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是加拿大的第三大城市(僅次于多倫多和蒙特利爾),也是加拿大華人比例最高的城市。
溫哥華及其周邊的華人人口達50萬,占據該地區人口的21%。
▲溫哥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
觀察加拿大的地圖,會發現加拿大的大城市幾乎都在中部,然而溫哥華卻是唯一地處西海岸的大城市。
此外,加拿大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地跨三大洋的國家,溫哥華所隸屬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就是加拿大唯一的太平洋省。
▲加拿大橫跨三大洋
雖然今天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是加拿大的一部分。然而在加拿大最初走向自治時候,其所轄土地并不包括不列顛哥倫比亞。
從該省的名字不難看出,該省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
1867年,英國允許北美的加拿大、新不倫瑞克、新斯科特合并為加拿大自治領的時候,不列顛哥倫比亞依然是英國殖民地。
▲1866年的加拿大只包括東部的上下加拿大、新布倫瑞克和新斯科舍
1871年,該地區因為財政困難成為了英國的累贅。英國給不列顛哥倫比亞兩個選擇:加入美國或加拿大。
當時美國已經獲得了阿拉斯加州,所以美國一旦獲取不列顛哥倫比亞,就可以占據北美西海岸幾乎所有海岸線。
加拿大無論是人口規模還是經濟實力都弱于美國。似乎美國對于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加入勢在必得。
▲美國如果拿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可以把美國本土和阿拉斯加(當時不是美國州)連起來
1871年,加拿大卻在和美國的競爭中勝出,獲得了不列顛哥倫比亞。那么,加拿大是怎樣獲取不列顛哥倫比亞的呢?
一、加拿大從英國獨立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殖民者開啟了瓜分美洲的狂潮。18世紀初,北美基本被英、法兩國瓜分。法國占據的北美殖民地被稱為“新法蘭西”。
1756年,英、法因為爭奪北美霸權爆發戰爭。英國戰勝法國,奪取新法蘭西。英國將“新法蘭西“稱為魁北克。
▲1763年北美殖民地圖
至此,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主要劃分成十三殖民地(美國前身)、魁北克(加拿大)、紐芬蘭、新不倫瑞克、新斯科舍、羅伯特領地等多個地域進行管理。
▲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劃分
1775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1775年召開的大陸會議,宣布獨立的英屬十三殖民地發布《敬告加拿大人民書》,表示在《邦聯條例》中給魁北克(加拿大)預留了一個位置,希望魁北克(加拿大)成為新獨立國家的十四個州,但未得到當地居民的回應。
▲《邦聯條例》第11條,美國給加拿大預留一個位置
1783年,美國獨立。英國對于其北美剩余的殖民地進行重新劃分,魁北克被分為上加拿大(今天安大略省)和下加拿大(今魁北克?。⑿虏粋惾鹂恕⑿滤箍粕帷Ⅳ敳仡I地、哥倫比亞地區。
▲加拿大省被拆分成偉上加拿大(綠)和下加拿大(藍)
獨立后的美英東部邊境大致沿圣勞倫斯河與五大湖。這也是日后加拿大與美國的東部邊境。
1812年,美國利用英國忙于歐陸戰爭之際,宣布對英作戰,將目標對準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加拿大。
面對美國的入侵,加拿大和英國軍隊奮起反擊。美國始終無法占領加拿大,連首都華盛頓都被占領。
▲美國首都被英軍(加拿大的)占領
首都被占,使得美國占領加拿大的計劃落空。
1814年,美、英簽署了《根特條約》,美英的東部邊界恢復到戰爭前的狀態。
▲英美簽訂《根特條約》
向北擴張失敗后,美國決定開啟向西和向南擴張的步伐。1818年,美英之間簽訂條約,規定北緯49度線為美英西部邊境,但不包括哥倫比亞河地區。
從1783年到1848年,美國逐漸把土地從大西洋沿岸的原13州擴展到太平洋沿岸。
▲美國國土擴張示意圖
為了有效整合對美國的防務事務,1840年,英國將上、下加拿大合并成加拿大省,成立加拿大責任政府。加拿大邁出了自治的重要一步。
▲上、下加拿大,成為安大略和魁北克
1849年,美、英簽訂了《俄勒岡條約》,明確規定哥倫比亞河地區以北緯49度線劃分邊界。
