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之交,國際局勢風云變幻,中國政府和平發展的愿望面臨嚴重挑釁,新“飛豹”飛機研制項目立項。
40出頭的唐長紅被任命為型號總設計師,成為當時中國航空工業內最年輕的飛機設計總師。
時任軍委副主席曹剛川在閻良現場下令:
“按時完成任務,你們是民族的功臣;不能按時完成任務,你們是歷史的罪人!”
唐長紅能創造奇跡嗎?他又是如何創造奇跡的?
- “國防七子”出牛班牛人
唐長紅,1959年1月6日出生,陜西藍田人。1978年他以全省物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北工業大學空氣動力學專業的8531班。
西北工業大學有多牛,超出你的想像。這所學校培育出眾多頂尖科技人才,撐起了我國國防軍工的半壁江山。
如中國探月工程的總設計師吳偉仁,胖妞--運20總設計師唐長紅,殲20隱身戰斗機的總設計師楊偉,國產客運大飛機C919的基本型總設計師韓克岑等科學家。
唐長紅所在的班有多厲害,更是顛覆了人們的認知。
空氣動力學專業是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王牌專業,而當時西工大的系主任就是錢學森的學生羅時鈞教授!
5381其實代表了5系,3專業,78級,1班。這個班是高考恢復后在試點的第二年招收的學生,大家經歷閱歷不同,文化基礎和彼此年齡差別也很大。最大的32歲,最小的15歲,這可能在我國高校史上也算是一個奇跡了吧。
正因為他們不少人耽誤了學業,大家都憋著一股勁,要把浪費的時間奪回來。在這里,每個同學都廢寢忘食地學習,有的同學買來小燈泡,夜里躲在宿舍角落里看書,不僅如此,有的還同時每天凌晨就翻墻進入學習室。同學們之間相互比較的,也是誰做的習題多,誰懂的理論深。
所以,這個班里出了殲20總師楊偉、運20和轟-20總師唐長紅、殲15常務副總師趙霞,殲15艦載機總師孫聰。
更有趣的是,唐長紅和楊偉還是一個寢室的上下鋪。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空軍中,殲20是絕對的戰略核心、運20是戰略翅膀、轟20更是未來的戰略支柱。
唐長紅和楊偉,一所大學,一個班級,一個宿舍,一張上下鋪,兩位總師,三款世界級飛機,這是中國的奇跡,也是中國的驕傲。
也因此,這個班被譽為“中國航空專業史上最牛班”。
1982年,唐長紅畢業后,進入中航工業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工作,以后,又繼續深造,1989年獲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碩士學位。
- “最好用的飛機”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空軍的發展比較緩慢,當時我國主要裝備的戰斗機有殲6、殲7等。
1974年西沙海戰后,國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現有的戰斗機和轟炸機航程太短,不能及時支援南海的戰斗。
于是,開始自行設計研制中型戰斗機,即老一代“飛豹”----殲轟7,1988年12月順利完成首飛。
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種兼具殲擊機與轟炸機雙重功能的戰斗轟炸機,也是當時中國唯一能投射到南海的軍事力量,它既可執行防空作戰,也可進行對地面及海上目標的打擊,可謂是中國第一款“全能戰士”,從90年代到本世紀初,甚至是2010年代,飛豹都起到了和美、日的海空力量抗衡的作用。
世紀之交,國際形勢瞬息萬變,南海更是風高浪急,作為二代機很難與美國等國家的三代機抗衡,國家決定研制新“飛豹”----殲轟7A。
唐長紅第一次引起外界的注意,是在1988 年。
當時殲轟7在裝上飛控系統進行試驗時,平尾出現劇烈抖振現象。29歲的唐長紅,接受了領導賦予的解決這一問題的重任。一年后,他便成功破解了這一技術難題。從那以后,唐長紅也得到了業界的關注。
這次新“飛豹”----殲轟7A的研制重任就落在了剛剛40歲出頭的唐長紅身上,出現了本文開頭一幕。
在“民族的功臣”和“歷史的罪人”選擇中,他們只能拋棄個人榮辱和得失,在科學嚴謹論證的基礎上,決定打破常規,采用國際上最先進的飛機設計軟件進行全機三維數字化設計。
在此之前,三維數字化設計在國內從未嘗試過,就是在世界上,這種設計也是首次。
但唐長紅憋著一股勁,就是不信邪。他干脆把行李搬進了攻關現場,和大家一起終日奮戰,2000年9月26日他們設計出國內第一架全機電子樣機,在國際航空界引起了震動。
連一向帶著有色眼鏡、又格外挑剔的外媒也紛紛驚呼:
中國人僅用一年時間就實現了國外需上十年才能實現的技術革命!
