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美原名曾昭泰,1914年3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興國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1930年4月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軍到興國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16歲的曾美和伙伴們也早早趕到縣城。
當曾美看見紅軍戰士威武的軍裝和八角帽上的紅五星,立刻便被吸引住了,再聽到紅軍戰士們齊聲高唱當兵就要當紅軍,曾美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場報名參加了紅軍,成了紅四軍特務營2連2排6班的戰士,從此開始了他戎馬倥傯的一生。
曾美是革命隊伍中的紅小鬼,作戰非常勇敢,組織為了培養他,先后安排他進入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紅軍公略步兵學校學習。
1932年11月,曾美加入中國共產黨。
自1930年11月至1933年3月,中央蘇區紅軍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圍剿。
1934年4月,曾美被派往中央紅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任參謀。
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局勢越來越危急,1934年10月16日,曾美隨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梅坑村出發,開始了軍事轉移——兩萬五千里長征
1930年4月,紅四軍來到曾美的家鄉江西省興國縣領導、發動群眾鬧革命;6月,16歲的曾美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2年11月,曾美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進入測圖班學習。
1934年,曾美被派往中央紅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任參謀。
1934年10月,反圍剿失敗后,20歲的曾美隨著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的長征。
在長征途中,曾美一直在紅軍總部任參謀,周恩來主管軍事,所以是他的直接領導,曾美負責整理軍情匯報給擔任副主席的周恩來。
周恩來干革命非常刻苦,夜里也不休息,給曾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周恩來的影響和培養下,曾美的能力快速提升。
曾美想把原名“曾昭泰”改成“曾美德”,周恩來卻感覺不太好。周恩來對曾美說:你名字里多個字啊,干脆把“德”字去了,就叫曾美。
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1月10日,周恩來找來中央紅軍總司令部作戰科參謀曾美:城中心有一所大宅院,你先去偵查一下。
曾美接受任務后挎上槍迅速找到了那所大宅院,那是一座二層樓,墻磚是灰色的,二層上有帶頂篷的陽臺大門正對著遵義主要街道,一個看門人告訴他這是柏輝章的公館,此時柏輝章正奉蔣介石之命在外攔截紅軍。
曾美經過偵查認為這是理想的軍部駐地,回去后立即向周恩來作了匯報。周恩來隨即命令彭雪楓把作戰科搬進這所公館,將樓下作為作戰室,作戰參謀就在作戰室工作,分住作戰室南側的房間。
這所公館成了紅軍的總司令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隨后都陸續住了進來。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各軍團領導來到遵義城,就在這所公館的樓上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