為了強調49度線以北為主權屬于英國的哥倫比亞地區,英國將所占據的地區加上了“英屬”,這就是該地被命名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由來。
▲1849年,簽訂《俄勒岡條約》,規定北緯49度為美英西部邊境,奠定今天美、加西部邊境的基礎
此時,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剩下加拿大(安大略、魁北克)、新布倫瑞克、不列顛哥倫比亞、新斯科舍、西北地區等。幾個地區彼此互不隸屬。
英國占據的北美殖民地中 ,開發較早的東部人口較多,經濟繁榮。
廣大的西部地區人口較少,幾乎是無人區。因此,面積約為770萬平方公里的西部、西北部地區交由主要從事殖民開發和皮毛貿易的殖民公司,諸如西北公司、哈德遜灣公司(1821年,兩家事實合并)管理。
▲哈德遜灣公司
為了對抗美國的威脅,1867年7月1日,英國把加拿大省、新不倫瑞克省、新瓦斯科舍省合并成統一的“加拿大聯邦”,并賦予自治領的地位,這是英國殖民地里成立的第一個自治領。
此時,加拿大僅包括東部沿海和五大湖地區的四省,占今天加拿大面積的1/8。西北部廣大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因為開發較晚、人口較少,依然是英國的殖民地。
▲1867年的加拿大四?。S)
加拿大獲得自治的同時,美國則從俄國手里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阿拉斯加。美國占據了阿拉斯加半島和阿拉斯加狹地,獲得了北美西海岸大部分海岸線。
▲阿拉斯加(綠色),1867年10月歸美國
二、兩個抉擇
19世紀50-60年代時期,北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東海岸。西海岸地區人跡罕至,相對荒涼。
然而,19世紀50年代,北美西海岸發現黃金使得寧靜被打破。不少外來移民甚至美國人來到不列顛哥倫比亞淘金。
▲北美西海岸發現的金礦
加拿大自治之初,不列顛哥倫比亞正處于淘金熱時期。不列顛哥倫比亞的人口出現了飆升。1858年到1862年,有多達6萬人移民進入此地,其中不少美國人。
因為這里遠離英國本土,美元在這里流通度高于英國英鎊。
這些移民在溫哥華島建立了溫哥華堡和維多利亞堡兩個據點。維多利亞堡所在地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的行政中心,也就是現在的溫哥華的前身。
▲溫哥華堡,溫哥華城市的前身
此時的中國正值封建社會末期。一些中國南方沿海的居民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來到北美謀生。
溫哥華島恰恰是他們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第一個落腳點。
▲溫哥華島和維多利亞的位置
為了安置大批淘金的移民,不列顛哥倫比亞政府通過借債的方式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在1858到1867年發展繁榮。在英屬北美殖民地之中,僅次于加拿大自治領。
加拿大獲得自治領地位的初期,哈德遜灣公司所經營的皮毛貿易進一步被美國壓制,經濟效益持續走低。哈德遜灣公司已經無法經營龐大的北美西北地區。
▲哈德遜灣公司總部所在地
英國為了扶持進一步扶持加拿大對抗美國,希望把哈德遜灣公司控制的魯伯特、西北地區劃給加拿大。
1869年,哈德遜灣公司以30萬英鎊的價格,將魯伯特地區賣給了加拿大。加拿大的領土進一步擴大。魯伯特地區和西北地區一起為了第五個加入加拿大的地區。
▲1870年加拿大地圖(黃+棕黃),仍不包括不列顛哥倫比亞
此時的加拿大領土已經達到了現在的3/4,但依然不包括相對繁榮的太平洋西海岸——不列顛哥倫比亞。
1867年,不列顛哥倫比亞來到淘金熱的末期。1869年,美國的太平洋鐵路修通。從不列顛哥倫比亞通往舊金山的船只往來越來越密切。
而從舊金山乘坐美國太平洋鐵路,可以到達美國東部。
▲太平洋鐵路(藍紅),終點為舊金山灣
1870年代,英國在澳大利亞發現了儲量比北美西海岸更多的黃金。北美西海岸的淘金熱褪去,大批外來移民退出了不列顛哥倫比亞。
1870年,不列顛哥倫比亞人口只有3.6萬,比1861年下降了近30%。首府維多利亞人口不到6000。
▲1866年時期的維多利亞(不列顛哥倫比亞首府)
大量人口離去使得不列顛哥倫比亞出現了大批基礎設施的閑置。此前,不列顛哥倫比亞政府為開發內陸地區大量舉債,大批人口離去使得該政府無力償還巨額債務(200萬英鎊),負債累累。
人煙稀少且債臺高筑的不列顛哥倫比亞被英國視為“沒有經濟成長潛力”的累贅。不列顛哥倫比亞人口稀少,缺乏獨立建國的條件。
▲不列顛哥倫比亞議會
淘金熱時期,美國移民數量占據不列顛哥倫比亞外來人口比例的80%。一些英國殖民地官員認為,不列顛哥倫比亞已經是美國的“衛星城”,“入美”是大勢所趨。
