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編甬yǒng鐘
西周初期,周人沿用編鐃。
甬yǒng鐘的起源有三種說法:起源于編鐃;起源于大鐃;南北交流說(折中說)。
越來越多的學者贊同起源于大鐃的學說。依據是:
①、早期甬鐘的鉦間、篆、枚等形制和紋飾都能在商末周初的南方大鐃找到源頭,正側鼓的音程關系也與大鐃相似,且序列清楚,沒有缺環。
②、演奏方式上,南方大鐃與早期甬鐘沒有區別,有旋的南方大鐃也可以懸鳴。
③、中原早期編甬鐘的編列結構常為2+1,透漏出來源于南方。西周早期,長江流域的甬鐘一般單件或兩件成編,極少例外。周人在南方獲得甬鐘后,再拼合或再補鑄,構成3件的編列。
康昭之世,周人以甬鐘代替編鐃,仍然是3件成編的。
出土最早的甬鐘是陜西寶雞竹園溝M7,西周早期(弓魚)yú伯各墓出土的3件甬鐘,從紋飾上看是2+1。
穆王末葉,4件組編列取代3件組編列,成為甬鐘的常制。晉侯墓地M9晉武侯寧族,所處之世為周穆王,為完整墓葬,出土編鐘4件,是一個完整的編列。
西周后期和春秋早期,8件組編列成為主要的編列形式。
晉侯蘇鐘:出土于山西曲沃縣晉侯墓地M8晉侯蘇的墓葬,總計16件,這套編鐘不是一個批次鑄成的,其組成的歷史可能有個過程。
晉侯蘇鐘分三式,Ⅰ式鐘2件,有旋無斡wò,最早,可能是外來的,后補鑄Ⅱ式兩件,有旋有斡wò,湊成符合穆王時期的4件編列,最后在周厲王三十三年(845B.C.),又補鑄Ⅲ式12件鐘,并補刻銘文,湊成西周晚期的常制。
春秋中期,甬鐘開始突破8件組編列,更加突出音樂功能。
五、編鈕鐘
鈕鐘誕生于西周晚期,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9出土虢仲鈕鐘8件,為最早的鈕鐘。
另說山西聞喜上郭村墓地M210、M211各出土9件成編的鈕鐘,為西周末或春秋早期,或為最早的鈕鐘。
鈕鐘是甬鐘和镈鐘相結合的產物,誕生不久后,9件編列成為常制。
六、镈bó鐘
镈bó鐘,商后期誕生于湘贛流域,考古發現最早的镈鐘出土于新干大洋洲商墓,大致為商王武丁時期。
镈鐘在南方一般單件使用,到西周后期,镈以編列的形式進入周人的樂懸。西周后期到春秋早期,3件是镈鐘的常列。春秋中期4件成為常列,到春秋晚期,突破了常列,成為多種組合的方式。
太原春秋晚期的趙卿墓出土編镈19件,為5+14的結構,與編磬構成“軒懸”。
七、大型組合編鐘
戰國初期,大型組合編鐘的音列、編列已經擺脫了禮制規范的約束,編鐘的音樂性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著名的戰國初期的曾侯乙編鐘共65件,是大型組合編鐘的巔峰之作,甬鐘45件、鈕鐘19件、镈鐘1件,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音域寬廣,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半音齊備,僅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低音區節奏功能明顯,高音區旋律功能突出,音樂性能空間絕后。
此時“樂”的功能已經達到了極致,戰國時期禮制已經全面崩潰,中國的青銅時代也走到了尾聲。
秦漢之后,中國進入鐵器時代,此后的兩千余年,編鐘仍然是瓜瓞dié綿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