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樂舞百戲俑
這是樂舞百戲里的說唱俑,四川出土的漢代說唱俑數量頗多,最出彩的一件存放于國博。
他們都是中年男性,身材短小,張口吐舌,擠眉弄眼,上身赤裸,大腹便便,下著長褲,抱持扁鼓,做敲擊態,造型夸張滑稽。
這些表演者叫“俳pái優”,“俳pái優”是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先秦便有,《漢書》中說漢武帝“俳優侏儒之笑不乏于前”,兩漢時俳優表演從宮廷到民間都頗為盛行。
如果仔細觀察,這些俑的身材比例并不協調,上長下短,因為最初的俳pái優都是侏儒,漢代的俳優仍然保留了遺風。
3、搖錢樹
搖錢樹是西南地區東漢墓葬中常見的明器,總數在60株以上,主要出土于四川。
搖錢樹由樹座和青銅樹干組成,樹座一般為紅陶(或石質),外表施釉,頂端有圓形插孔,形象多樣。青銅樹干上分數層出枝,向兩邊伸出。樹枝上掛滿圓形方孔的銅錢,因此得名。
枝上最常見的形象是西王母居中,周邊有蟾蜍、玉兔、四靈、仙人、樂舞、馬、鹿等多種形象。
樹頂常設朱雀造型,銜著不死仙藥,對面有跪坐求藥的人。
搖錢樹起源于神樹,三星堆出土的神樹是其祖型。搖錢樹是連接凡間和仙境的橋梁,代表了墓主人企望“升天成仙”的道教思想。
4、蔣琬帶鉤
傳出土于四川綿陽蔣琬墓,蔣琬是三國時期蜀國名臣,諸葛亮的《出師表》贊其是“貞良死節之臣”。
帶鉤身鑄北斗七星,上嵌的綠松石尚存一顆,有錯金銘文72字,說:“……玉石金精,帶敖四方,永無禍殃。壽比山海,與天相望。”還有錯金的四神紋飾,十分精美。
四、兩晉至唐五代時期
1、萬佛寺佛教造像
萬佛寺位于成都西北的通錦橋一帶,從南朝到明代千年香火,明末毀于兵災。萬佛寺遺址出土過多批佛教造像,川博現藏63件,紀年最早的是劉宋元嘉二年(627年),南梁、北周、唐代造像為主,梁代最多。
從內容和形制可分為佛像、阿育王像、菩薩像、背屏式造像、造像碑和其他造像類。
阿育王像是指阿育王所造的釋迦摩尼像,是南梁、北周時期成都南朝造像的一大特色,應得力于梁武帝的推動。
2、永陵遺珍
永陵是五代十國中前蜀王建(847~918年)的陵墓,1941年馮漢驥先生主持發掘,是首次科學發掘帝王墓。
兔形玉謚寶:謚寶是仿制生前的璽印,然后將謚號刻于璽印,陪葬以顯示死者的尊榮。兔形是因為王建屬兔,謚寶上的謚號有“神武圣文孝德明惠”,均為美謚。
玉大帶:出于王建棺中,和田白玉,是附著于鞓tīng(革帶)上的飾物,現存銙kuǎ七塊,鉈tuó尾一方,銀扣兩個,鞓tīng已腐爛。鉈尾有長篇銘文,記錄了玉大帶的來歷:永平五年(915年)王宮失火,次日烈焰中發現寶玉,因圣德庇護而溫潤潔白,制成此帶。
王建石雕像,是罕見的帝王寫實雕塑,出土于永陵后室。
3、孟蜀石經
石經是古代儒家典籍的標準文本,一般由官方刊刻,最早的一部是東漢的“熹平石經”(175年)。
后蜀“孟蜀石經”又稱“廣政石經”,后蜀廣政元年(938年)由當時的宰相毋wú昭裔主持刊刻,最大的優點是加刻了經文的注釋,注釋用正楷,為參看理解古代經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當時刻成十經,碑石上千塊,立于孟蜀太學。北宋又補刻,至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十三經均完成,字數在133萬字以上。
可惜的是宋元之交毀于戰火,如今僅存殘石七塊。
川博珍寶眾多,令人徜徉終日,流連忘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