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癌癥研究機構于1994年,將幽門螺桿菌(HP)認定為胃腺癌的Ⅰ類人類致癌物。
一些研究還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感染可能會引起胃淋巴瘤、胰腺癌、結直腸癌、肝膽癌,但結論尚有爭議。
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后,就會得胃癌嗎?可能會。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兒童,大約有1%今后會發展為胃癌,但全世界只有1/3-1/2的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還有超過一半的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關系不大。
1. 為什么感染幽門螺桿菌會引發胃癌?
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癌變與宿主基因、環境和致病菌之間發生復雜的相互作用。
腺癌占胃部腫瘤的90%以上,由胃黏膜經過一系列表型變化而形成,即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最終形成癌癥。
幽門螺桿菌可引起慢性活動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這是癌癥形成過程的早期階段。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血清學陽性與胃癌之間存在強相關。來自11個歐洲國家、美國及日本的17組人群的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者發生胃癌的風險是未感染者的6倍。
2. 哪些飲食會協同幽門螺桿菌誘發胃癌?
不健康的飲食會增加胃癌的發病風險,例如攝入較多的腌制食品、高鹽飲食、蔬菜水果攝入過少等。
癌癥的發生,是一個慢性進展過程,從萎縮性胃炎到化生的癌變過程中,分泌酸的胃壁細胞減少導致胃內pH值升高。胃內的硝酸鹽還原細菌增殖,并在pH值較高時形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可與其他含氮化合物和致癌物發生相互作用。
腌制食品會增加幽門螺桿菌持續感染的可能性,會協同增加胃癌風險。如果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飲食上攝入過多的紅肉、加工肉類或高亞硝酸鹽食物,也同樣會增加患癌風險。
維生素C可能通過清除硝酸鹽和自由基來阻斷這種亞硝化反應。飲食中維生素C缺乏會增加感染者增加胃癌的風險。同樣,長期壓力過大、飲酒等會協同增加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胃癌的風險。
3. 感染幽門螺桿菌后是否需要根除治療?
多數情況下,兒童感染幽門螺桿菌不需要治療。胃黏膜萎縮進展為胃癌需要一定的時間,而有的學者認為,在青少年期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有效阻止癌前病變發展為胃癌。
然,在全球范圍內,感染幽門螺桿菌人數之龐大,所有感染者都實施根除治療,困難重重。而且,根除過程帶來的健康隱患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有胃癌家族史的兒童是否需要幽門螺桿菌檢測和根除治療,需結合該兒童的年齡、臨床表現及家長的意愿,具體治療方案可咨詢專業醫生。
參考資料
1.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腸道惡性腫瘤的關系. UpToData.
2. 中國兒童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治專家共識(2022). 中華兒科雜志. 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