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秦漢兩代宮廷建筑的分布特征,主要有秦都咸陽、長安兩個,均位于關中平原;第二種是洛陽,位于關東的洛陽盆地,秦始皇以一己之力,一統天下,氣吞山河,包羅萬象。所以,這個時代的宮廷園林,其特征也是非常鮮明的,它們都體現了宏偉壯麗、莊嚴肅穆、中正平和的特點。
秦宮唐闕應由在,金水天門韻長流
一座座宮殿、高臺、樓閣、復道被建造起來,其規模驚人,其數量之多,令人眼花繚亂,然而,這看似胡亂建造的宮殿,復道,卻是凝聚了遠古先民的智慧,更是充滿了敬天,以天治地的理念。
漢代沿襲了秦朝的傳統,很多宮苑都是在秦朝以前的宮廷建筑的基礎上,加以修繕和改建的。此外,“斗城”這座長安城也是象形國都的代表。
所以,總的說來,漢、秦兩個王朝,其宮苑的布局與特點,均有“法天地”之意,而兩個王朝所處的關中平原,則使“法天地”之意,在宮苑的布局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漢光武帝于洛陽建都后,立即在洛陽城的南郊修建了一座大型的建筑群。洛陽城南郊外的禮儀建筑,既表明了秦漢時期,華麗的宮闕與華麗的林苑,已不是宮苑的主要營建形式,也表明了漢朝宮廷"禮樂"觀念的正式形成。
《史記》記載:“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則宜春、阿房皆秦苑故地也。”
咸陽成為秦的首都,始于秦孝公時代。自從商鞅變法后,秦國國力日盛,向東擴張,與其他六國爭奪霸權,故都櫟陽已無法滿足秦國的野心。于是,咸陽就成了秦國“新都”。
秦在遷都咸陽后,咸陽城不斷擴建,而咸陽城內的宮殿也在不斷地增加。遷都咸陽后即利用渭水的便利之處,從西邊運來建造宮殿的木材。
并且在秦惠文王時期,已開始在渭南營造阿房宮。咸陽宮的建立始于秦昭王時代。咸陽宮在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前和一統六國之后,仍然具有很強的功能。
按照《三輔黃圖》中的說法,咸陽宮應該是修建在北陵附近,地勢比較高比較平坦,所謂“紫薇宮,如天子之居”,就是指咸陽宮就是“紫薇宮”,渭水流經秦都咸陽,象征著銀河從帝王宮中穿過,流經渭水南邊的橫橋,象征著天上的牽牛。
不過,關于北陵在哪里,并沒有說得太清楚。關于“咸陽宮”的確切地點,學界一直存在著不同意見。通過對秦都咸陽一號王宮的研究,認為其位置應在咸陽市窯店牛羊村的北原區。
它長60米,寬45米。大殿的地基有五米深,高出地面六米。大殿呈四邊形,東西長13.4米,南北寬12米,總占地160.8平米。正殿中央有一根直徑64公分的圓柱形圓柱,分七間,主殿有南北兩道門。
從建筑形式上判斷,咸陽宮并非其主體建筑。秦都咸陽第三宮在第一宮的西南方,與第一宮相連。殿基東西長一百一十七米,南北六十米,占地七百二十平方米。
二、九門立闕聽鷹訴,十壁合檐數帝生
三號殿和一號殿屬于同一時期,屬于咸陽宮中的一類殿宇。咸陽宮的確切地點,根據《三輔舊事》,可以推斷出,秦建興樂宮于渭南,建咸陽宮于渭北,秦昭王欲在兩宮間筑橫橋。
橫橋跨渭水北通咸陽宮,南通興樂宮,即橫橋的北面不遠處即是咸陽宮的所在之處,所以可以通過確定橫橋的位置,可以來間接推測出咸陽宮所在的位置。經劉慶柱先生考證,橫橋即秦之渭橋,因橋對漢城橫門而得名。劉慶柱先生又考證棘門為秦咸陽城宮城的宮門之一,應在今牛羊村與紀家道之間。
而棘門又在橫門的北面,因此,棘門遺址即是咸陽宮所在的位置。又根據考古勘探出此處墻基確有一南門,而棘門遺址又在南門附近處,如此看來,南門即是秦咸陽宮的南宮門的可能性極大,咸陽宮具體所在的方位也極有可能就在此處。
在咸陽宮遺址不遠處的以東地區,還發現了六國宮殿遺址。關于六國宮殿對于北坂的具體位置,學術界已有討論。
我個人比較認同王丕忠先生的觀點,即六國宮室在長陵北怡魏村這一帶。因為秦始皇用復道將六國宮殿連成一體,而此處又可以證明是六國宮室中齊國宮室所在的位置,因此,六國其他宮室也應離其不遠。
《說文解字》記載:“苑,所以養禽獸也;囿,苑有垣也。”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到,其中既有蘭池、蘭池宮又有蘭池坡,三者之間必然有一定的聯系。我個人推測始皇帝引渭水而筑成蘭池,并在此附近建蘭池宮,后西漢也沿用蘭池,時間久了人們便將此地稱為蘭池坡。
