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能力制造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僅5個,中國用了70年的時間,從零起步到今天走進世界前列,離不開一代又一代航空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前仆后繼的努力。其中,尹澤勇在航空發動機領域所取得的成績,被當作是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創新的一個縮影。
作為國內頂尖的航空發動機專家,尹澤勇投身航空發動機領域近60年,取得了我國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多個“第一”。2015年,已經70歲高齡的尹澤勇,又受聘于廈門大學,出任剛剛成立的航空航天學院首任院長,帶領學院實現了“飛躍式”發展。
尹澤勇院士
2024年1月,尹澤勇憑借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巨大成就,由國家國防科工局提名成為“202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候選人。回首來時路,尹澤勇充滿艱辛的科研歷程就如同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之路,令人動容。
202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候選人
鐘情科學,結緣航空發動機
出生于1945年的尹澤勇,今年已經接近80歲高齡,卻依然活躍在航空發動機的科研和人才培養第一線,這種狀態貫穿了他攀登學術高峰的整個征程。
小時候的尹澤勇,天資聰穎,尤其對機械工程充滿濃厚的興趣。17歲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西北工業大學,學習飛行器結構力學。
西工大作為國內“三航”學科領域的佼佼者,大師云集,匯集了國內在航空領域的多位學術帶頭人。他們的睿智、嚴謹,以及默默“為國鑄劍”的豪情,深深地影響了年少的尹澤勇。他在內心立下宏愿,要在航空領域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從西工大畢業之后,專業能力突出的尹澤勇進入中國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很快成為強度組的組長和強度室主任工程師。
西北工業大學
上世紀八十年代,尹澤勇獲得了前往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機械與航空工程系訪問的機會。在那里,他見識到國內在航空發動機領域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巨大差距,也看到了自己在專業能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回國后,尹澤勇便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發動機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聶景旭教授。在聶教授的指導下,尹澤勇對航空發動機的設計、研發有了全新的認識,成為航空領域的后起之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高瞻遠矚,搶占技術高地
眾所周知,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對飛機的先進性和經濟性有直接影響,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為了摘下這顆明珠,尹澤勇像攀登珠穆朗瑪峰那樣艱難地創新遠征。
尹澤勇以深刻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戰略眼光,在做好型號研制日常工作的同時,率先探索并將先進有限元分析技術創新應用于航空發動機設計中。在今天看來,正是因為尹澤勇的高瞻遠矚,才推動國內航空發動機搶占了“有限元”這個技術高地。
然而,“有限元”研究要求對計算機要求非常大,需要內存量大、計算速度快的超級計算機,而當時只有北京、上海等地的計算中心才有此條件。而他的研究基地在株洲,為此他常常需要穿梭于上海、北京與株洲三地之間,一步步建立起了現代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分析的系統方法。
世紀之交,尹澤勇又提出了多學科設計優化,在當時遭到了很多團隊成員的不理解。尹澤勇用“搶先布局有限元”的先例,成功說服了質疑者,再一次凝聚了團隊的士氣,彰顯了一個卓越的領導者該有領導力和判斷力。
尹澤勇在辦公室
半個多世紀以來,尹澤勇與團隊一起攻克了有限元分析、各向異性單晶構件、多學科多目標形狀及拓撲設計優化等難題,極大地提升了我國航空發動機自主創新研發能力。
從2010年開始,國家針對大飛機發動機產業展開布局,尹澤勇再次受命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從零開始描繪國產大飛機用“長江”系列發動機的自主研發藍圖。2016年,“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全面啟動,尹澤勇又義無反顧,出任航空發動機工程總師。
他的一生,奮斗在國家需要的最前線,敢為人先,從不懼怕任何困難險阻,為中國航空發動機產業的騰飛貢獻了巨大力量。
尹澤勇出席活動
矢志不渝,為飛機裝上“中國心”
曾經,我國在航空領域十分落后,不管是服務國家發展的需要,還是抗擊外國競爭的壓力,都要求我們必須分秒必爭。尹澤勇曾說:“不管是對自己的生命,還是對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都不允許浪費一分一秒。”
他常常天未亮就要起床趕往計算中心,等到晚上才能離開,無法按時作息和用餐,落下了嚴重的胃痛病根。42歲那年,尹澤勇的胃潰瘍已很嚴重,為了不影響科研工作,他毅然選擇了接受胃切除手術。
如今,年近八旬的尹澤勇比年輕人還拼,常常在一周內奔波于科研現場、學術會場、試驗外場,依然承擔著研討技術、分析故障、協調工作的重任。許多年輕人都吃不消的工作強度,他習以為常。
尹澤勇參加學術活動
正是憑借這樣的干勁和毅力,尹澤勇在航空發動機領域耕耘了60多年,奪得了多個“首創”:我國第一型設計定型并交付使用的渦扇發動機、第一型自主研制定型并交付使用的渦軸發動機“玉龍”、第一型自主研制的大飛機用先進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長江1000”驗證機……這些“第一”都是尹澤勇帶著團隊攻堅實現的。
有了這些強大動力的航空發動機,我國的飛機才能裝上“中國心”,從此告別了“卡脖子”的命運。在尹澤勇的主導下,我國航空發動機走出了一條完全自主創新研發的科學發展之路。
尹澤勇介紹發動機模型
前仆后繼,不遺余力育新人
我國的航空發動機在尹澤勇等人的帶領下,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然而,前路漫漫,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才。為了培養更多年輕人投身航空航天領域,投身航空發動機的研究,尹澤勇不遺余力栽培年輕一代。
尹澤勇對團隊成員和學生的“嚴格要求”是出了名的。在他看來,“科研工作必須求真務實”,因為他深知,沒有實事求是的作風,就不會有中國航空發動機的今天。
在科研工作中,尹澤勇要求每一個成員絕不放過任何細枝末節,他也從不姑息任何疏忽懈怠,要求每一個人讓“細致嚴謹”成為一種習慣;對于提交給他的學術論文和技術報告,尹澤勇必定反復閱讀、認真修改,數次修改直到完全符合要求,那是常有的事。
廈門大學
2015年,廈門大學整合學校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學科優勢,成立了航空航天學院,尹澤勇接受廈門大學的邀請,成為學院第一任院長。8年來,尹澤勇帶領學院,提交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短短數年,廈大的航空航天學院就引進和培育了近10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建立了9個省部級科研平臺,成功研發了“翔安一號”自轉旋翼機、“南強一號”固定翼無人機、“嘉庚一號”火箭、160kgf渦噴發動機等重大科研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先后榮獲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多個重大獎項。
在2021年廈門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尹澤勇寫下了:“自強不息,騰空飛天乃舊業維新;止于至善,勤學深研當后來居上。”這不僅是他對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的美好期盼,也是他一生“空天報國”夢想的集中體現。
尹澤勇(右)獲終身貢獻獎
載譽無數,提名國家最高獎
在追求“最好的發動機”的征程上,尹澤勇從未停止探索。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了自己喜歡的航空發動機事業,成果斐然,也載譽無數。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獲得第十四屆航空航天月桂獎終身奉獻獎。
如今,他又被提名為最新一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候選人。不管他最后能否獲獎,都是值得我們敬重的偉大科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