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今天在頭版刊發署名鐘才文的專論——《認清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潛能》,稱中國經濟發展至少有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內部經濟可循環在內的四個方面的巨大優勢和潛能。
文章開頭提到,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困難,“越是在困難時,越要認清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優勢,堅定信心,釋放其中蘊含的巨大潛能”。
關于四個方面的巨大優勢和潛能,文章首先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制度,既是中國經濟制度的最大特色,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文章指出,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長期執政,目光高遠,能夠不為眼前利益所干擾,善于審時度勢,化危為機,還能夠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有效防范和處置重大風險,抵御外部環境帶來的各種壓力挑戰。
對于第二方面的優勢與潛能,文章稱是“我國具有內部經濟可循環的優勢,可依靠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持續帶動經濟增長”。文章分析,一方面,中國產業體系完備,具有強大的供給能力;另一方面,與強大的供給能力相匹配,中國有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這一優勢為我國通過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居民消費來持續帶動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條件。”
在文章作者看來,其余兩方面的優勢與潛能分別是:中國具有要素資源集聚優勢,可通過生產力布局的調整創造人口和產業集聚,發揮創新集聚效應;中國具有人力資本存量優勢,可與自身國情結合,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產生巨大收益。
文章最后寫道,“有了上述四個方面的巨大優勢和潛力,加上中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中國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以及中國產品的強勁競爭力,相信中國經濟的前景將更加光明。”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報》在2020年7月曾發文評論稱“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該文表示,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各環節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良性循環,“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人民日報》彼時也說,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更可持續的發展。“同時,擴大內需和擴大開放并不矛盾,國內循環越順暢,越有利于構建開放新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