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貴為攝政王,天子的生父,為何最終也沒有選擇稱帝?
1908年十二月二日,已經步入末年的大清迎來了它的最后一位皇帝——溥儀。
此時剛滿三歲的溥儀尚在襁褓,他哭著聆聽大清百官的跪拜。
而他的父親載灃也因此名正言順的成為了大清歷史上第二位攝政王。
PS:大清第一位攝政王是多爾袞,也是最終奠定大清基業的實際掌權者。
作為攝政王,很明顯載灃的政治手段要遠遜色于他的上一任多爾袞。
但比起年僅三歲的溥儀,載灃的政治手段無疑要強得多。
此時的大清王朝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在“老佛爺”慈禧的幫助下,以光緒帝為首的進步勢力更是被扼殺在了萌芽之中。
慈禧死后,載灃成為了大清實際上的掌權者,但他的政治水平也極其有限。
不過比起尚在襁褓的溥儀,載灃無疑要強得多。
那為何這位“天子生父”最終也沒有想過奪取皇位呢?
在解讀這個問題之前,筆者給大家解釋一個前提。
1.慈禧為何不選擇載灃為繼承人?
雖然載灃這個人沒什么本事,但其實也是有優點的,比如他老實能干、勤快吃苦,做事也很踏實。
也正因為載灃的“老實人”性格,才被想要繼續掌權的慈禧一眼相中。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國際上,載灃的名聲也不錯。
1894年,義和團運動大爆發,德意志公使克林德“不幸”躺槍。
德國仗著自己國力強盛,不僅要求清政府為克林德建立石碑,而且還要求他們遠赴德國“負荊請罪”。
而載灃作為慈禧的親外甥,光緒皇帝的胞弟,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抵達德國后,盛氣凌人的德國皇帝仗著自己國力強大,竟然提出了“跪拜謝罪”的屈辱條件。
面對責難,一向謙和的載灃選擇了強硬,甚至當即決定回國。
德國皇帝見狀才只好語氣松動,將“跪拜謝罪”改為“鞠躬行禮”。
這件事情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載灃也因此廣受贊譽,甚至得到了“中國賢王”的美名。
看到載灃如此出色,慈禧對他自然更加器重,也讓載灃有了日后“飛黃騰達”的機會。
一年后,年僅二十五歲的載灃成功入圍政治權力機關——軍機處,成為了大清最年輕的政治核心干部。
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緒皇帝(疑似慈禧投毒)駕崩。
圖為光緒
光緒皇帝無后,讓大清的權力交接問題也浮出水面。
此時的大清早已千瘡百孔,在這危急存亡時刻,為了再次掌權,慈禧選擇讓年僅三歲的溥儀成為大清最后一任皇帝。
在慈禧的授意下,溥儀被過繼給了光緒,而且同時兼祧兩房,承繼同治之子,成為大清下一任掌舵人。
而深受慈禧信任的載灃也一躍成為了大清第二任攝政王。
2.慈禧立溥儀的目的
第一點:慈禧權利欲旺盛
這一點上文中我們已經提過了,慈禧是一個權利欲望非常旺盛的女人。
也正因如此,她才可以憑借太后的身份把持大清朝政,把大清攪得一團糟。
慈禧當時并沒有想到自己會如此突然去世,所以她仍想要把權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溥儀年僅三歲,非常好掌控,且與自己血緣最近,自然成為了慈禧最好的選擇。
第二點:載灃是一個天生的“打工人”
在這里筆者要聲明一件事情,載灃之所以平步青云,并不是因為他“才氣過人”,更不是因為他深諳政治,而是因為他“老實”。
載灃做事的能力還不錯,但領導能力極差,屬于一個天生的“打工人命”。
也正因為他這種屬性,所以他后來才在袁世凱那里栽了跟頭。
慈禧也明白,載灃從一開始就不是做“國家領導人”的料。
第三點:載灃出身于慈禧天然親近
載灃是醇親王之子,醇親王本來有七個兒子,但由于天災人禍,三個不幸夭折。
剩下了載灃和他的三個兄弟。
其中,載湉很早就被過繼給了咸豐皇帝。
沒錯,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光緒皇帝。
而除了載灃和光緒外,其余兩個兄弟也均被過繼給了別人。
因此,載灃也就成為了醇親王的一根獨苗。
醇親王可是慈禧的鐵桿支持者,在政變中出了不少力,因此慈禧也不會做這種讓他斷子絕孫的事情。
因此載灃從一開始就不適合當皇帝。
慈禧本來想的好好的,讓三歲的溥儀即位,自己則繼續掌權。
可她自己也沒想到自己早已大限將至,會在幾個小時后撒手人寰。
按理來說,溥儀年幼,裕隆太后又是個沒什么本事的婦道人家,根本對載灃造不成任何威脅。
3.載灃為何到最后了也沒選擇篡權奪位呢?