作為總設計師,唐長紅深知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技術的突破只能依靠自身力量。
綜合航電火控系統是新“飛豹”的關鍵技術,也是國外對中國嚴防死守的機密。它就像是飛機的大腦,直接關系飛機的綜合性能和戰斗力。
面對挑戰,唐長紅堅持自主研發。他主持制定了系統設計方案,親自和設計人員一起破解一個又一個的個難題,對飛機設計中的關鍵曲線、關鍵數據、關鍵試驗結論,他不僅要看、要問、要審,有的還要查找原始方法和原始數據。在零經驗的情況下,成功研制出綜合航電火控系統,使我國在這一技術上達到國際最先進的水平。
在唐長紅的帶領下,他的團隊僅用兩年的時間,便攻克了包括綜合航電火控系統在內的一系列技術難關。從型號立項到首飛成功再到“飛豹”嘯傲藍天,也只用了短短的五年,創造了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跡。
“飛豹”改進型殲轟7A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從此擁有了自己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具備空中立體精確打擊能力的主戰機種,而且伴隨著這一飛機的成功研制,也誕生了我國飛機研制史上的多項新紀錄:
開創了我國全機數字化設計的先河,使國內飛機設計手段與國際全面接軌;首次實現飛機設計電子樣機協調和預裝配;首次研制出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綜合航電火控系統,將我戰機的性能和戰斗力提升了整整一代。
裝備部隊后,成為我空海軍唯一同時選中的護空“神器”,并以其優良的性能,成為中國空軍當時現役戰機中外掛武器最多、火力最強的攻擊力量,由此被官兵譽為“最好用的飛機”。
2007年,在“和平使命-2007”聯合軍演中,“飛豹”創下了與外國戰機協同訓演、聯合飛行指揮、遠程跨國機動等多項第一。
現場觀摩的多國武官在參觀“飛豹”駕駛艙時,無不被它的航電系統所震憾:
“沒想到中國能造出這么好的飛機!”
2010 年度此項研制工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作為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服役的“老兵”,服役30多年還不退役,直到現在還在國際軍事舞臺的最前沿活躍著,承擔著對海對地的重要打擊任務,有人可能會問,如果未來轟20亮相了,并且開始大量裝備,我們還需要“飛豹”嗎?
答案是肯定的。
“新飛豹”是目前中國載彈能力最強、航程最遠、作戰半徑最大的殲擊轟炸機,可掛載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和非制導武器,實施敵防區外遠程精確打擊。轟20是一款戰略轟炸機,“飛豹”則是一款戰術轟炸機。當我們面對強敵的威脅或者保衛國家時,戰略轟炸機會發揮重要作用。但在日常的海疆巡邏和維護我國海上利益時,我們不能隨便就出動轟20或者轟6。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合適的。
- 他給大運飛機取名“胖妞”
新中國成立后,運-5輕型運輸機是中國空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采用的主力機型。雖然后來先后研制了運-7和運-8軍用運輸機,但相比中國空軍的投送范圍至少應達到4000千米的要求,這些運輸機還有一定的差距。
一個國家要想在未來戰爭中取得先機,能否實施全球輸送,就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備“戰略空軍”能力的重要標志。
2007年6月20日,運20正式立項,代號“072工程”。
由于有了新飛豹研制中的創新嘗試,唐長紅和他的團隊接過運20研制任務后,決定不光采用數字化的設計,而且還采用了數字化的裝備、數字化的預裝備,以及數字化的檢驗技術。
這是一個挑戰,僅梳理出來的需要攻關的項目大概就有四百多項。
為了早日研發成功,唐長紅和他的團隊成員每周工作 6 天,每天工作11 個小時,用5 年的時間,完成了其他國家8~10 年的工作量。
作為一位工作千頭萬緒的總設計師,唐長紅恨不得把每一分鐘掰成兩半來用。在一次吃飯時,他突然想到了某個技術問題,于是對著服務員大喊:“拿點紙來!”
