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安徽省會,究竟是哪里?
日前,深圳福田法院執行裁定書錯寫“安徽省南京市”引發輿論熱議。福田區法院12月5日通報稱,錯誤表述已予糾正,同時責令相關責任人做出深刻檢討,并對其嚴肅追責。
這已經不是“安徽省南京市”第一次出現在各地的公文中。有媒體根據裁判文書網相關關鍵詞搜索,發現50多處“安徽省南京市”之類的表述,多地法院中招,其中不乏南京本地的機構。
早在2021年,南京建鄴區法院在“一紙判決”中,就錯將自己所在的江蘇省寫成安徽省,赫然出現了“安徽省南京市”的表述,一度登上熱搜。
難怪,人們戲稱南京為“徽京”。
據我當年在安徽生活學習的經驗,身邊很多安徽籍同學,畢業以后的第一選擇確實都是去南京工作深造。而南京在諸如產業、軌交等方面也頗“照顧”環寧的安徽城市。以至于就連國家層面,第一個批復的跨省都市圈也給了南京都市圈。
但這樣就能說南京是“徽京”了嗎,未必。
雖然在南京的外來人口中,有高達近三成的籍貫為安徽,占比僅次于江蘇本省籍,高居外省第一。但考慮到南京的外來人口總共才265.18萬(七普數據),折算起來,在南京的安徽人應該在80萬左右。這個數量甚至不及蘇州(約150萬人)。
而放眼整個長三角,安徽人數量最多的城市是上海。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22年末,上海的外來常住人口為1006.26萬人。這些人中,籍貫為安徽的達到23.2%,超過了與上海淵源極深的江蘇(16.1%),排名各省第一。雖然比例上略低于在寧安徽人的近30%,但總數達到約230萬,相當于南京、蘇州兩地安徽人的總和。
所以,如果從安徽人數量多寡的維度衡量,“徽京”應該是上海才對。
當然,考慮到上海與安徽本土并不相連,搞個飛地省會確實有點奇怪。但就算是與安徽接壤的城市中,南京也不是唯一有資格競爭徽京的城市。起碼杭州并不這么認為。
作為南京、重慶之后,第三個獲國家批復的跨省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不僅包括了黃山市,安徽方面還鼓勵“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發展”。
這些城市之所以積極融杭,除了地理上與杭州比較接近,也在于文化上,皖南很多地方與杭州一樣,講的都是吳語(宣州片、徽嚴片)。歷史上很多著名的徽商,如胡雪巖等,都是沿著徽杭古道來到杭州后才發家致富的。
而這種與鄰省鄰市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情況,在安徽不止皖南一地。
作為一個人為捏造的省份,安徽被長江、淮河大致切分為三大方言文化區——皖南吳語區、皖中江淮官話、皖北中原官話。相對的,皖南親杭州,皖中親南京,而皖北部分城市則與徐州走動頻繁。對此,安徽心態倒也開放,甚至先后發文,“支持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市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推動黃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發展”,“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往外推的城市數量占到全省一半以上。
只是這樣一來,合肥的省會地位就勢必受到多方的挑戰和削弱。而挑戰者之一的南京,作為散裝大省江蘇的省會,處境也好不到哪里去。
02?
關于南京,網絡上有種說法,說它是江蘇的名義省會,安徽的實際省會,臺灣的精神省會。一個“名義”,道出了南京在江蘇的尷尬處境。
文化上,江蘇和安徽一樣,也分為三大方言區,省內各地本身就缺乏統一的文化認同。而南京雖然地處長江以南,但講的并非吳語,而是江淮官話;吃的則既非偏甜口的蘇南菜,也非大名鼎鼎的淮揚菜,而是獨一份的金陵菜。
經濟上,南京GDP一度排在蘇州、無錫甚至拆分前的揚州后面,屈居全省第四。這些年雖然接連超過揚州、無錫,排名升至省內第二,但省會首位度在全國依舊處于墊底位置。
交通上,早在2015年,南京就已經可以通過京滬、合寧、寧安三條鐵路線連接安徽各地。而連接南京與蘇中三市的寧啟鐵路則直到2019年才全線通車。2020年,連鎮高鐵淮鎮段的建成雖然結束了江蘇高鐵南北不互通互聯的局面,但如果想從南京坐火車直達蘇北,那還得等到2026年底寧淮鐵路通車。
2015年以前南京高鐵線路圖 ? ?
