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樹不修不直溜,孩子的成長也需要寬嚴并濟
如果小的時候不管,等到長大后就會想管也管不住
14歲男孩樂樂,爸爸媽媽出門打工之后,就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可上初一那年,樂樂沉迷上了手機游戲,甚至裝病在家里不愿意上學
奶奶多次勸導無效后,只好把這件事情告訴外出打工的父母
媽媽得知出主意說“把手機收了,不讓孩子再碰”
可奶奶怎么是十幾歲樂樂的對手呢,跑不過、搶不過、也舍不得出手教訓
后來,男孩又幾次三番在學校叛逆惹事,媽媽不得已只好回家管教孩子
回家的路上,媽媽就想了很多把孩子管好的方法,也自信地以為年輕人管教孩子要比老人更靠譜一些
沒想到,媽媽只是嘮叨幾句,安安就生氣地把她往門外推
嘴里還特別嫌棄地說:“你回來干什么,趕緊從哪來的回哪去吧,這個家不歡迎你”
一句話,瞬間讓媽媽寒心不已
腦海里計劃好的管教方法,也在那一刻化為烏有
很明顯,孩子如果排斥你,那不管說什么、做什么都會讓他們反感,甚至還因為看不慣而故意和你事事對著干
也直到被兒子如此忤逆后,媽媽才意識到:
“你想的是等錢掙夠了再回去管孩子,可那個時間就管晚了,因為孩子過去的成長沒有你的參與,那所存在的很多問題也沒有被及時引導糾正,隨著問題越積攢越多,孩子自然也就越來越難管教了”
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孩子比較難管的原因,主要還是一開始沒有好好引導
而我們想要把孩子教好也要像栽樹一樣,從小樹苗時就要該修的修、該養護的養護
特別是立規矩這件事就是趕早不趕晚,有規則意識的孩子也會知道什么是底線、什么是自己該走的路
當然,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從小幫孩子樹立規則意識,那接下來要說的這幾個立規黃金期就別錯過了:
01
2~3歲獨立規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多年以后,你會發現父母對孩子最長情的愛不是創造金山銀山,而是讓孩子在獨立自主中不斷修煉自身實力
有一個男孩,因為他爸爸在房間安裝攝像頭,就報警稱“我爸就要裝監控,控制我,他侵犯了我的個人隱私”
原來,男孩的父母是開飯店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店里忙著
也因為陪伴的時間比較少,男孩沉迷上了游戲,父母提醒不管用,還犟嘴說:“我沒玩”
為了督促孩子好好學習,也為了多一些了解,爸爸就在房間里裝上了攝像頭
這個事情被男孩知道后跟爸爸大吵一架,就連報警后警察叔叔趕到家里,父子倆依然僵持不下
爸爸認為“小孩子能有什么隱私,房間裝攝像頭也不過是希望能把孩子管好”
男孩呢,也一直嚷嚷著“你這根本就不是管我,而是把我當寵物養,喜歡了就說幾句溫柔的話,不喜歡了哪里都能挑出毛病”
這件事后,我特意問了問身邊的一些寶爸寶媽,發現那些和孩子動不動針鋒相對的父母,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即:希望孩子獨立自主,但又不放心他們自己做事
單親媽媽表姐就是那樣,每天都在催促、嘮叨女兒不夠勤快
可讓孩子真的主動刷碗、擦地時,她又不放心地說:“算了,你去玩吧,讓你刷個碗,還怕待會全部都摔地上,晚上就沒碗吃飯了”
孩子好不容易主動一次,而媽媽又潑涼水不相信
久而久之,表姐這個女兒就變成了真正的懶閨女
這就是孩子從小到大所缺的“獨立規”,小時候都沒有學會的東西,長大后又怎么會上手就來呢
所以,對孩子的正確管教方式,就是讓他們從小守著獨立規成長
2~3歲是孩子模仿力最強的時候,這個階段的他們也往往不怕失敗,越是做不好的事情越要大力嘗試
想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還不懼失敗的挫折心理,那所有的能力都是從一點點小事上積攢的成就
獨立規也是一樣,從2歲開始就要明確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會做的事情積極完成,不會做的事情也不要著急,嘴巴甜地多向身邊人求助,你就能成為全村最靚的仔”
02
3~4歲修養規
說話做事要有禮貌
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他們身上的氣場是讓人感到欣賞、舒適的
上個月受邀參加一次家宴,有個親戚的兒子可是出盡了風頭
剛放學到家,書包還沒來得及打開,就把手里的獎狀遞給他媽媽看
一張是數學滿分獎狀,還有一張朗誦比賽獎狀
這就是妥妥的學霸呀
有幾個小朋友遇到不會做的題目,也都崇拜地拿去向男孩請教
一時間,男孩就成了大家爭搶的香餑餑,身邊有孩子的家長們,更是叮囑自家娃“要把人家當榜樣去學習”
可到了吃飯的時候,卻發生了一件讓大家感到意外的事情
只見,拿獎狀的那個男孩特別活潑,從坐在椅子上開始就不停地轉動餐盤,遇上喜歡的菜更是不顧形象地站起來往碗里狂夾
一個不小心,飲料灑在旁邊的一位姐姐身上,干凈的衣服瞬間變得格外刺眼
看到人家不太開心的樣子,男孩還不理解地說:“沒多大事,衣服臟了洗洗不就行了”
那天晚宴結束后,我還叮囑自己的女兒“有空多跟男孩一起學習”
可女兒卻滿臉不屑地說:“學習好有什么用,一點禮貌都沒有,他把我的鉛筆盒弄壞了,還說那些向他問問題的小朋友都是笨蛋,因為他會,別人不會”
聽完女兒的話,我瞬間意識到:比起成績好,一個人說話做事的禮儀規會更重要
前不久,一位HR朋友分享了一件新鮮事
公司招聘會上,有個畢業名牌大學的研究生,最開始就是以高學歷通過初審
