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銅樂鐘的起源
青銅樂鐘的源頭可能是陶、竹、木、銅質(zhì)的鈴或鐘,但竹、木質(zhì)易朽,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有陶鈴、陶鐘、銅鈴。
鈴是一種有舌懸鳴搖奏樂器,陶鈴年代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早中期,內(nèi)蒙古清水河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鈴,約為4000B.C.。
最早的陶鐘出土于河南陜縣廟底溝遺址仰韶文化層,屬廟底溝類型遺物(約3900B.C.),細泥紅陶器,上有圓柱形甬狀物,通高9.3厘米,比陶鈴大很多,即可持鳴亦可懸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鐘。
山西襄汾縣的陶寺遺址,時間跨度為2300B.C.~1800B.C.,是帝堯之都,出土了7件陶鈴。
銅鈴最早的為陶寺遺址晚期小墓出土的銅鈴,紅銅器,出土于墓主人左側(cè)股骨和恥骨之間,人骨c14測定為2085B.C.±130年,這是我國第一件金屬樂器,也是最早明確使用復合范鑄造的銅器。
銅鈴與陶寺出土的中國最早的石磬,標志著我國“金石之聲”時代的來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陜西偃師二里頭遺址是夏晚期的都城,銅鈴出土于高等級的貴族墓葬,與綠松石鑲嵌器配合,成為身份等級的代表。
進入殷商之后,銅鈴主要做車馬器。
二、商代的編鐃náo
商代的青銅樂鐘只有三種:編鐃、大鐃和镈鐘,北方流行編鐃,大鐃和镈鐘皆出土于南方。
“鐃náo”作為樂器名,始見于《周禮》,說“以金鐃止鼓。”漢代鄭玄作注:“鐃如鈴,無舌,有秉,執(zhí)而鳴之,以止擊鼓。”鐃的形狀似鈴,但無舌而有中空的柄,是手持敲擊的樂器,用途是退軍時敲擊以止鼓,以示退卻。
現(xiàn)代學者一般把商后期與西周早期的一種無舌、口朝上、擊奏、持chí(植)鳴的青銅樂鐘稱為鐃,鐃無自名。
有學者認為:“商”字就是編鐃植于底座之形,編鐃是殷商的禮樂重器,也成為商人的高度文明傲視群雄的見證,商人有足夠的理由以此自豪。
科學發(fā)掘墓葬出土的商代編鐃16例,共51件,是研究的可靠資料,最多的情況是三件成編,大小相次,音高成列,是殷商編鐃的常制。
編鐃通高一般在10~25厘米之間。
墟婦好墓是唯一一個出土了5件鐃的,但其中三件成編列,另兩件有銘文“亞弜jiàng”的,與三件組不是同時鑄造的。
商后期,編鐃向東南方擴散,南方發(fā)展出獨具特色的大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