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拍案驚奇
大家都知道明天是清明節,但少有人注意到今天是寒食節。
說起來,寒食節的起源,與一起知名“潤人”的走線事件有關。
公元前666年,寵幸驪姬的晉獻公意欲廢長立幼,太子申生被逼自刎身亡;他的弟弟、當時還是“小透明”的重耳聽從五個小伙伴(養士)的勸說,低調潤走,去國離鄉。
獻公很生氣,后果很嚴重,他派出一大票奇人異士追殺重耳,致使皇子的逃亡路頗為艱辛。
例如有一次,一位負責后勤的隨從人員受夠了這東躲西藏的狗幣生活,卷了重耳流亡集團的錢糧細軟果斷逃逸,致使無助的皇子餓暈在春天的農田里。
——看官們別問貴公子重耳去農田干什么,你就當他踏青、勸農、憫農,中不中啊?
這時,身為“逃亡五忠犬”之一的介子推發揮主觀能動性,躲在隱蔽角落里偷偷割了自己腿上的一塊肉,與采摘的野菜煮湯給重耳食用。這就是著名的:
割股充饑。
重耳得知真相后大為感動,聲稱日后做了國君,必然厚報介子推。
我們知道,春秋時諸侯都是親戚關系或上下級關系,喪家之犬重耳被其它國家的有心人庇護,當作一顆“干涉晉國內政”的閑子,重耳集團總算安穩下來了,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然鵝,遁走的重耳沒有安心做一個寓公,而是在小伙伴們的幫助下,與大國政要頻頻互動周旋,簽署了一大堆或明或暗的諒解備忘錄。
19年以后,晉國爆發繼承人之戰,受到“境外勢力”默許與支持的重耳火速回到了他忠誠的國度、順利贏得爭位之戰,并在日后成為一代雄主,是為“春秋五霸”的第二霸:
晉文公。
重耳的光輝走線事跡,被司馬遷繪聲繪色地寫入《史記》,并概括為一句話:
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內而亡。
竊以為,司馬遷的評價,把“潤學”提到了一個新的站位高度。如果將來“潤學”需要從歷史的故紙堆里翻理論依據,潤學家應該齊心協力把司馬遷的名號抬出來,供在廟里吃冷豬肉。
可江湖傳言,司馬遷沒記載這個故事的結尾:
流亡勢力重耳咸魚翻身后,大肆打賞所有從龍之臣,唯獨漏掉了一起翻墻逃亡、一起忽悠列國政要、關鍵時候還親自割肉、只不過后來政見不合的小伙伴介子推。
眾所周知,介子推其實是一個楚國人,也就是“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的楚國人,亦即是腦子比較楞、性格像爆竹的楚國人…
于是,感覺嚴重受辱的耿直boy介子推,連夜同母親說明了情況,然后兩人即刻出城,隱居綿山。
晉文公得知此事后欲加封(mi)賞(bu),但尋至綿山而不得,便放火燒山想逼著介子推出來。
可一根筋的楚人不受嗟來之食,寧可燒死也堅守不出…
一臉懵逼的晉文公下旨,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對介子推的悼念,由此形成了寒食節吃寒食、掃墓祭祀的風俗。
這真是一個悲傷的狗血故事,韓國電視劇都不敢演的那種…
?寒食節的食
可能是介子推的楚人身份,寒食節在湖南具有悠久的傳承史。
1983年,長沙市望城區古城村出土了一尊唐代長沙窯青釉瓷壺。如果從做工、成色看,這尊瓷壺做工粗糙、賣相不佳,幾乎算不上工藝品,品質和價值遠不及宋、元的知名瓷器。
然鵝逆天的是,這個形似土甕的玩意兒,上面居然燒制了一首詩歌:
寒食元無火,青松自有煙。 鳥啼新上柳,人拜古墳前。
這就有意思了。因為在文物界有一個默認的鐵律:
有字的吊打沒字的。
例如1963年出土的西周文物何尊,粗看其貌不揚,但尊內底鑄有122字銘文,其中提到周武王定都洛陽、“宅茲中國”的事跡,這與《尚書》記載相吻合。同時,這也是“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載,因而何尊身家倍增,成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相反,1938年即出土的商朝文物四羊方尊,細節栩栩如生,顯示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但因為沒有銘文,它不得不屈尊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所謂文物,物是載體,文是內核。