其他應聘者,看到如此高學歷也泄氣地覺得自己沒希望了
可是在復審要求介紹自己勝任工作的優點時,那個高材生目中無人、自吹自擂,最后竟意外被淘汰了
老板說:“我們是招聘人才,不是招聘一張學歷,不懂得尊重人、沒有團隊精神的,招到公司能干什么”
這件事,這件事也讓我更確信了對孩子禮規的培養
特別是3~4歲的孩子,是第一次離開爸爸媽媽到幼兒園接觸更多的人和事
這個階段你教會了孩子懂禮貌,那拿禮儀去待別人的孩子就會收獲修養
當你的孩子見人就微笑、待人就熱情時,那種由內而外的親切、舒心感,就像是璀璨發光的一顆明珠,走到哪里都有著讓人一眼辨識的認可感
03
4~6歲改錯規
犯錯了要敢于承擔
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相信很多家長都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越長大越喜歡犟嘴
明明做錯的事情擺在眼前,他們不承認,還憤憤不平地怪父母不信任
在單親家庭下成長的女孩遙遙,今年15歲了,也算是我看著長大的
還記得遙遙上幼兒園大班那年,她媽媽上班忙不過來,我還趕到學校去接過一次
那一次,遙遙還是一個胖嘟嘟的小丫頭,路過面包房時看到櫥窗里的草莓蛋糕就差流口水了
看到孩子如此喜歡,當時就二話不說買下來
可等到快回家的路上,遙遙撒嬌地跟我商量說:“阿姨,待會媽媽要是問蛋糕哪里來的,你就說還沒接我時就買了,好不好”
當時,只當遙遙是怕被批評,所以才讓說那樣一番話
后來上中學時又見了一次面,我發現長大后的遙遙似乎特別喜歡撒謊
很多事情明明擺在眼前根本就不承認,如果媽媽再說些什么,直接就連哭帶鬧地指責她媽媽不相信人
面對做了錯事不承認、還把責任都推在別人身上的女兒,媽媽也無可奈何
她想批評、又擔心話太重孩子受不了,她也很想把孩子管教好,奈何遙遙根本就是只聽好話、不聽壞話…
這就是承受能力不足的內心脆弱,害怕犯錯,也特別怕承認錯誤
而一個內心脆弱又愛撒謊的孩子呢
要么是幼時被管得太嚴,擔心父母會失望的自保撒謊,要么就是從小說謊慣了,不希望自己的形象毀于一旦,才故意編慌圓謊
但不管是哪一類,我們都要從小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改錯規
特別是4~6歲左右的孩子,身上的勝負、和自尊心比較明顯,這個階段要告訴孩子:
“做錯了事不要緊,能勇敢承認錯誤并糾正錯誤的,才是真正了不起的勇士,我希望你是這樣的小朋友,我也相信你一定會成為這樣的小朋友”
安慰孩子犯錯沒那么可怕,也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然后相信孩子會成為這樣的人…
這才是最有說服力的改錯規
04
7歲以后眼界規
別被眼前的小利誘惑
說一件比較好笑、又具有教育意義的事情
有一個朋友,在教育她女兒的時候簡直是費盡心機
因為女兒在家里好吃懶做、不好好學習,還經常對長輩大呼小叫,媽媽就學網上帶孩子出去擺攤賣貨
結果,一連好幾天生意都不錯,也賣了很多錢
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女孩看到自己能賣貨、還能掙錢后,更嚷嚷著不上學了
如果你跟她講學歷是高薪的敲門磚,那孩子就直接頂嘴說:“我現在就能掙錢,還可以掙很多錢,干嘛要回到學校那么辛苦學習,現在就出去掙錢不香嗎”
本來是想通過擺攤讓孩子了解生活之路,從而激發對學習、對未來的規劃和理想,沒想到眼前的一點小利就把孩子誘惑到了
這件事,也讓我想到近年來通過網絡出名的一些小童星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紅極一時的“小馬云”,自帶流量的那些年確實是人盡皆知,可光憑一種能耐又怎能坐享其成呢
當你拿不出創意,對觀眾沒有新鮮感而言了,也就是失去價值的時候
所以,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從來都是在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才華與生活技能
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缺乏眼界,被眼前的小利就輕易誘惑了,那孩子即便是有再大的才華,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而我們不想孩子眼光短淺,那家長在孩子7歲以后就要注重“眼界規”培養了
如果孩子被眼前小利誘惑了,那就明確告訴他:
“很開心你年紀小小就能有如此能力,可你現在這個年齡段,學習是必須要經歷的階段,即便是你覺得學習很苦很累,你也要把他們當成你成長的一部分,就像是爸爸媽媽上班很累,但也要堅持上班一樣,什么樣的年齡段就應該做什么樣的事情,分工不同,我們也要接受各自應該承受的事情”
孩子之所以對“學習是為了將來可以生活更好”這種大道理不感冒,那是因為“未來”這個詞太遙遠,你在孩子貪玩、被眼前利益誘惑時說這件事,他們自然是無法理解,也不能感同身受
眼界規就不一樣了,讓孩子從小就形成“什么年齡就該做什么事情”的眼界規,他們才會把當前的事情當成自己的責任、與成長標準
立規矩的本質是守秩序,就像是馬路上的紅綠燈一樣,一個人只有內心足夠重視規則,他們才會在手握方向盤的時候把危險降低
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也是一樣,規矩就是他們突破更多困難的自我約束、與自律受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