下的照片。老人的兒子說,年少時不懂珍惜,偷走了一些獎章換冰棍,現在后悔莫及,老人聽到這些,只是淡然地笑笑。祖國沒有忘記,人民沒有忘記,這些健在的老兵,還有那些為祖國獻出生命的戰士!
1953年7月13日,朝鮮戰爭簽訂停戰協議。陳景堂于1953年10月隨部隊回國,休息兩天后,就又馬不停蹄的進關備戰解放臺灣。1961年,陳景堂老人轉業回到鳳城,先后在鳳城縣政府工業科、房產、化肥廠、供銷社、煤炭局工作到離休。如今,陳老的家庭溫馨和諧,兒子兒媳都很孝順。
我們不會忘記,今天的和平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我們的幸福是無數英雄用生命鑄就的!我為我的家鄉能有這樣的英雄而自豪,更希望有更多的人感恩關注那些還健在的志愿軍老英雄們,他們都已近百歲了!他們的故事,是激勵后輩奮進不竭的強大動力,他們的記憶,是這座英雄城市寶貴的精神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