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秦漢之后的山東
秦漢之后,山東因發(fā)達程度高,歷代為諸侯王的封地。兩漢時期曾有20多個封國,如齊國、魯國、瑯琊國等。
矩形五鈕龍紋銅鏡,出土于西漢齊王墓陪葬坑,是迄今出土面積最大、最重的銅鏡,真品極少展出。
鏡長115.1厘米,厚度僅1.2厘米,重56.5公斤。
鏡背部有五個半環(huán)形鈕,鈕上飾一道弦紋,鈕四周裝飾有浮雕的柿蒂形紋,這些鈕是與鏡架連接的部件。
鏡背主體裝飾為淺浮雕的龍紋,卷曲交錯,線條流暢生動,但不易看清,網(wǎng)上的線圖更易辨識。
這樣巨大的矩形穿衣鏡鑄造難度大,極罕見,是禁止出境的國寶文物。
東漢三足支架:造型奇特的青銅器,學(xué)者認為是銅鏡的支架,其中兩足上部有鉤子,銅鏡掛在頂上的圓雕小動物上,兩足上的兩個彎鉤承托銅鏡的下部。
出土的三足支架其高度均在60~70厘米,掛上的鏡子高度50厘米,適合席地而坐時期的照鏡習(xí)慣。
五、孔子
孔子(551B.C.~479B.C.),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xué)說。其言行被后人整理為《論語》,他修訂六經(jīng),帶弟子周游列國,在世時其治國思想沒有當(dāng)時的君主所接受,經(jīng)過孟子、荀子的薪火傳承,到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成為封建王朝的正統(tǒng)思想,延續(xù)兩千年。
孔子去世后的次年(478B.C.),魯哀公命人在孔子舊宅立廟,按歲時祭祀,就是曲阜孔廟和祭孔傳統(tǒng)的由來。
五供:清雍正十年(1732年)頒賜給孔廟的祭器,由一香爐、二燭臺、二尊構(gòu)成,制作工藝為“銅胎畫法瑯”。
商周十供:乾隆認為祭孔應(yīng)用周代禮器,所以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派人把皇宮的十件銅器和搭配的花梨木幾一張、圖冊賜給孔府。
后世考證,其中的鼎、觚和卣應(yīng)為商代銅器。
大展中也展出了花梨木幾,桌面上有器名和放器物腳的痕跡。
六、青州龍興寺佛教雕塑
“禮運山東”大展最后的部分,以青州龍興寺造像為主。
1996年,青州博物館在龍興寺建筑工地發(fā)掘了一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平整的坑內(nèi)分三層放置佛像,統(tǒng)計出土佛像頭144件,菩薩頭46件,造像殘軀200余件……數(shù)量巨大,有紀年銘文的從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到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時間跨越500年。90%的出土佛像為北魏到北齊的作品,以北齊為主。
這批青州的北朝晚期佛教造像的特點為:個體圓雕石佛造像,薄衣貼體,軀體造型優(yōu)美,面容帶著威嚴而神秘的微笑,彩繪貼金,光彩照人,彌勒造像最多。有學(xué)者稱為“青州風(fēng)格”,青州風(fēng)格是“龍門風(fēng)格”東傳,同時受到南朝藝術(shù)的影響形成。
佛像埋葬時均被人為破壞,斷頭殘肢,最為常見的是鼻子被砸損,一般認為是北周武帝滅佛造成的。建德六年(577年)宇文邕滅北齊后,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滅佛運動。
可能的情況是:北周時埋下了這批佛像殘軀,到北宋末年,金兵攻破青州,龍興寺也再遭罹難,過后有信徒收拾后再度埋入地下,直到現(xiàn)代出土,所以佛像上的彩繪貼金還十分鮮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