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有掃墓和踏青的習俗,據說清明節的來歷源于一個傳說。
傳說在春秋時期,晉獻公去世后,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因為重耳在晉國很有聲望,所以一些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著他,流亡途中,他們一路風餐露宿,重耳由于疾病交加、又餓又累,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們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時候,隨臣介子推悄悄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湯給重耳充饑,從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后來重耳得知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晉國王位,史稱晉文公,那些當年陪伴晉文公流亡的大臣很多都得到了重賞,唯獨沒有獎賞介子推,很多大臣都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但介子推這個人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于是他便做出隱居綿山、獨善其身的選擇,他打點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知道后,羞愧莫及,急忙帶著大臣趕到綿山親自去請介子推,由于那里山高路險,樹木茂密,始終不見介子推的影子,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只留一條道路,逼出介子推。一時間,大火燒遍綿山,綿延數百里,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三天后,晉文公再次上山尋找,卻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晉文公從樹洞里發現了一片衣襟,衣襟上寫著:“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到了第二年,晉文公帶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卻發現那顆老柳樹死而復活了,于是就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因為這兩個節日很近,后來人們把這兩個節日合而為一,這樣清明節不僅是一個緬懷、追思的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