(相比于何尊(左),四羊方尊(右)顯然是吃了沒文化的虧…)
據考證,長沙窯是興起于中晚唐時期的商業性瓷窯,產品面向普通家庭。因而這把瓷壺生動地描述了唐代長沙人春祭的習俗:
寒食節那天禁煙,但青松霧靄似輕煙,鳥兒在枝頭啼鳴,人們在先人墳前插上新柳枝、嚴肅祭拜緬懷。
專家說,這首瓷銘詩為我們了解唐朝時期長沙的風俗民情提供了寶貴資料。用接地氣的大白話解釋就是:
早在一千年以前,就在這篇土地上,我們的祖先和你我一樣,就是這樣過寒食節的。
而直到上個世紀末,湖南依然保留了與寒食節相關的一些習俗。
例如我小時候,奶奶必然在寒食節前做兩種食物。
第一種是小批量制作的“白色粑粑”,即以糯米、白糖、花生蒸制而成的方形糕點。可惜的是,這種糕點原料昂貴,只能象征性地做一點。
第二種是價格便宜量又足的蒿草粑粑,即以糯米粉、蒿草、黃豆粉為原料,有條件的還可以加入少量白糖。關鍵步驟是將蒿草煮熟搗爛,擠出墨綠色的汁液,拌入糯米粉團里,再包上猴栗葉,大火蒸十分鐘即可。
蒿草粑粑冷卻之后更有嚼勁,香甜軟糯。奶奶說,寒食天吃蒿草粑,一是紀念先人,二是保佑生者健康,不為邪毒所侵。
我們幾個小屁孩哪里懂這個,只知道蒿草粑清香宜人。吃了一個又一個,誰去管它“食之能護肝利膽、祛風祛邪”?
好吃,真好吃啊。
2024年3月下旬,我又回到了老家。那一天下著小雨,站在退耕還林的半山腰放眼看去,漫山遍野的蒿草生機盎然,正是做蒿草粑粑的好材料。
但現在,已經沒有人再去采摘鮮嫩的蒿草。因為念茲在茲不忘寒食傳統的老人,已經盡數安眠于此。
當然,作為寒食節指定食品的蒿子粑粑,卻依然可以在淘寶、京東等平臺買到。
只是,它不再是小時候的味道。
直到我看到一張賣家秀的照片,以及下方的某條評價:
在明年,后年…以及很多年后,當春天的第一縷陽光照到半山腰時,這里依然會生長出大片大片青青的蒿子,依然有人吃著這種原生態的食物——和千前的先人一樣。
(清洗野生蒿子,準備做蒿子粑粑)
我終于確定,這就是正宗的蒿子粑粑,它與一千多年的粑粑一個味道,從來就不曾變過。
說個冷知識,從屈原時代到20世紀末的兩千多年中,我國很多地方民俗習慣的變遷演化,甚至不如最近100年來得劇烈。
——這種穿越時空的古老傳承,我們通常稱之為傳統文化。
?寒食節的寒
與文物的含義類似,任何一個傳承下來的傳統節日,形式只是一套儀軌,內核必然承載著某種文化指向。
作為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的內核從來不是吃吃喝喝。
由于介子推的感(li)人(pu)故事,在歷代統治者的授意下,無數士大夫與禮部官員一道,賦予了寒食節濃厚的政治意義。
例如唐玄宗就把寒食節寫入《開元禮》,規定了詳細的祭拜規格與儀式,并把寒食節定位為全國性法定節日。它的主旨是:
號召大家深入學習介子推同志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積極領會介子推同志功不言祿、不求回報的政治抱負,尊崇普及介子推同志隱不違親、高風亮節的忠孝品德。
總之,在轟轟烈烈的“聚民心、凝國魂”思想引導下,寒食節為構建“開元盛世”的社會大和諧立下了汗馬功勞。
再次然鵝。
正如奧威爾在《動物莊園》中一語道破的天機: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所有動物生來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
寒食節也不例外。
例如從西漢開始,寒食這天全國都禁火,但皇帝卻可以賞賜給侯門貴族以蠟燭,特許照明,以示恩寵。
