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白居易的“西湖”
□盧江良
最近幾年,筆者正在創作的“解讀大師”系列,每篇都會選取某大師的一樣重要事物,通過對其進行深度解讀,以展現該大師非凡的一生。譬如,達利的“胡子”、王羲之的“鵝”、潘天壽的“雷婆頭峰”等。而對于白居易來說,“西湖”應該是不二之選。
生活在中唐時期的白居易,跟大多數古代文人一樣,有著兩重身份:一是官員,他進士及第后,前后擔任過二十多種不同級別的官職,最高達至“刑部尚書”(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長),死后被贈“尚書右仆射”(相當于現在的副總理);二為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倡導了“新樂府運動”,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無論是白居易的“入仕從政”還是他的“詩歌創作”,都可以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入仕從政:前期是“兼濟天下”,后期是“獨善其身”。詩歌創作:前期創作“諷諭詩”,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多寫得意激氣烈;后期創作“閑適詩”,意在“獨善”,表現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而白居易的“西湖”,則象征著其“入仕從政前期”與“詩歌創作后期”。
據史料記載,白居易赴杭州任職,是長慶二年(822)。此前7年的元和十年(815),他因頻繁上書言事和大量創作諷諭詩,不受朝廷待見,恰逢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他上表主張嚴緝兇手,被認為是越職言事,又因母親看花墜井而亡,著有“賞花”及“新井”詩,被誹謗有害名教,遂貶為江州司馬。元和十五年(820),唐穆宗繼位,惜其才華,召回了長安。但時過兩年,他上書論當時河北軍事,未被采納,請求到外地任職,于是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白居易到了杭州,見西湖淤塞農田干旱,便筑堤蓄湖,以利灌溉,舒緩旱災所造成的危害,并派選“公勤軍吏”專職巡守函、筧、堤岸,又作《錢塘湖石記》,詳細載錄堤的功用以及放水、蓄水、保護等方法,刻石置于湖邊,供后人借鑒,以更好地治理湖水。任職期間,凡有窮人犯法,罰他在湖邊種樹;富人要求贖罪,則讓其在湖上開墾葑田若干。離任前,還將一筆官俸留在州庫作為基金,以供后來治理杭州的官員公務上的周轉,事后再補回原數。
盡管“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之前,以“兼濟天下”為志;此后,逐漸轉向“獨善其身”。包括在赴杭州任職前,他還作詩自嘲:“退身江海應無有,伏國嘲睡自有賢。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可作為曾“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他,終究不會拋卻那份“下恤民庶”的初心,所以對西湖的治理,依舊延續了其“兼濟天下”的抱負。
在“詩歌創作”方面,白居易為西湖山水留下了200余首詩,任職期間就寫了近40首,成為歷代創作西湖詩篇最多的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留下的那些詩歌中,有六首提及“西湖”這個名稱,使這片原名“錢塘湖”的湖水,從此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而這些詩,通過對西湖的吟玩性情,不僅真實可信、淺顯易懂、便于入樂歌唱,還表現了一種歸趨佛老、效法陶淵明的態度和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蔚然而成“閑適詩”之洋洋大觀。
同時,西湖也成了白居易的“精神家園”。雖然他在杭州只任職二十個月,與西湖相伴的日子并不久長,但這“一湖水”,使他“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在他臨別時,“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離開多年后,還魂牽夢縈:“一片溫來一片柔,時時常掛在心頭,痛思舍去總難舍,若欲丟開不忍丟。戀戀依依唯自系,甜甜美美實她留,諸君能問吾心病,卻是相思不是愁。”
而縱觀白居易與西湖的關系,可謂是相互成就了對方。西湖,因為白居易,這片原本沉寂的湖水,頓時如同鮮花一般綻放,西湖之名才不脛而走,到了宋時,蘇軾、柳永、林和靖等的加持,更是讓其聞名遐邇;白居易,因為西湖,不僅在從政方面留下“兼濟天下”的美名,也對他的“閑適詩”的傳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今,只要提及西湖,人們總會由衷地想起那條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白堤,以及那些千年不朽的經典詩篇。
2024.2.3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