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華為的光環加持,賽力斯從一家默默無聞的企業蛻變為一個知名品牌,并且慢慢走向了盈利的邊界,發展狀態比很多新勢力車企更好。
撰文丨余
責編丨江
設計丨PinZwo
有了華為這個大IP背書,原本默默無聞的賽力斯深受市場關注。最近賽力斯的市場業績也是備受熱議,一方面是問界的銷量成績不斷攀新高,另一方面是賽力斯在4年時間里已經虧損上百億。
傍上華為的賽力斯贏來了關注度和流量,卻遲遲沒走出虧損泥潭。曾經賽力斯沒有跟華為合作之前還能混個溫飽,現在有了華為賦能卻一直虧損。在面臨巨大財務壓力的同時,賽力斯也不得不承受外界對其與華為合作模式的種種質疑。那么賽力斯與華為牽手,究竟有沒有撈到好處呢?
虧錢事小,賺流量事大?
造車是一門非常燒錢的生意,能實現盈利的車企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是處于虧損狀態,賽力斯也是其中之一,并且賽力斯與華為合作后,虧損額度也是不斷增大。2019年-2022年扣非凈利潤虧損分別為8.84億元、23.08億元、27.93億元和42.96億元,總虧損額度已經超百億元。在上個月底,賽力斯也發布了關于去年的預虧公告,去年賽力斯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虧損為21億元-27億元。
對于上一年虧損的原因,賽力斯表示是高端化智能電動汽車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投入較高,導致研發費用和人工成本增加,影響當期業績。此外去年前三季度銷售低迷,使得固定費用及相關費用較高,影響當期業績。后續為了提升去年四季度的銷量,加大市場促銷力度,及原材料成本居高等原因,影響了當期業績。
但是面對巨額虧損,賽力斯絲毫沒有打退堂鼓之意,甚至與華為的合作持續升級。而賽力斯與華為合作后,著實也撈到了好處。要知道,賽力斯是東風小康下屬的新能源子品牌,剛進入市場時知名度并不高,可以說是透明企業。直至華為的到來,并推出問界品牌后,賽力斯才進入多數人的視野。
借助華為的技術和品牌影響力,賽力斯的產品得以快速打入市場,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華為的強大研發實力和市場營銷能力,為賽力斯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平臺。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9月問界新M7上市后,就成功扭轉了賽力斯在去年上半年的銷量頹勢。去年AITO問界累計銷量為101631輛。其中,問界M7(參數丨圖片)銷量為67961輛,占了問界品牌總銷量的66.87%。
隨后,賽力斯又趁熱打鐵,陸續推出了問界M9車型。官方數據顯示,該車的大定數量已超4萬輛。或得益于問界新M7和問界M9的熱銷,在1月問界的銷量也得到大漲,達到了32973輛,反超理想汽車成為國內造車新勢力品牌月銷冠軍。
由此來看,賽力斯與華為合作就是一把雙刃劍。損失了大量錢財,但是賺足了知名度。或許這更有利于賽力斯長期發展,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賽力斯的巨額虧損還是因為在基建方面花了不少費用。
巨虧百億,背后發生什么?
賽力斯與華為合作期間,賽力斯主要負責整車產品的研發、智造、交付服務等整個生命周期用車體驗,需要承擔巨大的研發和市場營銷投入。華為則深度參與產品定義、整車開發和渠道銷售,給車輛賦予“靈魂”。或者可以籠統地說,賽力斯主要負責硬件設施的投入,華為主要在軟件層面賦能。
賽力斯在硬件方面的投入可以說是毫不吝嗇,例如大熱的問界M9,配備了DriveONE黃金電驅、車載光場屏技術、AR-HUD系統、xPixel智慧大燈、全液冷超充技術、途靈底盤等硬核配置,這少不了先進的硬件支撐。
又例如在工廠建設方面,2022年賽力斯對兩江工廠進行了升級,同一年又在重慶市沙坪壩區鳳凰鎮開啟了第二座智慧工廠的建設。而在去年也完成了賽力斯鳳凰鎮工廠的主體建設。
另外,生產制造問界M9的賽力斯的第三工廠也已經竣工,并且為了保證產品品質,賽力斯的工廠還添置了9000噸超大型一體化壓鑄機、DE-i超級電驅智能技術平臺等業內最頂尖的設備。
這一系列操作的投入都需要不少資金,這也是賽力斯與華為合作期間持續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一說的是,得益于問界車型的暢銷,賽力斯也即將實現盈利,從賽力斯公布財報可以看出企業的虧損額度正在收窄,并且在2023年第四季度,賽力斯歸母凈利潤預估區間為虧損4.06億元至盈利1.95億元。也就是說,賽力斯有望于第四季度盈利,若后續銷量能夠持續給力,賽力斯或將成為下一家開始盈利的車企,由此來看,賽力斯與華為合作并不虧,想必這也是賽力斯在虧損百億后依然有信心跟華為牽手的主要原因。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賽力斯高度依賴華為賦能,但是華為也不想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隨著華為在汽車圈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主流企業也開始與華為展開合作,包括奇瑞、江淮、北汽、長安等,而賽力斯也不再是華為唯一的合作伙伴。無疑,華為牽手的車企越多,意味著賽力斯不再獨享華為的技術與資源,這會進一步削弱了賽力斯在市場上的競爭力,畢竟賽力斯有的智能技術,其它車企也有,更何況與華為牽手的車企還是汽車市場的老牌勁旅,別人有技術、也有資金,更有條件跟華為進行資源交換。
在這樣的背景下,賽力斯也明白不能過度依賴華為,于是在去年3月份,賽力斯推出了新品牌藍電,并帶來首款車型藍電E5,售價區間為13.99萬元-15.19萬元。但是從市場反饋來看,藍電E5的表現并不理想,2023年累計銷量為8506輛。對此,賽力斯品牌影響力低、車輛沒有華為的智能技術背書等等都是重要因素。由此來看,賽力斯的市場競爭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財務數據來看,賽力斯的虧損無疑是巨大的,但是這不能否定賽力斯與華為合作的意義。有了華為的光環加持,賽力斯從一家默默無聞的企業蛻變為一個知名品牌,并且慢慢走向了盈利的邊界,發展狀態比很多新勢力車企更好。但是賽力斯獲得好成績后,其它車企也開始眼饞了,越來越多車企與華為合作,這對于賽力斯的發展很不利,從藍電品牌的市場成績可以看出,失去了華為,賽力斯的市場競爭力并不強。對于賽力斯來說,如何在華為的牽引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展道路,將是未來面臨的重要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