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的力量比想象還要強大,學會“暗示”,溝通效果也會直接翻倍
不久前,女兒問我一個問題:
“如果你跟自己孩子爭吵時,吵到一半突然發現他是對的,該怎么辦”
我當時愣了一會,想想后告訴她:“當然是及時止損,自己錯了還要道歉”
話雖如此,但現實教育中真正能半道驚醒、還知道及時道歉止損的家長,又有多少呢
大多數都在個人角度里把事件不斷放大,然后再用所謂大道理企圖感動或者說服孩子
可結果呢?孩子并沒有被說服感動,反而還覺得“我爸媽太煩了”
為什么孩子容易情緒焦躁、覺得父母太煩?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你說的話,過度刺激、過強提醒、甚至過久陳述了,就會從心理層面引起他人的煩躁與逆反
心理學家普拉諾夫認為:“暗示力量在關鍵時刻能起到非凡的成就影響”
如果說教育“覺得你煩的孩子”要少說話,那我認為盡量少講道理的“暗示力量”才能迎來溝通上的飛躍
所以,當你覺得和孩子溝通不暢、或者孩子覺得你太煩了,不妨學幾招“暗示”力量
比如,以下幾招“暗示”,溝通效果會翻倍、孩子也會慢慢跟你親近起來
01
“你有更好的建議嗎”
清晨一大早,還沒睜開眼就被一陣手機鈴聲給吵醒了
剛接起電話,就聽到電話另一邊來自閨蜜的委屈巴巴訴苦
她說:
馬上就要開學了,我和老公準備開車送孩子回老家
早上說起收拾行李的事情時,老公打算到超市去多買幾箱純牛奶用作回老家送禮
我覺得一千多公里路程,根本就沒有必要買那些東西當累贅,更何況老家的親戚都不習慣喝純奶
老公當時說“拿去送禮的東西,管他們喜不喜歡”
我回答說:“你這是屬于自私心理,你買東西也要考慮別人喜不喜歡、需不需要,買水果就不錯,基本上都吃得上”
意見分歧下,老公生氣地說:“那回去了你買東西,我什么都不管”
一句不管刺激下,我也賭氣說:“反正我回去忙得顧不上,又不走親戚”
結果,老公直接撂下話說:“你要是不去,那我也不去”
于是,“不去就不去”就成為夫妻兩個人賭氣的矛盾源
聽完閨蜜的訴苦,我也陷入了一陣沉思:
“這不正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時產生的超限效應嗎?”
夫妻爭吵如此,親子爭吵也是一樣
想想過去我們跟孩子的每一次不歡而散,是不是都是某一句的刺激,而引發擺爛和情緒煩躁呢
這個時候為了避免無效溝通再繼續下去,“暗示”的力量就能起到大作用
一句“你有更好的建議嗎”
當閨蜜拿這句話再次和她老公溝通后,對方的建議是:“要論實用,不如每家包一個紅包,人家想買什么就買什么”
瞧吧,暗示的力量就是如此有效
同樣的道理,我們把這句話用在教育孩子身上也是有效的
當我們暗示孩子“說出建議”時,是你對孩子是傾聽、也是尊重
而在這種有說有商量的溝通環境下,孩子會感到很輕松,和父母之間的距離也在慢慢貼近吧
02
“今天又比昨天進步了”
小姨的女兒梓涵,開學后就是一名三年級學生了
整個暑假,小家伙都在不停地練字,算是為三年級后電腦閱卷做好準備吧
可同樣一件事情天天去做,并且還是不斷重復的寫字動作,體驗感又怎會好多少呢
剛開始練字的時候那簡直就是各種小動作不斷
一會吃點零食、一會剪剪紙片,一會又玩玩具、上個廁所
每次都需要小姨提醒之后,才不情不愿地回到學習桌
而你以為孩子回到學習桌就在認真練字嗎?并沒有
不情不愿的開始,就注定會有不情不愿的過程與結果
幾個小時下來,你看著孩子在認真練字,結果卻是有頭沒尾、缺筆少畫
一開始看到如此效率,小姨和絕大多數媽媽一樣,拿起“沒法看”的練字本就開始批評
誰知道,反被梓涵批評:
“你就看到我沒寫好的字,也有一些寫得很好的字,為什么看不到呢?我不要再聽你說話了”
那一刻,小姨雖生氣,可事后也覺得頗有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把一件事拆開揉碎地掰扯清楚,可孩子并不喜歡
有些事、特別是細節方面,都有來自心理層面的保護,不想被大家知道、更不愿意拿出來做文章
就比如,孩子身上的缺點
你不斷提醒孩子寫字丑、筆畫不對,他們會欣然接受嗎
所以,提醒不如暗示,試著多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吧
當小姨嘗試用優點帶動缺點去暗示梓涵時,一句“今天練字的積極性又比昨天進步了”,對孩子來說就是心理正需的認可力量
你認可孩子,孩子才有積極努力的上進心、也有看得到希望的自信心呀
03
