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纂:鄧詩晴、梁蕊潔、唐婧?、符奮
編校:楊晨晞
蘋果播客現提供《華盛頓郵報》訂閱者的獨家內容
當地時間10月18日,《華盛頓郵報》正式宣布將訂閱與蘋果播客進行聯結,以此為郵報訂閱者提供獨家內容和其他優質音頻優惠。換言之,《華盛頓郵報》的訂閱者能夠以無廣告干擾的方式免費收聽郵報原創播客,同時優先獲取如《畢肖普同志的空墳墓》(The Empty Grave of Comrade Bishop)等“限量”內容。此外,訂閱者也能夠借此訪問《華盛頓郵報》廣泛的音頻庫,如收聽《破門》(Broken Doors)和《實地考察》(Field Trip)等節目,并享受相應的播客訂閱福利。
《華盛頓郵報》播客頻道一方面為用戶提供基于現實復雜背景的故事講述,另一方面也推出了用戶探索空間較大的敘述型文章。目前,通過蘋果商店訂閱《華盛頓郵報》的用戶能夠直接在下次打開蘋果播客時自動連接訂閱,而直接訂閱《華盛頓郵報》的聽眾也可以從 蘋果播客上的郵報頻道連接訂閱。
BuzzFeed就出售子公司展開高級談判
日前,美國網絡新媒體公司BuzzFeed就出售其子公司Complex Networks(后簡稱Complex),與電子商務公司Network進行高級談判。相比于兩年前的收購價格,BuzzFeed當前的出售價格不到1.4 億美元,跌幅超一半。這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數字媒體行業當下所面臨的發展困境。
Complex是一家位于紐約市的美國青年文化媒體和娛樂公司,報道范圍較廣,涉及食品、音樂、體育和其他流行文化領域,曾被評為紐約最有價值的初創公司。2021 年,BuzzFeed以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Complex,將其作為吸引年輕用戶群體的重要內容,Complex也在此過程中穩定盈利。
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Network公司傾向于以不到1.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Complex 。此外,BuzzFeed將保留Complex原有的“First We Feast”部門,并將其融入至飲食文化的報道生產中。該部門原負責Complex線上訪談節目“Hot Ones”,曾在 YouTube 上收獲數十億瀏覽量。
N.B.A.轉播權的談判拉鋸戰
2023–24 N.B.A.賽季于10月24日正式拉開帷幕。而N.B.A.聯盟的長期電視合作伙伴,即美國電視網ESPN 和特納(Turner Network Television),則將在轉播權的獲取層面面臨重要挑戰。
迪士尼公司(ESPN和美國廣播公司的母公司)和華納兄弟探索頻道(特納的母公司)在 9 年內共向聯盟支付 240 億美元,以購買N.B.A. 比賽的轉播權。據悉,該合約將于下一賽季正式到期,而N.B.A.聯盟則傾向于以高于原費用一倍的價格進行續約。
幾十年來,N.B.A.等體育聯盟憑借比賽轉播權的出售獲得大量收入,交易價格也呈不斷上漲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媒體和科技公司的經濟壓力。此次N.B.A.轉播權的談判結果將從側面凸顯出廣播網絡、有線電視、流媒體和相關科技公司在體育報道領域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也將對比賽的收看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AI照片編輯軟件Epik引發社交媒體熱潮
Epik是一款AI照片編輯應用程序,因其生成AI復古照的功能而廣受歡迎。用戶提交8-12張自拍照,即可生成60張涵蓋不同發型、服裝和姿勢的復古照片。雖然該應用程序可以免費下載,但獲取照片需支付5.99 美元至 9.99 美元。
Epik目前已成為社交媒體最火爆的AI應用程序。美妝大師Bretman Rock、油管博主Hila Klein和Twitch主播Pokimane等名人也在使用該應用程序來制作90年代風格的學院照。
這些高仿真度照片令用戶驚嘆不已,一些人認為這說明人工智能正變得越來越具信服力。而與此同時,也有不少批評者對其潛在的數據隱私問題,以及利用他人原創作品訓練AI模型的道德規范問題表示擔憂。
作家Franchesca Ramsey敦促人們停止跟風,因為自拍照會被用來訓練AI程序。她在X上寫道:“人們花錢用照片訓練人工智能.......太糟糕了。這其中存在嚴重的法律和道德問題。人工智能剽竊藝術家的作品,讓人們失業。而人們卻還在傳播AI虛擬圖像來互相欺騙。隨著復古學院照的流行,AI技術將變得越來越精湛。”
