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圖片源自網絡)
黃公望的“富春山”
□盧江良
位居“元四家”之首的畫家黃公望,目前尚存世的作品有五十余件,其中不少的山水畫作上,都會提及一處地方——富春山,例如:《秋山招隱圖》中題跋:“……此富春山之別徑也,予向構一堂于其間……”特別是那幅被稱為“畫中之蘭亭”和列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不僅直接以“富春山”為題名,還在畫上題跋:“至正七年,仆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于南樓援筆寫成此卷……”
關于富春山,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山名,在浙江省桐廬縣南(今富春江鎮),又名“嚴陵山”,前臨富春江;二說并非特指某座山,而是泛指富春江沿岸的群山,江北岸的山是天目山的余脈,江南岸的山是龍門山脈。黃公望筆下的“富春山”,現被公認為是第二種。至于他隱居的“富春山居”在何處?不同的專家又考證出了至少三處不同的地方:一是富陽,二是桐廬,三是瑞安。目前,約定俗成的是指第一處。
不過,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黃公望隱居的富春山,對他“晚變其法,自成一家”起著決定性因素。盡管根據現存的資料,對他隱居富春山后的情況,只作了簡單的描述:“他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而事實上,在這里,黃公望將精神寄托轉至宗教和藝術,潛心修煉,做到了“心靜則意淡,意淡則無欲,無欲則明,明則虛,虛則能納萬境”,落實在畫面上則抵達了“有意無意,若淡若疏”之自然渾成的至美境域。
其實,縱觀黃公望的一生,可謂充滿艱險坎坷。他幼年父母雙亡,過繼給黃氏為子,由陸改姓為黃,名公望,字子久。少時應神童年科,沒有結果。成年后兩次為吏,一次為浙西憲吏,一次在御史臺下屬察院當掾吏。之后,因上司張閭犯事被治罪,受牽連入獄。六七年后出獄,曾一度瘋癲,從此不再問政事,并加入全真道,自號“大癡道人”“一峰道人”,遂放浪形骸,常活動于常熟、松江、杭州一帶,講道賣卜。至元四年(1338),居于杭州筲箕泉,行蹤不定,后被其子黃德宏尋至,便歸隱富春山。
而富春山,素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之美稱。這里的山的形態千姿百態,或清翠秀麗,或雄奇蒼茫;這里的水的形態變化多端,或平靜如鏡,或猛浪若奔,這些不同的形態無不暗合了黃公望人生的不同階段以及不同的情感體驗,使其在注重師法前人與造化的前提下,調整和更新自己的藝術觀、審美觀和人生觀,將自身的藝術修養以及精神狀態充分反映在作品中,讓每一個元素均蘊含了豐富的寓意和象征,從而贏得了后人極高的贊譽:“筆墨高雅,人莫能及”“子久畫,書中之右軍也,圣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黃公望在隱居富春山期間,有一次,他的師弟無用禪師希望他能為自己創作一幅長卷。黃公望答應用三年時間,實際上用了大約七年時間,以“富春山”為題材,通過自己對自然景物的切身感受,將淡泊寧和的情感與秀山麗水的氣韻合而為一,繪制出了一幅長約七百公分“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游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的山水巨制——《富春山居圖》,被清初鑒藏家吳其貞推崇為“亙古第一畫”。
于此,富春山對于黃公望,與其說是他的晚年隱居地和詩意棲息地,不如說是他的精神歸宿和藝術圖騰。確實,黃公望在富春山過著“逸”的生活,以自己特殊的體悟深入到生命的最深處,也深入到自然的最深層,通過“技”的過渡,化為筆下的“山水”,按明代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的話說:“無筆不靈,無筆不趣,于宋法之外,又開生面”,確立了元代的審美理想,引領了“文人畫”的時代潮流,成為山水畫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2024.3.28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