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位于南亞孟加拉國,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這里比印度的衛生環境更加糟糕!
孟加拉國素有“地球上最臟的國家”,街上毫無下腳之地,味道讓人難以接受,更讓人震驚的是,竟然有人在街上大小便,它的環境甚至連印度都不如!
那么,這個人口密度極高的貧困國家,是如何一步步淪落到這種環境惡劣的地步的呢?這究竟也給當地人民,尤其是女性兒童的健康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
孟加拉的“臟亂差”
孟加拉國,一個只有14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國家,就是這樣一個小國,卻有著1.6億人口,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米1200多人。
由于缺乏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孟加拉的城市到處都是雜亂無章的建筑,街道狹窄而骯臟。
孟加拉的大城市達卡,是這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然而這座城市卻更像一個巨大的垃圾場。達卡的街道狹窄擁擠,到處堆滿了高聳的垃圾堆,散發出刺鼻的惡臭。
據統計,達卡每天產生3500噸垃圾,然而由于缺乏垃圾處理設施和相關管理,大部分垃圾都直接傾倒在街頭小巷。
枯枝爛葉、食物殘渣、塑料袋、破舊家具、玻璃瓶等各類廢棄物隨處可見。隨著氣溫升高,這些垃圾會腐爛發酵,產生刺鼻的惡臭。
達卡的居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仍然隨意丟棄垃圾,也不會主動清理自己周圍的環境。小販則置身于這些垃圾旁擺攤做生意,似乎對衛生條件并不關心。
達卡的河流也都被廢棄物污染,變成了臭水溝。主要河流包括布里甘加河、巴勒斯瓦里河以及圖爾斯哈河,都已經嚴重污染。采集的河水樣本中發現了數百種細菌。
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傾倒未經處理也使得河水變黑,散發刺鼻惡臭。河岸兩邊遍地垃圾,河面漂浮著塑料袋和各類污物。
造成孟加拉環境惡化的原因之一,是大量“血汗工廠”的建立。這些工廠大多是一些跨國品牌企業外包給孟加拉的服裝和鞋類加工廠。
為了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潤,這些工廠選擇在環境管制松懈的孟加拉建廠,大量使用廉價勞動力,嚴重污染了這里的土地和水源。
這些工廠通常位于農村,將生產性農田轉化為工廠區,大量廢水和有毒氣體直接排入農田和河流。
工人們的勞動條件也極為惡劣,被迫忍受長時間加班、低工資以及惡劣工作環境,員工權益得不到保障。工廠里光線昏暗,空氣混濁,設備老舊,安全隱患頻發。
工人們經常超時工作到深夜,每天工作12-14個小時都很常見,有時候甚至會達到16-18個小時。即使如此,一小時的工資也只有幾塊人民幣。
工廠宿舍擠滿人,十幾二十人擠在一間簡陋宿舍里。工人們像牲口一樣被壓榨剝削,整個工廠充斥著汗水和絕望。
孟加拉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吸引外資,對這種高污染和高剝削的外來投資采取放任態度。結果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也沒有提高孟加拉民眾的生活水平。
目前孟加拉國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做到發展經濟的同時不繼續污染環境,還能改善人民生活。
孟加拉的夢魘
16世紀初期,孟加拉國非常繁榮,在南亞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然而好景不長,西方列強對該地區虎視眈眈,18世紀英國入侵占領了孟加拉,掠奪了大量資源,將其變為殖民地。
自此,孟加拉踏上了衰落的不歸路。英國殖民者強迫孟加拉種植鴉片,以便出口給中國。直到20世紀,孟加拉才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但隨即又被劃給了巴基斯坦管理。
1971年,孟加拉終于再次宣告獨立,但經歷了近300年的殖民絮羅,孟加拉早已一蹶不振。
獨立后的孟加拉面臨諸多困境。過度依賴農業等傳統產業,工商業發展滯后。人口增大太快的同時經濟還得不到發展,人均GDP只有1800美元,很多人的生活都是在貧困線以下。
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政府對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孟加拉當前環境惡化和社會混亂的局面。
如今的孟加拉,遍地都是無法清理的生活垃圾,空氣和水源都受到嚴重污染。