“Epik應用程序不會存儲任何用于創建AI照片的個人信息,包括自拍照,”Epik母公司SNOW Corporation的發言人10月5日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這些信息已通過Epik的隱私政策告知用戶。”
Epik與國內曾經火爆異常而后被叫停的AI換臉軟件ZAO非常相似,二者皆享用了AIGC的紅利,但實質上對人的傳統身份特質進行了解構,以換臉為途徑的自我表演,容易引發社會角色混亂、身份特質混淆、人的符號化與商品化等問題,帶來智媒時代人的身份危機。與此同時,身份界限的消弭與身份信息的盜用也引發真偽界定難題、造成公共利益貶損,其中涉及的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侵權問題沖擊著現有的法律規范。因此,社會理應從技術倫理、法律道德、社會規范等角度進行思考,提出規范措施與解決方案,為構建一個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全方位倫理治理模式提供發展徑路。
埃隆·馬斯克去除X(前推特)新聞標題
埃隆·馬斯克宣布去除X(前推特)上分享的新聞的標題。相反,僅顯示文章的主圖像及其鏈接,并聲稱這一改變將極大的改善X平臺的美學。X iOS 應用程序中新版本鏈接預覽與網絡上舊版本鏈接預覽之間的差異,如下圖所示。
對于這一舉動哈佛尼曼實驗室分別在10月5日、10月10日發布兩篇相關評論,以探討推特這一轉變將為新聞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聞故事還是模因圖片》[1]一文中梳理了新聞從業者對于推特平臺的去除新聞標題的看法。大多數新聞從業者對于這一轉變持謹慎態度,他們擔憂推特可能會變成一個充斥著笑話和文化爭論,而不再是新聞發現和分析的場所。
《埃隆·馬斯克去除了推特新聞標題,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恢復新聞標題》[2]一文在前文的基礎上,去除新聞標題可能引發的推特平臺上謬誤訊息泛濫等后果,并提供了一種方法,有助于恢復推特平臺上的新聞標題。
本條新聞及其后續討論,揭示了在在技術巨頭主導的平臺時代,新聞業的話語權是如何一步步被蠶食。因此,推特這一功能的轉變,隨即引起了新聞從事人員的隱憂。即在全球局勢波詭云譎,全球系統性風險頻發的當下,去除新聞標題這一舉動,特別是在如巴以新一輪沖突等極端政治危機之下,可能將使得社交媒體上更容易滋生誤訊、謬訊,不利于全球、地區治理。
在信息爆炸的數字時代,新聞的準確性和可信度至關重要。新聞媒體扮演著引導社會對重大事件的理解和反應的關鍵角色。因此,推特平臺的變化引發了人們對于信息的可信度和社會對話的質量的擔憂。
去除新聞標題可能削弱了新聞報道的專業性和信息的完整性。標題通常是新聞的精華,它們傳達了重要信息,引導讀者進一步了解事件的細節。如果沒有標題,人們可能會更容易誤解或誤解新聞內容,從而導致不準確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這可能引發廣泛的誤導,特別是在政治和社會敏感議題上。
參考文獻
[1]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r/2023/10/18/exclusive-content-post-subscribers-now-available-apple-podcasts/
[2]https://www.nytimes.com/2023/10/27/business/media/buzzfeed-complex-networks-digital-media.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
[3]https://www.nytimes.com/2023/10/29/business/nba-media-rights.html?searchResultPosition=2
[4]https://www.nbcnews.com/tech/ai-yearbook-app-epik-not-free-social-media-rcna118702
[5]https://www.theverge.com/2023/10/4/23903859/x-elon-musk-headlines-links-image-twitter
[6]https://www.niemanlab.org/2023/10/news-story-or-meme-after-elon-musk-axes-headlines-its-hard-to-tell/
[7]https://www.niemanlab.org/2023/10/elon-musk-took-the-headlines-away-from-twitter-but-you-can-bring-them-back-with-this-one-weird-tric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