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信息網山東訊(張春兄、馮愛云)在中華大地上,多才多藝的民間藝術家猶如璀璨的星辰,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點亮了民族文化的天空。其中,王孝同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他不僅擅長書法、剪紙、葫蘆烙畫、雕刻等傳統藝術,還精通石雕、木雕、吹拉彈唱等技藝,可謂是才藝出眾,令人贊嘆不已。
王孝同先生,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汪溝鎮人,瑯琊王氏后人,高級教師,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臨沂市書協會員,臨沂市葫蘆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首屆羲之文藝獎獲得者,蘭山區老年書畫研究會汪溝分會會長,東蒙書畫社社長,博雅居主人。在國內書法大賽中,屢獲大獎。
王孝同先生自幼酷愛書法,擅長篆隸。祥隸,是王祥之先生重點汲取了《毛公鼎》、《張遷碑》、《好大王碑》及漢簡帛書等中鼎、漢碑文字的精華,結合當代社會和人們的審美情趣、價值取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創新,形成了一種堂皇大氣,渾穆高古,風格獨特的書體。祥隸2004年納入字庫,2023年收入《這個書法大字典》。王孝同2018年拜王祥之先生為師,潛心研究祥隸的運筆、結構和章法,逐漸掌握了其精髓。其作品渾厚而不失流動,流動又不失凝澀,如千年古松,萬年枯藤。既有隸書的血氣,又有簡帛的古雅率意,凝聚了金石的質體,又彰顯了優美的姿態,可謂古樸優雅,笨拙可愛,極具沉穩靜穆、剛柔相濟之美,猶如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讓人流連忘返。
王孝同先生的剪紙藝術,以書法為藍本,又把二者進行了巧妙結合,既保留了書法原有風格的運筆、用墨、結體的神韻,又準確把握了原書法作品所表達的含義與運筆風格。其美妙之處是既體現了經典詩詞書法的韻味,又融入了剪紙藝術的質感,把書法中的“飛白”運筆手法體現得淋漓盡致,從而賦子了書法作品新的生命和意境。
王孝同先生酷愛葫蘆藝術,幾十年潛心研究葫蘆雕刻、烙畫藝術,2018年5月又到山工藝葫蘆藝術非遺培訓班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深造,以優異成績畢業。其作品集書法、繪畫、雕刻、刮白、壓花等多項藝術于一體,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獲省市區非遺項目獎多次,臨沂市區電視臺做過專題報道,《當代教育家》、《臨沂日報》、《山商報》等媒體多次刊登其葫蘆作品。
此外,王孝同先生在雕刻領域也頗有建樹。他精通石雕、木雕等技藝,創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雕刻作品。這些作品線條流暢準確、形態栩栩如生、意境幽深高遠,或氣勢磅礴,或小巧玲瓏,給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拙樸自然、高雅靜美的觀感。
退休后,王孝同先生拿出多年來的積蓄,打造了460平米個人藝術作品展創室——博雅居,目前接待近千人次前來參觀、學習、交流,擴大了影響面,為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加大非遺宣傳力度,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婦孺皆知,全民支持非遺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他退而不休,積極配合學校,支持非遺文化進校園,汪溝中心小學每周的社團活動都親臨指導,培養出大批藝術人才。
當然,王孝同先生的才藝遠不止于此。他還精通吹拉彈唱等各種民間樂器,還用PVC管自制笛子、簫等樂器。還和村里的音樂愛好者們一起,組建了王家溝樂隊,并作詞、作曲創作了《王家溝村我的家》村歌,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辛勤的付出,帶來了碩果累累,2015年9月,臨沂市文廣新局授予“文化示范戶”;2017年4月,臨沂市文廣新局授予“書香之家”;2018年4月,臨沂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文廣新局授予“書香之家”;2023年6月,臨沂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臨沂市曲藝家協會授予“鄉村藝站”、“鄉村民藝雅集”;2023年8月,臨沂市人社局、市農村農業局授予“臨沂市鴻雁人才——優秀非遺傳承人”;2023年10月,臨沂市文化館、市非遺辦授予“臨沂市非遺傳習驛站汪溝站站長”。 2024年1月29日,臨沂市文聯“文藝讓鄉村更美好”文藝駐村計劃公布,王家溝村名列其中。
王孝同先生,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民間藝術家。他的平凡在于,他和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一樣,扎根于基層,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他的不平凡在于,他掌握了如此多的藝術技能,成為了民間藝術的一位探索者和傳承者。
愿他繼續在民間藝術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璀璨星空增添更多的光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