這次會議糾正了博古和軍事顧問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遵義會議紀念館至今保留著遵義會議的人員名冊,曾美是當時8個作戰參謀之一,除他外還有孔石泉、黃鵠顯、王輝、呂黎平、羅舜初等人。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當月曾美從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畢業,分配到八路軍總司令部特務團,在政治處任組織干事。
9月,他隨總部從云陽鎮出發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開赴華北抗日前線。
太原失守后,毛澤東根據形勢變化發出深入敵后,發動和武裝群眾,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的指示。
黨中央決定由聶榮臻率115師一部及總部特務團留在五臺山一帶開辟抗日根據地。根據組織安排,曾美到山西省五臺縣創建革命抗日根據地,他積極運用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內組織了百余人的游擊2連,為開辟壯大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1939年7月,曾美調到晉察冀軍區2分區19團任副政治委員。
1940年3月11日,19團到王城地區阻擊五臺城日偽軍,19團1營剛登上王城后山便和敵人遭遇發生激戰,敵人企圖奪路逃走,攻勢很猛;曾美正率2營跟進,聽到前面打響了忙登高觀察,發現敵援兵正在迂回,便指揮2營搶占左側高地將這股敵人堵住,敵我雙方突然遭遇打成了膠著狀態,從清晨一直打到黃昏。
19團未能將敵人的氣焰打下去,眼看戰士們的彈藥即將打盡,團長決定撤出戰斗,在組織后撤時團長被敵人機槍擊中身負重傷,團長躺在擔架上命令曾美接替指揮。
曾美回到指揮位置發現敵人也正手忙腳亂地后撤,立即命令部隊上刺刀,全團居高臨下向敵人發起沖鋒,敵人突然發現八路軍猛沖過來措手不及,除少數日軍在頑抗,偽軍大部掉頭逃跑,敵軍全線崩潰。
曾美指揮部隊乘勝追擊,大獲全勝。
這一仗,19團在戰斗不利的情況下反敗為勝殲敵二百多名,繳獲了一批軍用物資,受到軍分區表彰;曾美也在這一仗中打出了威名。
1940年7月,因革命形勢需要2分區組建崞(縣)代(縣)(五)臺支隊,曾美被任命為支隊長兼政委,他領導該支隊積極開展游擊戰爭;8月,百團大戰打響。曾美率領崞代臺支隊發動破襲戰役,使敵人的交通、通訊陷于癱瘓狀態,他們還捕捉戰機消滅小股敵人,逼退了數個日軍據點。
1941年10月至1944年5月曾美任2分區4區隊區隊長,獨立指揮該區隊與敵人周旋,開辟了抗日根據地的新局面。
1943年6月,曾美帶著游擊隊員在晚上趁著日軍的疏忽一舉端掉了日寇一處大據點,大獲全勝。
日本鬼子作戰有個特點,如果他們在上一次戰斗中吃了虧,一定會挾私報復,要么報復村里的老百姓要么報復八路軍他們,進行掃蕩。
就在我抗戰軍民正在慶祝勝利的時候,日軍龜田隊長聞訊帶著一隊30多個日本士兵,在一個漢奸的帶領下闖進了曾美部駐扎的村子。龜田以為他們這次的行動不會被人發覺,因為他推測這時候村里的人應該在慶祝,不會注意到他們這群日本士兵。
放哨的游擊隊員發現這股日軍后立馬通知曾美他們,曾美立即帶著戰友們將龜田他們團團圍住:決不能放走一個鬼子!
經過激戰,曾美他們消滅了十幾個日寇。剩下的15名日本士兵眼看不妙拔腿就跑。
曾美下令:今天要把這幫日本鬼子一網打盡,一個都不能留!
這伙日本鬼子跑來跑去終于看到一個土窯洞,他們立刻鉆進去,在里面躲著和曾美等戰士們交火。日軍人數雖少,但是卻有兩挺機槍和十幾支槍,加上有利的防守位置易守難攻。
曾美觀察地形之后知道如果我軍強攻的話,勢必要付出很大代價,但是如果就這樣耗著日軍的援兵很快就會到達。于是派人與鬼子溝通,勸鬼子繳械投降,并向他們傳達八路軍對俘虜的優待政策,但最終日軍還是不為所動負隅頑抗。
作為指揮官的曾美與縣委干部商量一番,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便做出了一個決定:把窯洞封住活埋日軍。
村中聞訊而來的村民都帶著自己家中的工具激動地趕到這里,想親自參與掩埋萬惡的日軍,為失去的家人報仇。村民們有的爬到了窯洞之上,有的在窯洞外圍,在眾人的幫助之下窯洞很快被封住,不久窯洞里邊也沒有了動靜。
期間一名日軍翻譯和兩個偽軍從洞口跑出來投降,剩下的15個拒絕投降負隅頑抗的日本鬼子被悶死在土窯洞里面。鄉親們感到大快人心,這次的戰斗被記錄進《原平縣志》里面。
這次活埋行動并不符合正規的戰俘待遇,但在那個特定的背景下,曾美的決定被認為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隊伍和當地居民,是一次正確的決定。
