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年,一個現象值得重視。那就是面對一些政務類輿情,輿情監測軟件的“失效化” 。
為什么會失效?因為中國的語言文字,太博大精深,中國人在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統治下,早就進化出一種不罵你只損你的能力,且表達方式千變萬化充滿想象力。而輿情監測軟件只能根據關鍵詞檢索,頂多再識別出一些指代詞。如果量小,還可以人工肉眼一條條看,如果量大,那就真沒辦法了。
這一現象,非常值得警惕。
前一段河南網信辦的官方公號發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其中一個觀點就是,對待輿情,不能一刪了之。刪是刪不完的。而且,損你的那些話,機器檢索很可能都識別不出來。
就算識別出來了,也特別尷尬,危機公關很不好做。
其實,關鍵不在于刪,也不在于危機公關,而在于政府也好哪家公家單位也好,做事之前一定要過腦子。
這么說這么做,符合真實情況嗎?和當下的大環境相符嗎?是否會引發公眾不良情緒?
提前想清楚,不讓輿情發生,才是關鍵。千萬別覺得是個正面宣傳就無所謂,說得越夸張領導越高興。
永遠不要小看人民群眾的辨別力。中國人,總是嘴上說不知道不知道,我看挺好的呀哈哈不錯, 其實心里都有數。
通過輿情監控軟件檢索昨天的刷屏新聞《整個國家都洋溢著樂觀向上的氛圍》,機器顯示:負面內容僅占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