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文化街區,
流淌和鐫刻著成百上千年的時光。
徜徉其中,
老巷、舊居、老店鱗次櫛比,
新店、新事物、新業態交相輝映。
1
古街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也承載著一座城的文化記憶。
北京中軸線上,皇城歷史文化街區內,
龐大的宮殿群、獨特的胡同肌理,
氤氳著千年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蘊▼
福建福州,
三坊七巷白墻黛瓦、飛檐翹角,
軟木畫、牛角梳、油紙傘等民間藝術相映成趣,
彰顯著地域特色▼
上海黃浦,
以“萬國建筑博覽”見長的外灘歷史文化街區,
風格多樣的古典大樓,
見證了中外文化的融合與共生▼
歷史文化街區,
是中華文化重要載體,
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標本。
江蘇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
枕河而居的布局結構,
體現了傳統江南水鄉
恬靜、淡雅的環境氛圍▼
重慶磁器口
受巴渝文化“堅韌”和“包容”的影響,
表現出多元而熱鬧的生活基調▼
廣東潮州牌坊街,
三世尚書、狀元坊、
理學儒宗、吳楚重鎮等牌坊坊名,
背后是崇文重教潮州文化的千年不衰▼
2
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概念。之后,地方陸續開展歷史文化保護區目錄的公布工作,推進保護區的保護和控制范圍規劃及實施。
200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時,正式采用了“歷史文化街區”的概念,規定“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革命紀念意義的城鎮、街道”,由政府核定公布為歷史文化街區。
2015年4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關于公布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通知》中,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其中包括北京市皇城歷史文化街區、天津市五大道歷史文化街區、上海市外灘歷史文化街區等30個街區。與此同時,自2022年起,共有三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公布,其中包含許多歷史文化街區。截至2023年10月,全國共有歷史文化街區1200余片。
經過保護修繕后的歷史文化街區,
引入多種新業態打造文藝高地,
將人文、科技、時尚等元素融入傳統文化,
打造沉浸式文旅新業態,
將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不僅促進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更是推動了
歷史文化傳承與高質量發展的相互融合。
人們在故宮角樓前拍攝婚紗照。
游客身著各式漢服在洛邑古城景區沉浸式體驗當地歷史文化。
重慶沙坪壩,川劇演員在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進行表演。
游客在陶陽里從拉坯、烘干、上色、燒制等環節體驗制瓷。
河南衛視《中秋奇妙游》系列節目在洛邑古城取景拍攝。
透過歷史文化街區,
我們能領略一座城市、一片地域,
乃至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民俗美學,
能一窺過去與現在的繁華與榮光,
更能發現中國人民對歷史的崇敬、
對美的追求、對未來的探索。
圖片來源 | 2023年12期《人民畫報》
編輯 | 袁夢
校對 | 王伊奕
值班審校 | 喬振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