1944年5月,曾美入中央晉察冀分局黨校學習;10月被任命為冀晉軍區2分區司令員,率部收復孟縣、西煙據點,參加正太線戰役。
1945年8月份,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后,曾美作為晉冀軍區的2分區司令員接受日寇的投降。
1947年11月6日,解放石家莊戰役打響;曾美時任晉察冀軍區第1縱隊第1旅旅長。接到的任務是在總攻石家莊前,拿下位于石家莊西北角的大郭村機場,并以此為突破口進入石家莊。
大郭村機場是當時石家莊守敵唯一的空中通道和增援命脈,因此敵人設防異常堅固。
11月7日拂曉突破機場后,曾美帶領著獨立第1旅進入石家莊。
大郭村機場的一舉攻克切斷了國民黨守敵最后的空中退路,為解放石家莊作出了重大貢獻,曾美被晉察冀野戰軍授予首功嘉獎。
1948年8月,曾美任67軍參謀長。
1949年2月,按照全軍統一編制序列,獨立第1旅改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6軍步兵第196師。
在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上,由曾美任首任師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6軍步兵第196師是開國大典中唯一的整編步兵師。
1955年抗美援朝的硝煙剛剛散去,毛澤東考慮要組建一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部隊,由曾美擔任首任師長的196師被選中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迎外部隊,成為年輕的人民共和國展現國威軍威的一個“窗口”。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196師】
晉察冀軍區下轄四個二級軍區:
冀晉軍區:司令員趙爾陸,政委王平;
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政委劉道生;
冀中軍區: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林鐵;
冀東軍區:司令員肖克,政委程子華。
冀晉軍區轄區在河北省保定、石家莊;山西省太原、大同、陽高之間。下轄4個軍分區:
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曾美,政委張連奎;
第三軍分區司令員李湘,政委黃文明;
第四軍分區司令員馬龍,政委丁萊夫;
第五軍分區司令員陳仿仁,政治委員馬天水。
抗日戰爭勝利后,晉察冀軍區組建了兩支機動野戰部隊,分別為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第一野戰軍及蕭克任司令員、羅瑞卿任政委的第二野戰軍。
其中晉察冀軍區第一野戰軍共轄冀晉(陳正湘)縱隊、冀察(郭天民)縱隊、冀察(劉道生)縱隊、冀中(楊成武)縱隊等共四個縱隊;
第二野戰軍轄晉冀魯豫第一(楊得志)縱隊、熱遼(黃永勝)縱隊、冀東(詹才芳)縱隊、冀晉(趙爾陸)縱隊、冀中(黃壽發)縱隊。
1946年3月,晉察冀軍區對部隊進行第一次精簡整編,野戰部隊整編為4個縱隊11個旅和一個教導旅,直接歸晉察冀軍區領導。
四個野戰縱隊是:楊得志蘇振華的第1縱隊(原晉冀魯豫第1縱隊改編);冀察縱隊(原郭天民縱隊和劉道生縱隊合編);冀中縱隊(原楊成武縱隊和黃壽發縱隊合編);冀晉縱隊(原趙爾陸縱隊和陳正湘縱隊合編)。
教導旅由軍區教導師與冀晉縱隊第1旅第1、2團合編;旅長李湘,政委張明河。
1946年6月,解放戰爭全面爆發。晉察冀軍區恢復野戰軍指揮機構:司令員蕭克;政治委員羅瑞卿;參謀長耿飚。下轄:
第1縱隊司令員楊得志;政委蘇振華;副司令員曾思玉,副政委張國華,參謀長盧紹武;1945年11月北上赴東北,被留在了冀熱遼軍區、后編入晉察冀野戰軍;1946年12月15日由河北曲陽南下歸建晉冀魯豫野戰軍。下轄:第1旅旅長楊俊生,政治委員鄧存倫;第2旅旅長尹先炳,政委戴潤生;第3旅旅長李東潮,政治委員陳云開。
第2縱隊(1946年6月由冀察縱隊改編)司令員兼政委郭天民,韓偉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向仲華任政治部主任。1947年1月楊得志調任司令員,政委李志民。下轄:第4旅旅長肖應棠政委龍道權;第5旅旅長馬龍,政委李水清;第6旅旅長盛治華,政委鐘華農,
