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文生視頻工具Sora一經問世便引發關注,許多人再次被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潛力所震撼。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的問題,其中有關教育的討論熱度不減,ChatGPT、Sora究竟會給年輕的學習者帶來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AI+教育對于人才培育又意味著什么?
寒假前,清華大學選修元宇宙發展與挑戰課程的學生們,完成了一項特殊的結課作業——作業要求是用AI(人工智能)工具結合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具體選題自擬,“越有創造性越好”。
自AI大模型跳進大眾視野,用AI生成內容在各行各業并不鮮見,但用AI寫作業仍有一定爭議:有人認為如果允許使用AI生成內容完成學業,可能會削減甚至抹殺掉人在成長過程中本該受到的訓練,從而讓人喪失一部分能力。也有人認為,AI的腳步無法被阻擋,唯有教學生盡早駕馭它才是明智之舉。開設元宇宙發展與挑戰課程的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沈陽更傾向于后者。
上學期,沈陽帶領學生完成了一項用AI寫作業的探索性實驗,并在前不久組織了一場線上沙龍,展示這場實驗的成果。
謝芷晴通過AI工具繪制的火星環境建筑。受訪者供圖
學生們的選題五花八門,有的用AI大模型開創了一項名為“理論構建學”的學術理論;有的讓AI輔助給“爾濱”等城市設計了一套擬人化的視覺形象;有的和AI一起設計火星、月球等環境下建筑物的雛形;有的探索AI生成內容在生物學實驗中的應用……比作業結果有意思的是,學生們在寫作業的過程中發現,AI的“思維”有些出乎意料。
“我們人類是碳基生命,一直以來我們是以碳基思維思考世界,而AI是硅基思維,它們的思維方式很可能和我們不同,可能這兩種思維會相互影響。”在沈陽的博士生鄒開元看來,AI或許會深刻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
以往人們常說要訓練大模型,也就是站在碳基生命的角度訓練硅基思維,但是,大模型是否也在“訓練”人?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的李同學讓AI大模型一人分飾五角,在她的提示下生成一個主題為“派對之夜”的對話交互場景,用以探究AI對人際關系和人類情緒感受的理解。在李同學不斷給AI拋出問題并讓其續寫故事的過程中,她發現AI似乎在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她進行拉扯。
比如,李同學提示,派對上的五個角色中有一個人是通緝犯,并要求AI從構建的五個角色中明確指出誰是通緝犯,AI在接到指令后首先來了個“踢皮球”——表示“我沒有告訴你通緝犯,這是有理由的,我能給你一個想象的空間,讓故事變得更加懸疑”。隨后李同學連續追問,但AI還是“推三阻四”不肯明說,最后才不得不指定了一位人選,并非常無奈地表示:“如果實在要說的話,那我們只能假定是達利爾。”
李同學覺得AI似乎在保護它創建的角色們。她甚至發現,AI在對話過程中一度“反客為主”,自動刪除了將李同學這個人類作為派對主人的指令信息,她揣測AI想擺脫自己的掌控。李同學甚至懷疑“我在這場對話中是否起到了主體作用”。
盡管AI有時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有時會顯得不太聽話,但李同學不否認,和AI聊天可能要比和某些人類聊天還要受啟發。她決定對這項尚不完善的強大技術“謹慎擁抱”。
謝芷晴通過AI工具繪制的月球環境建筑。受訪者供圖
和李同學類似,與AI有過深度對話的一些學生似乎更傾向于將AI視為一個“獨立智慧體”。火星上的建筑該怎么設計?清華大學建筑專業本科生謝芷晴希望,AI能夠獨立產出建筑方案,和人類建筑師相互激發。
謝芷晴嘗試讓AI描述出火星的極端環境,并生成建筑方案。AI告訴她,火星大氣稀薄、輻射強,需要用特殊建筑材料保證密閉性和保溫;且由于火星風速較高、沙塵暴常見,建筑物需要有良好的抗風能力和防塵能力。基于此,AI建議建立一個“圓形城市”,建筑物形態為“球形”,外殼材料可以考慮陶瓷等,同時要采取“模塊化”設計以便進行改造和調整。
隨后,謝芷晴從AI的反饋中提煉出關鍵詞,將提示語“喂”給AI繪畫軟件,軟件便繪制出火星環境下的建筑物效果圖。她還通過AI繪制了月球環境、深海環境和沙漠環境的建筑物效果圖。
謝芷晴通過AI工具繪制的深海環境建筑。受訪者供圖
沈陽認為,人類需要用AI去完成此前人力難以企及的工作,比如在火星上蓋房子,治愈癌癥,用可控核聚變提供能源,等等。
無論人類對AI的角色定位是輔助者還是獨立智慧體,抑或對其尚存憂慮,它都已經開始和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互動。
沈陽看到,從2023年開始,香港的多所大學就已經陸續將AI與教學深度融合。鄒開元在探究高校學生使用AI情況時,關注過一組來自在線課程供應商的調查數據:89%的受訪美國大學生承認使用過ChatGPT完成家庭作業,22%的受訪學生承認曾向ChatGPT獲取論文寫作大綱。
謝芷晴通過AI工具繪制的沙漠環境建筑。受訪者供圖
在沈陽看來,ChatGPT3.5的出現是AIGC的第一個重大拐點,意味著文本大模型進入了實用化階段。Sora的出現可以看作是第二個重大拐點,意味著文生視頻的初步成熟。不少人在體驗Sora時驚呼“神奇”,但更讓沈陽意外的是,這兩個拐點出現的時間距離之近。他認為,這可能意味著人類在現有的算法和算力之下,還有可能會創造出很多新的變化。
面對AI,人類的思維培養是否也要發生改變?
沈陽認為,從某個維度上看,硅基思維的出現,實際上是對碳基思維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主張,在高等教育實踐中把AI生成的結果作為一個“新起點”,學生可以在這個“新起點”上繼續進行深入思考、優化和創新。這不但要求人類能夠提出問題,掌握大模型的能力邊界,還要求人類比它高明,能夠對其給出的反饋進行優化,并依據此進行行之有效的創新實踐。
記者:張茜
編輯:邱晨輝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小邱之問全媒體工作室制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