凡此種種,使得江蘇人對于南京這個省會的認同度頗低。那么,江蘇人眼中的實際省會是哪里呢?還是上海。
從歷史上看,上海開埠后,外來人口主要由三波人構成,包括寧波人、蘇南人和蘇北人。其中蘇南人多為中產職員或實業家,著名的如無錫榮家。而蘇北人主要從事體力工種,典型代表如揚州三把刀和三毛。建國后,上海又在蘇北大豐建設農場,成為上海的飛地。以至于大豐所在的鹽城市,喊出要成為“北上海”。而南通的城市稱謂,從“北上海”到“上海北”到“上海北大門”到“上海大都市北翼門戶城市”,也是始終圍繞“上海”這個關鍵詞展開。
目前,上海共有160多萬江蘇人,比南京的省內流動人口數量(130.33萬人)還多。上海大都市圈包含的江蘇城市數量(正式成員包括蘇州、無錫、常州、鹽城等4市,另外,泰州也有望被擴容納入),也超過了南京都市圈中的江蘇城市數(鎮江、揚州、淮安等3個地級市,以及常州的溧陽、金壇倆縣區)。
相對來說,在上海的浙江人數量就要少得多,僅50來萬。所以相比南京,杭州在浙江的省會地位也相對穩固一些。
但也不是沒有同床異夢的。浙北的嘉興,跟上海淵源極深。上海的前身華亭縣、松江府就是從嘉興分出去的。至今,嘉興的方言都與上海、蘇州十分相近,學術上稱為吳語蘇滬嘉小片。與省會杭州主城及南部富陽蕭山桐廬建德、北部余杭人所操的杭州小片、臨紹小片、苕溪小片口音則有明顯不同。
所以這么多年,隔三差五就會傳出“嘉興將要劃歸上海”的小道消息。雖然這個“夢想”至今沒有實現,但近年來,憑借長三角一體化的東風,作為“浙江省全面接軌上海示范區”的嘉興經濟蹭蹭蹭往上竄,看得省內很多城市眼熱,尤其是寧波、舟山這兩座“阿拉”城市。于是紛紛提出滬甬、滬舟甬跨海通道計劃,希望能夠直接聯通上海。而搶先一步的湖州,滬蘇湖高鐵預計明年就將通車。
和江蘇一樣,上海大都市圈也囊括了4座浙江城市,寧波、湖州、嘉興、舟山。其中,湖州、嘉興同時也是杭州都市圈的核心成員。更“悲催”的是,根據媒體披露的上海大都市圈擴容方案,不僅杭州都市圈另一座核心城市紹興將被納入上海大都市圈范圍,就連杭州本身也出現在擴容名單上。
如此看來,無論是安徽、江蘇還是浙江,長三角的這些省會好像都是“假”的。城市之間縱橫捭闔,與鄰近省份“眉來眼去”“勾肩搭背”,而這或許既是長三角興旺發達的原因,也是一體化持續推進的結果。
03?
其實,這種名義省會與實際省會分離的現象不只存在于長三角,珠三角也是如此。過去,廣州是千年商都、華南中心,現在珠江兩岸的區域,明清時代都同屬于廣州府。和長三角歷來群星璀璨的格局不同,在近代以前,嶺南幾乎就是廣州一城在唱獨角戲。
后來香港崛起,并于八九十年代達到巔峰,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娛樂中心,港片港劇、粵語歌曲風靡兩岸三地及東南亞。可以說,沒有香港的輻射帶動,就沒有改開初期珠三角的蓬勃發展,也不可能有深圳“漁村變都會”奇跡的發生。
而現如今,深圳憑借強大的科創實力,又再次取代穗港,成為珠三角新的核心。后者則有淪為環深城市的趨勢。
但因為珠三角范圍較小,所以無論是廣州、香港還是深圳,都能輻射全域。就連一向相對弱勢、缺乏核心城市帶動的珠江西岸,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的相繼開建、貫通,深中、深江經濟合作區的先后設立,也正在快速崛起。
而長三角由于面積太大,即便是實力最強的上海,輻射范圍也不過蘇南浙北的八九個城市。廣大蘇北、浙南、安徽地區,雖然一個個都努力希望接軌上海,無奈距離太遠,實際效果有限。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融入南京、杭州、合肥等副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從而形成了一個大環套小環的二級圈層結構。
這種結構既不同于中西部很多城市群都市圈的單核模式,也不像珠三角,雖然有多個中心,但輻射面是同一個。當然更不像夾在長三角、珠三角中間的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那樣,完全沒有核心,一盤散沙。
事實上,從海峽西岸城市群到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這個位于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群之所以這么多年沒啥動靜,就在于它并不符合城市群的基本定義——一是得有至少1個以上特大城市為核心,二是范圍相對集中。
我們看,中原、關中等城市群之所以能成立,是依托了鄭州、西安等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既有核心城市,范圍還集中。長三角雖然面積大,但擁有上海—杭寧肥這樣兩級核心城市進行中轉。而粵閩浙沿海城市群雖然以福建為主體,而福建也有個省會,但卻是名義的。因為論行政級別,福州比不過廈門;論人口,福州又比不過泉州。
更尷尬的是,這個城市群里連一個特大城市也沒有。溫州、福州、泉州、廈門、潮汕這五大區域的經濟實力都差不多,均在萬億左右,誰也無法吸引誰,誰也無法輻射誰。加之又分屬三個省,除非國家層面出手,否則統籌協調難度極大。
所以,雖然“假省會”現象并非孤例,但像長三角這樣,雖然省會都是“假”的,卻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選擇實際省會,從而逐漸匯聚起一個地跨三省一市、面積達幾十萬平方公里的超大城市群,卻是絕無僅有的。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