因此,英國給了不列顛哥倫比亞兩個選擇:要么加入美國,要么加入加拿大。
三、加拿大另辟蹊徑
1870年的美國剛剛經過內戰的洗禮,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逐步實現了工業化,擁有3800多萬人口的龐大體量。
▲二次工業革命后的美國
加拿大雖然面積在不斷擴大,但人口只有380萬,僅相當于美國的1/10。而且加拿大人口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
美國無論在人口數量和經濟實力要強于加拿大。
1867年,美國購入阿拉斯加之后,北美西海岸的海岸線幾乎被美國占據。不列顛哥倫比亞的海岸線將阿拉斯加和美國本土分離。因此,美國對于不列顛哥倫比亞垂涎三尺。
▲美國買下的阿拉斯加,包括狹地
淘金熱之前,美國移民占據不列顛哥倫比亞外來移民數量更大。這使得不列顛哥倫比亞入美成為“定局”。
時任美國總統格蘭特提出了兩個方案,其一,幫助不列顛哥倫比亞還清債務;其二,建立從不列顛哥倫比亞到美國輪船航線。美國希望以此吸納不列顛哥倫比亞加入。
如果不列顛哥倫比亞加入美國,阿拉斯加和美國本土將連為一體。這就意味著加拿大進入太平洋的出海口將被美國鎖死。
▲不列顛哥倫比亞(藍色),成為美、加爭奪的焦點
加拿大對于不列顛哥倫比亞也勢在必得。
為了保護加拿大西部、防止不列顛哥倫比亞加入美國。
加拿大的第一任總督麥克唐納提出了兩個方案:鼓勵加拿大東部居民西遷,修建一條從加拿大東部大城市蒙特利爾到太平洋地區的太平洋鐵路(加太鐵路)。
▲加拿大的第一任總督:麥克唐納
當時的不列顛哥倫比亞人口只有3.8萬,加拿大東部人口有380多萬。不列顛哥倫比亞相對閉塞,城市主要集中在溫哥華島附近,缺乏與北美內陸直接聯系的交通樞紐。
加拿大提出的修建加太鐵路方案雖然不能迅速解決當地債務問題。但加太鐵路的修建,可以把不列顛哥倫比亞和東部繁榮的多倫多、蒙特利爾相連接。
如果按照美國的方案,從維多利亞到北美東海岸的距離至少需要24天。加太鐵路的建設使得不列顛哥倫比亞可以直接通過陸路進入北美經濟重鎮五大湖地區,通行時間至少縮短10天。
因此,加拿大的提出的方案更具有誘惑力。
▲太平洋鐵路(紅)
當地議會經過了多倫利弊權衡,認為美國的方案不符合當地長期利益。加拿大是英國的自治領。加入加拿大是和英國保持未來聯系的另一種方式。
1871年,不列顛哥倫比亞議會經過反復討論后,做出了決定:加入加拿大聯邦。使得加拿大擁有太平洋海岸線,成為了地跨三大洋的國家。
▲加拿大國徽的格言:從海洋到海洋
修建鐵路是一個需要人手,且極具危險的項目。很多加拿大的白人不愿意從事鐵路修建工作。而華人吃苦耐勞,更受一些白人雇主的青睞。加太鐵路公司招募了大批華人,從事鐵路修建工作。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華工
1881年,經過了10年的艱苦建設,加太鐵路第一段(從蒙特利爾到加拿大中西部阿爾伯塔省)竣工。
1885年,加太鐵路西段竣工,溫哥華島的煤氣鎮發展被選定為加太鐵路西部的終點。那些修建鐵路的華人,多數選擇在鐵路西段的溫哥華定居。
▲1886年的溫哥華
與加拿大其它城市常年嚴寒不同。位于加拿大西海岸的溫哥華因有阿拉斯加暖流經過,所以冬季氣候仍可達到0度左右,一般沿海地區不常降雪。而且,溫哥華地處海灣深處,建港條件良好。
▲溫哥華憑借著優越地理位置勝出
加太鐵路的溫哥華帶來了發展的契機。從1886年建城伊始,溫哥華建成了現代化的城市交通系統。溫哥華憑借著港口優勢,發展遠洋港口。
目前,溫哥華港口成為了加拿大第一大港。此外,溫哥華通過發展電影制造、生物技術,成為了加拿大眾多城市的一顆明珠。
▲溫哥華港
2021年,溫哥華人口達到262萬,遠超其首府維多利亞(36萬),次于僅次于多倫多和蒙特利爾的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溫哥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華人在此定居。溫哥華成為了華人最集中的加拿大城市。
▲華裔占21%的溫哥華
溫哥華以及不列顛哥倫比亞的發展壯大給加拿大帶來了巨大的契機。
加拿大憑借著不列顛哥倫比亞這一太平洋省,發展同亞太地區的貿易,成為了亞太地區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憑借著港口等多方面優勢,成為了加拿大經濟大省。
2022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GDP位居加拿大各省的第三位。人均GDP為7.37萬加元,高于東部的安大略(6.9萬加元)、魁北克(6.2萬加元)。
▲加拿大各省2022年GDP,不列顛哥倫比亞人均高于加拿大全國平均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