第3縱隊(1946年6月由冀中縱隊改編)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志民,副司令員文年生,政治部主任譚冠三。下轄:第7旅旅長周彪,政委漆遠渥;第8旅旅長易耀彩政委王道邦。
第4縱隊(1946年6月由冀晉縱隊改編)司令員陳正湘,政委胡耀邦,副司令員曾思玉,參謀長唐子安,政治部主任李昌。下轄:第10旅旅長邱蔚,政委傅崇碧;第11旅旅長陳仿仁,政委黃文明。
1946年8月,在山西五臺縣東治鎮以晉察冀軍區冀晉(趙爾陸)縱隊第2 旅第6團和冀晉軍區第2軍分區獨立第1團為基礎組建冀晉軍區獨立第1旅;旅長曾美,政委金行生;下轄第1、2團。
1947年5月,冀晉軍區第2軍分區獨立2團改稱獨立第1旅第3團。
1947年8月,獨立1旅編入冀晉兵團。
1947年11月,晉察冀軍區對所轄部隊進行整編,冀晉軍區與察哈爾軍區合并為北岳軍區。
晉察冀第1縱隊(也稱北岳縱隊,司令員唐延杰,政委王平,副司令員肖文玖任,參謀長張開荊、政治部主任張連奎)以冀晉軍區獨立第1旅(旅長曾美,政委丁萊夫)、冀晉軍區獨立第2旅(旅長成少甫,政委鐘炳昌)和察哈爾軍區獨立第4旅(旅長馬輝,黃連秋)在河北獲鹿縣組建而成;上述3個旅分別改編為第1旅、第2旅、第3旅。該縱隊歸北岳軍區建制。
1948年5月,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合并成立華北軍區,晉察冀軍區第1縱隊改稱華北軍區第1縱隊,仍隸屬于北岳軍區;8月,華北軍區成立第3兵團,華北軍區第1縱隊被調入第3兵團建制。縱隊司令員唐廷杰,政委曠伏兆;參謀長張開荊,政治部主任張連奎。
1949年2月,華北軍區第1縱隊在河北順義縣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6軍,軍長蕭新槐,政委王紫峰;所轄第1、第2、第3旅依次改稱第196、第197、第198師。
第196師師長曾美,政委丁萊夫;所轄第1/2/3團依次改稱第586/587/588團。
586團前身是1939年7月以晉察冀軍區2分區5大隊和6大隊大部合編組建的第19團。1945年9月改為冀晉(趙爾陸)縱隊2旅6團;1946年8月編入冀晉軍區獨立1旅為第1團;這個團3連為八路軍總部特務團11連的一個排擴編而成。該團是晉察冀軍區的主力團之一,曾在百團大戰中因戰績突出被軍區授予“勢如破竹十九團”稱號,是66軍第一主力團。
587團前身是冀晉軍區2分區獨立1團,組建于1945年12月,基礎是2分區43團2營和河北區隊、河南區隊各一個中隊;1946年8月,編入冀晉軍區獨立1旅為第2團。該團各連大都是抗戰時期的縣大隊、區小隊逐步發展起來的,具有豐富的游擊戰經驗。1955年后,主要由該團承擔迎外表演任務。
588團前身是1945年10月以冀晉軍區2分區43團一部為基礎組建的獨立2團,1946年9月,改為警備3團;1947年8月,編入冀晉軍區獨立1旅為第3團。588團各連也多是抗戰時期的游擊隊、縣大隊、區小隊整編過來的。
1950年10月25日,196師作為66軍的先頭師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在第一、二次戰役中,整個66軍并沒有出色的表現,進入12月份后,朝鮮半島最寒冷的季節到來了。
根據志司和66軍部署,第三次戰役196師由龍沼洞至石龍山地段向三八線敵軍陣地突破,穿插至官廳里,首先殲滅南朝鮮軍第2師32團,爾后向愛奇洞、中澗村進攻,配合友軍再殲滅南朝鮮軍31、36團。
師長晨光和政委范富山認真研究了敵情,因敵防區地形復雜,工事隱蔽而分散,66軍首長果斷決定,舍棄炮火準備,各師采用“夜摸”戰術,突破后大膽穿插、分割、包圍。
1950年12月31日19時,早已悄悄“摸”到三八線敵軍陣地前沿的196師各突擊部隊突然發起了沖擊,頓時打得敵人措手不及。
1951年元旦6時,587團向加林西北高地和748.7高地以西進攻,消滅了從龍沼洞潰散之敵百余人。在接下來的兩天內,587團多次攔截、搜剿了由我197師進攻正面的鷹峰潰退下來的敵31團殘部。至1月3日,587團共斃俘敵806人,自身傷亡94人,圓滿完成了作戰任務。
588團的目標是殲滅敵32團團部、炮兵群。31日晚該團突破敵石龍山陣地后,向預定目標發展進攻。
586團攻擊的是三八線上最高的制高點華岳山,該山由敵1個營駐守,通往主峰的唯一路線在中峰山方向,586團以2營為尖刀營,4連6班為尖刀班,在31日19時,以夜摸戰術,在冰天雪地里肅靜而奮力地運動,抵近敵前哨陣地,劈開兩道鐵絲網,勇猛地向敵人地堡攻擊。6班連克敵11處火力點后,2排主力沖上中峰山,與阻擊之敵短兵相接,展開肉搏,殲敵30余名,打開了華岳山的大門。