不明就里的服務員拿來了一疊餐巾紙,唐長紅卻全然不覺,就在餐巾紙上推導起了公式。在一同吃飯的同志們驚詫的目光中,唐長紅硬是靠著幾張餐巾紙,解決了這個困擾他多日的技術難題。
作為總師,在攻關最困難的時候,他也總能拿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來。有一次,飛機燃油導管出現了一個技術上的問題。
面對焦頭爛額的調試員,唐長紅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來試試!”
坐在電腦前的唐長紅,用極快的手速開始了演算,三個多小時過去了,一個準確、簡潔的調試方案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時至今日,那位調試員對唐長紅仍然充滿了敬佩之情。
每次做方案時,唐長紅總會提醒大家先作一個假設:假如這個方案失敗了,會是什么原因?這種反推法不但能時刻給設計人員以警醒,而且保證了方案設計的周密性。
唐長紅總掛在嘴邊這樣一句話:
“要想把飛機安全送上天,我們畫的每一條線,出的每一張圖,每一份技術報告,提供的每一條曲線,每一個數據,都必須有根有據,不能有任何馬虎。”
正是這份嚴謹,才保證了運20在各個方面的出色表現。
2013年1月26日14時,運20在中國閻良基地首次升空,歷時1小時。
中國大運的成功首飛,標志著中國擁有了屬于自己大型運輸機。
這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重型軍用運輸機,最大起飛重量為220噸,最高載重66噸,可運送99型主戰坦克,航程達4000公里,足以覆蓋全中國領土,意味著中國空軍向戰略空軍層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是新中國航空工業的一座里程碑。
運202016年正式服役后,中國躋身全球十大運力最強運輸機之列。運20有個響亮的正式名字——“鯤鵬”,但唐長紅還是喜歡用“胖妞”來稱呼這個胖胖的大家伙,因為在情感上,“胖妞”就像是唐長紅的親生孩子。
運20飛機的研制,5年首飛、8年交付使用,創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跡。
曾有國外同行問唐長紅:
“這樣的奇跡你們是怎樣做出來的?”