由于政府長期未建立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的制度,也沒有普及環保意識,當地居民習慣于隨意排放生活廢棄物,這導致孟加拉城市里到處都是令人作嘔的垃圾堆。
化學廢水和污水也直接排入河流和海洋,使得水質惡化。不少游客前往孟加拉后,都強烈建議只飲用瓶裝水。曾有中國游客喝下當地水后不久就因急性腸胃炎被送進了醫院。
另外,由于醫療條件差,民眾的平均壽命只有70歲左右。為了維持龐大的人口數量,生育率保持高位。人口過剩加上環境污染,導致疾病流行,居民的健康狀況堪憂。
一些社會問題如販賣婦女等現象在孟加拉也較為普遍。據報道,一個成年女子只要一頭牛就可以被販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十分低下,幾乎沒有權利向丈夫提出離婚。
除了環境問題,孟加拉的交通問題也十分凸顯。首都達卡只有50-60個交通信號燈,且大多數都已損壞。
城市里幾乎看不到完好的公路,任何時間段道路都擁堵不堪。貧民窟和市中心都充斥著私家車、人力車、摩托車,甚至牛車。
孟加拉曾效仿中國,大量進口外國廢料,希望從中獲取金屬資源發展經濟。但是這反而加重了環境污染,也增加了居民患病率。
據統計,每年有數萬人死于砷中毒,政府的應對措施也十分被動,僅僅是建議民眾不要過分依賴進口廢料。
不只有垃圾還有“商機”
當在街上漫步遇到垃圾遍地,氣味難忍的時候,我們很難想象這樣的環境竟然有人能生存。
但是,在孟加拉國,我們看到的卻是孩童們在垃圾堆里尋找食物填飽肚子,居民們在路邊隨意便溺。
他們把這種狀態看成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在這里,很多人更關注的是如何活下去,而非生活品質。
面對環境惡化和公共衛生危機,孟加拉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必須改變。他們在教學大綱增加了環境和個人衛生的內容,并開展活動提高公眾意識。
教育部門制定了包含個人衛生、環境衛生以及垃圾處理知識的課程,融入到各級學校的教學計劃中。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組織開展了"潔凈孟加拉"等一系列宣傳活動,向民眾分發宣傳單張,通過電視廣告進行環境衛生教育,呼吁公眾重視環境整潔。
此外,還建立城市垃圾場和處理系統,不僅清理街道,也增加就業機會。政府投資興建了規模較大的垃圾處理廠,配備了分類和焚燒設備。
同時,聘請清潔工人對街道進行大掃除,有組織地清運垃圾,避免污染擴散。這項工程不僅清理了環境,也為當地居民創造了工作崗位,起到了多重積極作用。
為推動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孟加拉國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控制污染排放,推廣清潔能源,分類和循環利用廢物,不僅促進了經濟,也極大改善了人民生活。
政府制定了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推廣使用清潔燃料,同時建立廢品回收利用體系,鼓勵企業采用環保型生產模式。
初步數據顯示,由于這些措施的實施,公共衛生水平和環境意識得到提高,傳染病發病率降低,為民眾健康奠定了基礎。
衛生部門的數據表明,近5年來,孟加拉國醫療保健網點數量增加了30%,瘧疾等傳染病發病率降低了約15%。
盡管孟加拉國目前環境狀況堪憂,但這里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龐大的人口基數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外資紛紛選擇孟加拉國作為生產基地,以其低廉的人力成本獲得競爭優勢。與此同時,不斷擴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也充滿商機。
龐大的人口規模支持著廣闊的消費市場,本地需求旺盛,商業前景廣闊。
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孟貿易額快速增長,中方已成為孟加拉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關系密切緊張,進一步增強了中資企業對孟加拉國市場的信心。
當前,孟加拉國正積極向中國學習發展經驗,希望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們相信,在各方努力下,這片熱土定能涅槃重生,既改善民生,也實現經濟騰飛。
筆者認為
環境保護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我們要繼續關注孟加拉國公共衛生和女性權益問題,并且不能將矛頭指向該國人民。真正的解決之道在于國際合作與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與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