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淺談《人間失格》與《阿Q正傳》及其他
□盧江良
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日本小說家,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并稱“戰后文學的巔峰人物”。他從學生時代開始創作,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戲劇等,1935年憑借短篇小說《逆行》入圍第一屆芥川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創作短篇小說《維榮的妻子》和中篇小說《斜陽》《人間失格》等,被視為其小說代表作。他一生中有過5次自殺,最終于1948年跳玉川上水而亡,時年39歲,留下遺作《人間失格》。
2024年初,筆者花了一周的時間,斷斷續續地閱讀了《人間失格》,感覺跟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頗為相似,兩者皆系中篇小說,塑造的主人公均為異類——葉藏和阿Q,描繪的都是其在社會上的遭遇,結局也幾近相同——前者服安眠藥自殺,后者被判刑槍決。因為那本收錄《人間失格》的同名小說集封底印著魯迅先生對太宰治作品的評語,以為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受了太宰治《人間失格》的影響。
然而,查詢兩篇小說的發表時間,發現《阿Q正傳》(1921)比《人間失格》(1948)早了27年,而且還查詢到太宰治于“1943年12月20日,為調查魯迅于仙臺的事跡,赴仙臺”,并于“1945年2月,完成魯迅傳記《惜別》,朝日新聞社發行”,足見比魯迅先生(1881-1936)小28歲的太宰治(1909-1948)還是魯迅先生的“粉絲”,由此推斷出太宰治在《惜別》發行后的第三年,也就是他投水自盡前所創作的《人間失格》,應該是受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的影響。
不過,兩篇小說在主旨上有所不同,前者是通過葉藏“充滿了可恥的一生”來表現“日本社會與現代人精神與感官世界的雙重萎靡”,而后者除了通過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揭露了“中國的民族劣根性”,還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可以這么說,《人間失格》是一篇停駐于葉藏這個人物內在的作品,而《阿Q正傳》則是一篇通過阿Q這個人物由內在向外界不斷拓展的作品,也就是說前者更專注于人物精神層面,而后者把重心放到了對人物所處時代的觀照上。
于此,也反映了兩位作者不同的寫作立場和風格。太宰治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他的自我告白,其文學的整體走向和脈絡,就是“從對現實生活的恐懼,到生而為人的虛無感負罪感,因抓不到生活的意義而墮落頹廢,終至死亡”,從而成為日本“無賴派”文學(通過描寫頹廢墜落的國民生活來追求思想的解放,抵制當時的社會思潮)代表作家;而魯迅先生的作品更多的是希望對那個時代進行干預,他的作品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通過展現所處時代的弊端,引發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治療”,因而被視為“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偉大的革命家”。
2024.1.31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閑聊者請勿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