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又是一年清明時,春風拂面,萬物復蘇。還有二十多天,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jié)了,許多外地的游子,不管多遠都會在這天趕回老家,參加這個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人們會在清明那天,帶上祭品,前往先人的墓地,進行掃墓祭祀活動。
說到這里,也不難看出,其實清明節(jié)也是一個家人團聚的日子。人們會在這個時候,回到家鄉(xiāng),與家人一起祭祖掃墓,同時也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然而,在一些民間的傳統(tǒng)觀念中,卻流傳著“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回娘家掃墓”的說法。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這背后的原因,基本上就這兩點:
第一、“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傳統(tǒng)的父權社會中,女性出嫁后就屬于夫家,不再是娘家的一員。因此,她們不應該參與娘家的祭祀活動,民間認為這樣也會影響夫家的運勢。說的直白點,就是結(jié)婚了,就是“外人”了。
第二、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是:“女兒掃墓會分掉娘家兄弟的福分”,其實這種說法一聽就知道,帶有明顯的重男輕女的色彩,自古以來的觀念就是認為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沒有資格分享娘家的福氣。畢竟血緣宗親關系中,男丁才是延續(xù)香火的正統(tǒng)傳人。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里只剩女兒,沒人掃墓怎么辦?
近年來,隨著社會觀念的轉(zhuǎn)變和生活壓力的增加,許多家庭選擇只生一個,最多家中有兩個孩子,甚至有的想開了,只生一個女兒的也比比皆是。
因為,養(yǎng)育一個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尤其是在教育方面。隨著教育成本的不斷上升,許多家庭難以負擔兩個或更多孩子的教育費用。
此外,孩子的成長也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對于工作繁忙的父母來說,照顧一個孩子已經(jīng)力不從心,更別提兩個或更多孩子了。
還是上面的問題,如果只有一個或兩個女兒,沒有兒子,那豈不是沒有人掃墓?
其實,從文化的本源來看,祭祀祖先的根本用意是孝順和懷念。無論男女,只要懷著一顆虔誠的心,都應當可以承擔起這個責任。現(xiàn)代社會,更不應該拘泥于性別歧視的“老規(guī)矩”,而是以更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這件事情。
當然,也要尊重那些仍然持守傳統(tǒng)觀念的人。對于他們來說,女兒回娘家掃墓可能會被認為一種"分家"、"攬福"的行為。雖然嫁出去的可能沒這個想法,但是有一點要清楚,誰在娘家當家做主,就要尊重誰的想法,這也是為了家庭和諧考慮。
但是對于那些有顧慮的人,還是要尊重。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有民俗專家就給出了3點建議,能夠很好的在清明掃墓時,避免發(fā)生誤會。
第一,在祭拜祖先時不要碰香,不要在香爐里插香,只需誠心合掌祈禱就好,這樣就不會被誤會分掉娘家兄弟的福分了。最重要的是,保持誠心敬意,表達對祖先的追思。
第二,如果實在想回娘家祭祀先人,但是,娘家人又特別傳統(tǒng),認死理。也可以把自己的供品寄給娘家的兄弟姐妹,請他們代為祭掃,這種做法被稱為"寄禮",既表達了孝心,也不會引起娘家兄弟的反感。
第三,如果娘家就只有女兒沒有兒子,那自然就沒這個難題了。女兒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去祭祖,不必有所顧慮。
當然,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娘家人之間多溝通,互相體諒。男女平等、男女同權已經(jīng)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兒子與女兒,理應在祭掃上享有同等地位,也應互相尊重。
從人生的層面看,女兒離鄉(xiāng)在外,能夠懷著一顆熾熱之心回到娘家,緬懷先人,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好事,更不應該被嚴格約束。重要的不是刻板的形式,而是濃濃的孝心。
老人常講:“百善孝為先”,人活一世,不忘本心,這不就是最高的善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