至唐代德宗年間,面對宦官擅權的現實,失意詩人韓翃以后漢事諷諭,寫就了著名的《寒食》一詩: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據說,唐德宗李適特別欣賞這首詩,為此特意把默默無聞的韓翃火線提拔為駕部郎中。
也許在李適看來,《寒食》一詩思緒綿密、用詞精妙,一波三折之下道盡了皇恩浩蕩的莊嚴巍峨,頗有“禁體不事雕琢語,富貴閑雅自見”的雋永。
但更多的人,卻從中看到了莫名的悲哀。
例如《圍爐詩話》特意點評道:
唐之亡國,由于宦官握兵,實代宗授之以柄。此詩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見意,唐詩之通于《春秋》者也!
無論是歌頌還是諷諭,韓翃此詩被公認為寒食節的Top1,地位等同于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之于中秋節,或者杜牧的《清明》之于清明節。
哪怕千百年后,寒食節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寒食》一詩依然被眾人傳唱吟哦,并反過來賦予寒食節以文化意義。
再再次然鵝,我們從近年來的寒食節文案(甚至包括官方媒體的文案)中,卻鮮見類似的靈光,反而充斥著干癟無味的“老一套”。
例如某知名媒體宣稱:
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由忠孝衍生出誠信重義,這是介子推精神的精髓,也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是維系家庭團結、民族和諧的道德力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與精神理念,對當代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
假如介子推泉下有知,他會如何評價這個評價?他會不會沖動地推開棺材板,用腐朽的聲帶喊出最簡潔的話語:
我不是、我沒有、別瞎說!
辜鴻銘曾經說過,有些人頭上的辮子剪了,可心里的辮子還在。
這都21世紀了,咱能不能玩點現代的東西?咱能不能讓寒食的輕煙散入尋常百姓家?
畢竟,人民群眾頭上沒有一位君父罩著,也知道怎么過好自己的生活。
寫到這里,本文也就結束了。而我對寒食節的基本態度是“揚棄”:拋棄被賦予的附會含義,回歸到傳統文化節日本身上來。
讓我們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全文完——
寫在后面的話:
1,湖南、云貴一帶的蒿子粑粑,是不是等同于江浙的青團?這個問題我不太好回答,兩者看上去差不多,但吃過之后還是有明顯區別的。
2,傳統節日之所以有資格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它包含的文化象征。但文化本身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祖宗之法不能變”的結果,只有死路一條。這是我對傳統文化的一貫看法。
3,今天的big news,是農發行總行回應某男孩“想當行長”的傳聞。呵呵,又是內部排查溯源,又是危機公關,需要這么對付一個童言無忌的小學生嗎?雖然他演繹了現實了《我的行長父親》,可他還是個孩子啊,請有關部門…不要停,要加大力度!
但這個問題本身其實很無趣。早在90年前,科斯就在LES的學報上發表了《企業的性質》一文,深入論述了產權的重要性。此后,無數經濟學家都預言了“全民所有等于XXXX”的必然結果。因此,行長的兒子認為將來要當行長,似乎也沒啥。
太陽底下,從來沒有新鮮事。
覺得有趣,請關注公眾號:將軍箭
3 Apr 2024
點擊“分享”和“贊”,感謝你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