他回答:
“它的密碼真諦就在于,自立自強、自主創新,我們想爭一口氣。”
一直以來,中國空軍加油機、預警機、高新機等特種飛機數量相對偏少。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要求中國必須擁有軍力戰略投送能力以保衛自己的利益。
而運20研制出來后,就可在此基礎上“變身”出運油20 加油機和空警3000預警機(可以讓美國的B21將無所遁形)。
2016年4月,烏克蘭向中方交付了第三架蘇聯空軍遺留的二手伊爾-78加油機。從這時開始,中國開始嘗試將伊爾-78的設計經驗應用于國產運20的加油型,經過5年時間的努力,運油20于2021年12月亮相,這是中國自主研制生產的首款大型加油機。
大型空中加油機是現代空軍戰役/戰略投送和遠程打擊能力的基礎,可以說是現代空軍遠程作戰能力的倍增器。
2022年11月8日,運油20在第14屆中國航展上首次飛行表演,展示3根加油管。
根據估算,運油20在1000公里的距離范圍內,可供作戰飛機加油量約為70噸,足夠滿足10架以上重型戰斗機的加油需求。在2500公里的范圍內,可供空中加油量約為40噸,能夠滿足約6架左右重型戰斗機的加油需求。這一能力已經超過了美國的KC-46A和俄羅斯的伊爾-78,僅稍遜于更大的KC-10。
從目前亮相的運油20可以看出,在外觀上與一般的運20并無顯著區別,唯獨添了個加油吊艙。這意味著,除了加油任務外,運20是一款大型戰略戰術運輸機。換言之,我國擁有多少架運20運輸機就有多少架運20加油機,因為它們能在短時間內迅速進行“變身”。
- 轟-20還有更多的驚喜
2015年,唐長紅辭去了中航工業總師職務,去向存疑,2016年時任空軍司令員公布了我國正在研究一款新型的戰略轟炸機,直到2022年國內的社交媒體上流傳著一張“大學校友版的國之工匠”榜單,至此人們才知道,運20的總師唐長紅成了轟20的總師。
今年11月10日,美國B-21“突襲者”隱形戰略轟炸機成功首飛,換成東半球剛好是11日,也是就選擇中國空軍建軍74周年升空。
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反正全球兩大戰略空軍同天迎來盛事,足以在全球引發極大關注。
近日,殲20總師楊偉在一場公開講座中提到美國最新首飛的B-21時也有表態,美國的下一代轟炸機B-21的確有很高的技術水平,“但我覺得他比不過我們的轟-20。”
身為國內航空領域的泰斗級人物,楊偉院士的這番話顯然并不是無的放矢。
他提出了以下幾點理由:
首先,B-21身上存在短板。
與前代轟炸機B-2相比,B-21體型明顯小了一號,這固然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但也會導致機型的主要性能參數有所縮水。根據楊偉院士的評估,B-21的最大航程可能會從B-2的12000公里減少至8000~10000公里,同時載彈量也會從24噸減少至15~18噸。與其說B-21是B-2的升級版本,不如說是“廉價版本”。
其次,我軍裝備研發向來對標全球最頂尖的水平。
在戰略轟炸機領域,我軍對標的自然是美國的B-2。不過,考慮到美軍B-21轟炸機已經亮相,因此我軍有必要先觀察一下這款新機型的具體表現,以便在轟-20定型之前確立它的優勢地位。而在看到B-21的主要參數性能比起B-2甚至還有所縮水時,就可以判定轟20超越B-21基本上是“穩了”,畢竟轟20過去一直是按照B-2作為研發參照的。
再次,雖然轟20的具體性能還是個謎團,但參考我軍大型戰略運輸機運20的表現,最大航程超過10000公里應該沒有問題,載彈量也會遠超轟-6K/N。
正因如此,楊偉院士對于轟20超越B-21充滿信心。
至于造價問題。相比每架造價高達24億美元天價的B-2轟炸機,B-21轟炸機的造價僅為6億美元,但以中國先進機型白菜價速度,轟20肯定比B-21更有優勢。
中國轟-6系列飛機研發團隊負責人何勝強總師在接受采訪時也表達了自己對于轟20的自信。
他強調,中國不僅要設計先進轟炸機,還要成為未來轟炸機的設計者,并制定技術標準,引領轟炸機作戰模式。
這意味著尚未公開亮相的轟20可能會帶來一些令人驚喜的創新設計。
那么,轟20有哪些潛在的顛覆性創新設計呢?
俄羅斯軍事網站《軍事網站》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即內置掛載高超音速導彈。
如果轟-20能夠實現這一設想,那它在未來軍事競爭中將占據持續優勢。
唐長紅有戰斗機、轟炸機和大型運輸機的設計經驗,而且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中國有殲20成熟的隱身技術、換上渦扇-20發動機的運20載重和航程的保障等,相信轟20年揭開面紗的時間不會太長,也堅信除了楊偉和何勝強總師透露的信息外,轟20問世后,一定會不負厚望,給大家帶來更多的驚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