4連繼續向主峰攀登,遭敵機槍攔阻,3挺機槍居高臨下地射擊,將4連壓制在沒有回旋余地的崖頭,緊要關頭1排3班侯伯鎖、朱丙功、李子玉三勇士避開正面,繞到一側攀登上山頂,以突然動作,用刺刀解決敵一機槍火力點,奪過機槍轉向敵人猛烈掃射,山頂守敵四散奔逃。1月1日零時,586團占領了華岳山,率先突破了三八線。7時許,該團1營將中峰山200余反擊之敵全殲,乘勝向愛奇洞攻擊前進。至2日13時,團主力趕到官廳里。在這次戰役中,586團出色地完成了任務,4連榮立集體大功,獲“首破三八線英雄連”錦旗。
在第三次戰役中,66軍以傷亡758人的代價,殲滅南朝鮮軍3200余人,完成了志司賦予的作戰任務。
上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的硝煙剛剛散去,為加強軍事外交,毛澤東考慮有必要組建一支讓世界了解中國軍隊的“窗口”部隊。在挑選哪支部隊成為這個“窗口”時,66軍196師脫穎而出。
該師接受過朝鮮戰場現代化戰爭的洗禮,是全軍第一個正規化改編師(1951年8月)、第一個蘇式武器改裝師(1952年6月),政治堅定、訓練有素、裝備精良,多次參加國慶受閱。此外,該師駐防天津楊村,距離北京僅70公里,便于外賓前來參觀訪問。
1955年9月,196師正式被中央軍委批準確定為我軍首支對外開放部隊,賦予其向全世界展示新中國武裝力量的重任。
196師在1961年1月被軍委確定為全軍首批十大戰備值班師之一。
1964年6月,在全軍“大比武”軍事匯報表演中,196師的夜間表演科目,獨領風騷。受到共和國領袖表揚的師長就是后來成為北京軍區副司令員的袁捷將軍。
1985年百萬大裁軍,第66軍奉命撤編。同期,第196師轉隸天津警備區建制,并執行北方乙種步兵師編制。
1986年9月,根據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北京軍區籌建第11偵察大隊,第196師偵察連編為該部第4連,赴滇參加兩山輪戰。期間,第196師偵察連逢敵必亮劍敢于斗爭,取得了不俗戰果。1987年12月,第196師偵察連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偵察連”榮譽稱號。
1998年9月,196師縮編為摩步第196旅,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這支具有光榮歷史和優良作風的“北岳雄師”繼續承擔對外開放的重任。
1999年9月,摩步第196旅調歸第24集團軍建制。
2003年體制編制調整,第24集團軍撤銷番號,摩步196旅轉隸第65集團軍。
2016年2月,北京軍區撤編,摩步第196旅隨65集團軍軍轉隸中部戰區陸軍。
2017年新一輪軍改中,第65集團軍也成為了歷史,摩步第196旅改編為中部戰區陸軍第82集團軍合成196旅。
2002年7月10日,該旅迎來了16個國家的105名新聞記者,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邀請外國記者走進作戰部隊。
1955年9月,曾美被授予少將軍銜。
當年的國慶閱兵由華北軍區參謀長唐延杰任總指揮,曾美任副總指揮;其后1956年至1959年連續四年,曾美又擔任了國慶閱兵副總指揮。
自1956年10月至1965年5月,曾美先后任原北京軍區司令部參謀長,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政治委員,北京衛戍區司令員。
1965年5月,曾美任河北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
1972年5月任河北省軍區政治委員。
曾美十分關心革命老區建設,多次深入平山、贊皇等地;親自給省委主要領導寫報告,反映情況,解決資金,積極協調地方有關部門為老區修路、打井、通電,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
1981年10月,經中央軍委批準,曾美按副大軍區職待遇離職休養。
2014年5月16日,百歲高齡的曾美因心臟問題住進醫院。
2015年01月31日,因病醫治無效,在石家莊市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逝世,享年101歲。
(作者:孔猛 選自公共號:息陬孔猛,如侵權請私信本人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