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三角城農民起義,打五色旗
堅持五十多天后失敗,近千人被斬首
1865年(同治四年)8月時,榆中、靖遠等縣曾爆發了"香客"起義。香客首領丁建善,又名丁保柱,是榆中過店子人。
他在1851年(咸豐元年)就開始倡立教門,信奉"天生老母"、"皇極老祖"、"觀音老母"等神仙,專門設立香壇,草訂文牒,以燒香、敬神等活動團聚群眾,因而其徒眾號稱"香客"。
這些教徒一般頭戴金箍,發束兩髻,均以道士裝扮,寺內并且備有白蓮花帽、道衣和日月叉等器物。經過長期的串聯,在榆中、靖遠、中衛等地擁有徒眾數千人,以丁建善和陳忠孝兩人為頭領,榆中三角城的朝陽寺為其活動基地。丁建善等人讓工匠打造出許多刀槍械,并鑄成土炮四門,制作了旗幟。
1864年8月中旬,他們開始集結教徒,以所制五色旗幟各統所屬,先后在隘口、官道等處攔截官府的運輸車輛,俘獲押送的官兵,公開進行武裝斗爭,四方震動。
陜甘總督楊岳斌聞訊后,立即命令榆中、靖遠等縣文武官員鎮壓。但官逼民反,附近許多貧民紛紛入會,義軍聲勢更為壯大。
楊岳斌只得在9月13日親自督率兩營官兵,前來榆中鎮壓。起義的香客分散在各地,就地抗擊。丁建善與陳忠孝分別以過店子、三角城為據點,準備應戰。
官兵探知丁建善駐地后,由主力彭楚漢部直撲過店子,于14日黎明,分兩路圍攻。丁建善指揮義軍嚴密防守,沉著應戰,凡巷口要隘均派重兵把守,使官軍無隙可乘,只得調悍將李顯爵部手挽藤牌,拚死殺人。
丁建善見形勢危急,大吼一聲,手執長予,奮勇跳出,將李顯爵當場刺死。其它義軍戰士也奮勇爭先,往來沖殺,戰斗極至白熱化。后來,清軍利用優勢兵力沖入門巷宅院,向義軍戰士施放洋槍。丁建善不幸中彈犧牲,其它戰士陣亡100余人,有20多人被捕,其余四散而潰,所存軍械及文牒、旗幟等物,均被官兵所獲。
清軍在攻破過店子后,又調頭全力圍剿當時尚在堅持戰斗的三角城、糜子灘一帶的起義軍。起義軍首領陳忠孝率眾抗擊,終因寡不敵眾,群眾相繼潰散,陳忠孝率領剩下的200余人從糜子灘退往黃草梁。
官兵緊追不舍,并以馬隊400騎將其包圍。雙方短兵相接,血戰一場。陳忠孝和200余起義者全部被清軍殘酷殺害,無一幸免。其所剩戰馬10匹、騾驢15頭,均被清兵搶走。
轟動一時的榆中,靖遠的香客起義,經過10多天的浴血奮戰,終于慘遭失敗。甘肅人民一向具有不畏強暴、敢于反抗的優秀傳統,在多次失敗后,他們并沒有灰心,經過一段時間的力量積蓄,會黨群眾又重新揭竿而起。(摘自榆中縣志、甘肅歷史、榆中史話等史料)
蘭州近郊的榆中縣,明清以來,為蘭州東出關中的要道,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秦漢時期,這里因榆樹眾多而得名。因為是地處榆樹林之中,故而得名榆中。
所謂榆林,是古代一種防御方式。古人用樹榆為塞的辦法來建設一條防御線。也就是說利用榆樹韌性,同時配合土石關隘,建立起諸多關塞。榆林就是指這些關塞之間榆樹林。榆中在古代最早是一個地域名詞,這在古代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類似的地域名詞還有關中、漢中、蜀中、黔中、閩中。在戰國時期,趙國境內就有一個榆中。
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或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長達萬里。秦人所說的臨洮,就是今天甘肅岷縣。秦長城沿洮河、黃河一線蜿蜒而行。臨洮長城,在秦始皇登基不久就開始修筑了。因而,秦長城西端,首縣為榆中,司馬遷才說:榆中并河以東。
先有榆中,后有蘭州。蘭州市的建城歷史應該從秦始皇三十三年開始,至今,蘭州市已經有2200多年的歷史了。《蘭州市情·歷史地理論證會總結報告》顯示:“榆中縣是秦縣,始設于秦始皇三十三年;榆中縣故城在今蘭州東崗鎮一帶”。
現在的榆中縣。榆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西靠七里河、城關區,東鄰定西市安定區,西南與臨洮縣交界,北隔黃河與皋蘭、白銀市平川區相望,東北和靖遠縣、會寧縣接壤,面積為3301平方公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