第一點:載灃本就是一個沒有政治野望的人
載灃是一個政治欲望很低的人,比起權傾天下,他更想要回家抱孩子,頤養天年。
這一點大家可以在溥儀撰寫的《我的前半生》里得到答案。
文章中有這么一段話:“我的父親(載灃)雖然貴為國家最高權利擁有者,但實際上是個老實人,他的性格和祖父類似,是個權利欲很低的人?!?/p>
因此在與袁世凱公開決裂,并引咎辭職后,載灃才會高高興興地回家抱孩子,絲毫不顧紫禁城里那對孤兒寡母的死活。
第二點:載灃根本沒必要篡位
雖然同為攝政王,但是載灃和多爾袞所面臨的局面是截然不同的。
相較于無子的多爾袞,載灃的情況要好得多。
至少皇帝溥儀本就是自己親生的兒子,自己根本就不需要顧慮皇帝親政后報復自己。
溥儀親政以后,載灃就是實際的太上皇,這一點不會有任何問題。
第三點:載灃也有許多煩惱。
真正掌握國家政權后,載灃才明白其中的水到底有多深。
首先就是自己的死對頭袁世凱,袁世凱此時手握北洋水師,是載灃集權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而在他眼中,光緒歸根結底就是袁世凱害死的,所以載灃對他自然是恨之入骨。
為了替光緒報仇,也為了鞏固自身權利,載灃決定和袁世凱翻臉。
為了增加計劃的可行性,載灃還特意找到了張之洞和奕劻等人給自己出謀劃策。
但沒想到本想大展宏圖的載灃被奕劻一句話給嚇破了膽。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兵變怎么辦?”
當時的北洋軍早已經是袁世凱的私人部隊了,載灃要是殺了袁世凱,北洋軍暴動起來,只會把大清提前送走。
載灃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最后也只是選擇撤掉了袁世凱的職位。
這樣做確實有可行性,一方面能穩住北洋軍,另一方面還可以架空袁世凱。
只可惜袁世凱此時早已羽翼豐滿,又豈是載灃能夠抗衡的。
由于載灃皇族內閣等笑話般的倒行逆施的行為,最終導致辛亥革命爆發。
而負責鎮壓的北洋軍只聽命袁世凱,對載灃的命令不屑一顧。
載灃無奈只好引咎辭職,向袁世凱妥協,不僅將自己一手創辦的皇族內閣解散了,還重新任命袁世凱為總理大臣。
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載灃確實是沒有什么領導能力。
但是我們可以說載灃沒有政治能力,也可以說他沒有敏銳的眼光。
但至少他沒什么私心。
如果他像慈禧一樣抓著權力不放的話,最終只會導致清政府這艘船跟著自己一同沉沒。
從這點上看,政治平庸卻容易緊張、說話結巴的載灃也算是能夠認清自己。
歡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寶貴的意見,廢青工作室與您下期不見不散,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搜集,侵刪。 文:小昭 審核:夢愚編輯
文獻參考:《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戰國策》《左傳》《春秋》《呂氏春秋》等。
本文為一點兒歷史事作者手打,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