經考古挖掘發現成國故渠在今楊家灣一帶,有明顯的遺留痕跡,所以說蘭池宮應在今楊家灣。上述材料可知信宮后更名為極廟,按《三輔黃圖》釋文的說法即是“秦始皇采用鄒衍的陰陽五行之說,將天上的星座與地上的君臣相對應,天極即北極星也是帝星。”
象征人間的最高尊崇的地位。考慮到此時正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的第一年,此舉無疑是向天下人昭示四海歸一,唯我獨尊。“信宮”東向直達驪山與秦始皇個人的求道升仙的思想,密不可分,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做法或許能看出一些端倪。
秦始皇死后,極廟更名為始皇廟也為秦之祖廟,始皇廟與驪山墓以甬道相連,足以顯示出秦始皇對死后之事的信奉與看重,因此,“信宮”對秦始皇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信宮的具體所在位置,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學術界也各有猜測。
三、 紫薇堂殿神工駐,雨打風吹勢未休
王仲殊先生認為,漢代長安城的北宮應是在秦極廟所在之地,長安城的北殿,在未央殿堂之北,歸殿堂之東。從考古發掘來看,此處乃是今天西安市北郊南徐寨、北徐寨一帶。何清谷先生認為若依據《呂氏春秋》來看,再結合信宮在整個咸陽宮殿所處的方位來看,這種推測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由此可知,甘泉宮即咸陽南宮。后世文獻對甘泉宮也有記載。后人之所以將桂宮也稱為甘泉宮,很有可能是因為秦咸陽的甘泉宮即是漢長安的桂宮。漢長安城鬼王宮的考古發掘證實了這一點,在鬼王宮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一批數量可觀的青磚,并對其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史記集解》記載:“表云咸陽南宮也。”
西安相家巷遺址出土的大量秦代封泥,也從側面印證了《史記集解》中所記載的甘泉宮即南宮。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苑和囿的解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秦既有馴養禽獸、供貴族游獵的皇家禁苑——上林苑,又有被墻垣圍起來供國家飼養公馬牛的囿。秦代上林苑出現的時間,學術界普遍認為最晚不晚于秦惠王,也有人大膽猜測,上林苑就是秦昭襄王時“五苑”之一。
關中地區在秦漢時代,是一個溫潤的氣候,它的溫度高于今天的年平均溫度100度。該地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又有渭水及諸多支流,且南臨終南山,東臨驪山,無怪秦漢都曾在此建過“上林苑”,而“上林苑”到底在哪里,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
目前,學界普遍將上林苑的地域界定為:北至渭河,南至鎬京,西達灃水,東至近西安市的勞園。其他學者也紛紛發表意見。總的來說,就是從阿房宮開始,向四面八方蔓延開來。所以,阿房宮對于整個上林苑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結語
秦在各郡縣同樣設有苑囿,即用墻垣圍起來供公家喂養公馬牛的地方。在出土的的秦代封泥里,發現了“上林丞印”、“上林郎池”、“池印”等封泥。對了解秦上林苑有哪些機構和官吏等有極大的幫助。同樣,秦簡等相關出土文獻,對了解分布于秦代各郡縣的苑囿同樣莫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雍錄》
《史記》
《水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