“你覺得能超過我嗎?”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其實就像是一個大的能量儲蓄池
每個人的溝通方式不同,每個人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如果我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就很難獲得共情,更無法建立和諧友好的溝通
有一個男孩,身高不達標,體育也不及格
體檢醫生、和體育老師,都建議每天回家練習跳繩10~20分鐘
可男孩特別不喜歡跳繩,媽媽每天叫了好幾遍都不回應一下
隨著“對牛彈琴”的次數多了,媽媽也意識到:“催促等于無效溝通”
為了讓兒子從主觀意識上把跳繩當回事,媽媽不再催促
有一次,她直接拿起跳繩自顧自地跳起來
一下、兩下,跳到第三、第四下的時候還故意被絆倒
結果,兒子在一邊看到后樂得哈哈大笑
媽媽故作不服氣的樣子暗示說:“看你那么開心,那你覺得能超過我嗎”
一句暗示話,立馬激起了男孩骨子里的挑戰欲
二話不說,換上輕盈的運動鞋、挽起袖子就開始跳繩
一下、兩下,八下、九下…
果然,男孩輕輕松松就超過了媽媽跳繩的數量
而媽媽也在事后連連鼓掌:“太棒了,我兒子就是厲害了”
從那以后,男孩每天都會認真練習跳繩
他也從最初的十幾下、幾十下,再到如今的幾百下、上千下
孩子成為了媽媽眼里真正的驕傲,媽媽也成為兒子眼里的分享驕傲的第一人
這就是暗示的力量,你暗示孩子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孩子也會在暗示的力量下成為什么樣的人
04
“最喜歡你做xx事了”
有一個女孩,一遇到考試就緊張
屢遭緊張的心態,也讓她無法完全發揮實力
每當試卷發來下來,看到明明是基礎題也答錯的大紅叉叉,女孩難過極了
本以為在基礎題上犯錯,媽媽知道后一定會批評教育
沒想到,母親知道后并沒有責備,而是逢人就驕傲地說:“我女兒特別喜歡寫作業”
當幾個家長聚在一起提起孩子的成績時,女孩媽媽也很通情達理地說:
“雖然我女兒現在的成績不是第一、第二,但我相信她早晚有一天會成功,我最喜歡看到她認真寫作業的樣子了”
其實,女孩并不喜歡寫作業
只不過是基礎能力差,再加上老師留的作業比較多,總是在拼命地趕作業罷了
而女孩聽到媽媽對外人說的話后,也確實受到了很大的精神鼓舞
每次聽到媽媽說“最喜歡你做xx事了”
女孩就算是沒有想做xx事的興趣,也會跑去行動一番
這也讓女孩覺得自己很棒,并沒有那么糟糕
母親呢,你以為她不知道孩子基礎差、拖慢了寫作業進程嗎
并不是,媽媽是知道的,也清楚地知道“批評無疑是加快孩子的厭學心理”
很明顯,這位媽媽是懂得教育的,在“暗示”能量下也成功喚醒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切美好的開始,即便是孩子當前成績不理想、基礎能力差,可那又怎樣呢
只要孩子肯上進、對學習充滿信心與期待,一切皆有可能
05
“這件事你打算怎么做?”
有一個男孩,不小心把剛用積木堆好的城堡給推倒了
看著滿地七零八碎的積木零件,男孩崩潰了
他生氣地薅起一把積木就朝墻上扔去,由于撞擊力的原因,墻上還落下了一些痕跡
媽媽看到后當時就阻止:“寶貝,積木已經被撞倒了,你現在再怎么生氣又有什么意義呢?你看墻上是因為你亂扔積木而留下難看的痕跡”
男孩聽到后更加生氣了,嘟囔著嘴說:“我就扔,我就扔…”
說罷,男孩還故意把積木扔在媽媽身上泄氣
眼看媽媽的情緒忍耐到極限,爸爸趕緊出場了
他先是耐心地把扔在媽媽身上的積木撿起來,然后對兒子說:“好可惜,霸氣威武的城堡怎么會散了呢?”
男孩先是一愣,然后問爸爸“你也覺得我拼的城堡霸氣嗎”
爸爸回答:“當然了,那城堡現在已經散了,你打算怎么做呢”
男孩想了想后,又堅定地回答:“我想再拼一遍”
有了目標后的男孩說干就干,也因為有了第一次拼裝經驗,第二次搭建城堡的過程比頭一次還要順利
看著再一次完成的積木作品,男孩露出開心的笑容,還主動對媽媽道歉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用積木砸你,就是當時很生氣不知道該怎么做”
孩子的情緒決定著他們的行為,當孩子走不出情緒時記得別批評,用暗示的話去引導他們說出接下來的想法
平時也可以告訴孩子:“你可以怎么樣,還可以如何做…”
多一些目標暗示、和過程建議,你會發現感受到尊重和信任的孩子,在自控力方面會恢復得更快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