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大明會典》的記載,明朝自朱元璋開始,都有召開早朝的習慣,要求官員凌晨3點集結,凌晨5點入宮上朝。
不過,明朝的早朝不會每位皇帝都天天開,是由在位的皇帝決定幾天一開,比如明太祖、崇禎帝是有天天開的記載,但也有萬歷皇帝早期的三天開一次的記載。
早朝中,明朝的高級官員會和皇帝討論、商議大明江山運作的情況,以及做一些施政方針的決策。
由于討論事宜繁重,一般參與早會的人,參會時間很長,經常會直接拉滿到中午,所以上朝也是一件體力活。
俗話說,人都有三急,這是人之常情。長時間的參會,不可避免得會有官員出現內急的情況,那么這個時候,明朝官員會怎么辦?
主流的解決方式有2種,都對應著不同的結局。
第一種是憋著,靠毅力憋到朝會的結束。這種方式是屬于“自殘”的方式,雖然保全自己不在朝會失禮,維護好了自己的面子。
但是,長期憋著不但對自身的身體造成不好的風險,還增加了一個可能受罰的大風險,那就是——萬一沒憋住。
明英宗時期,當時的刑科給事中曾瑄,就沒有憋住,在殿前丹墀失禁。這一行為直接激怒明英宗,將其貶出京城,擔任福建連江縣主簿。連降數級的曾瑄,至此失去京官的大好前程。
第二種是請假,朝會請假雖然可能會給參會者不禮貌的感覺,但是它避免了進一步出洋相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在朝會的時候感覺身體不適而進行請假,也是符合明朝的朝會制度,是明朝官員的一種權力。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凡近侍御前,毋咳嗽吐唾,如有舊患齁喘一時病發者,許即退班。或一時眩暈及感疾不能侍立者,許同列官掖出。”
根據制度的安排,早朝中,有不適的狀態,但自己還可以正常行動者,是可以自己主動請假。假如自己已無法行動,喪失自主力,一旁同行官員可以攙扶其離場。
總之,假如你作為明朝的官員,在上朝的時候內急了,建議是主動提出休假,雖然可能引起同僚或者皇帝在情緒上的不高興。但是沒人會因此而處罰你,處罰沒有依據。
堅持熬著,雖然可能熬過去,就什么事也不會發生。但若出現沒熬住,那就是失禮的罪過,會有實質懲罰。
所以從風險角度出發,打報告請假是明朝官員在上朝時候,突發內急的明智之選。
同名微信公眾號【袁載譽讀大明】期待您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